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406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汇编

第三单元母亲河

教材简析:

这个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还有两篇拓展阅读《中华民族的摇篮》《故乡的河》,一个"综合活动"。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古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歌。

"综合活动"是朗诵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长江之歌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导学准备:

教师:

课件、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

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bǔyùchūncháopánɡbóɡuànɡàihuídànɡ

()()()()()

2.辨字组词。

溉()捕()涤()键()磅()

概()哺()绦()健()傍()

学习探究

二、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三、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跟唱《长江之歌》。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探究点一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诗共有节,第一节从角度侧重,第二节从侧重。

2、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分小组感情朗读,读后讨论交流

(1)从诗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般的情怀”?

(3)文中的“你”指谁?

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探究点二、

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探究点三:

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四、指导朗读

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练读。

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

第一句读得很深情,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依恋”。

练读。

背诵诗歌

巩固延伸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今天天气很热,()同学们坚持室外锻炼。

(2)()不畏劳苦的人,()能攀登科学高峰。

(3)()我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有好的成绩。

(4)()刮风下雨,战士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5)()他今天生病了,()没来上课。

2.自读《黄河之水天上来》,讨论交流:

(1)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2)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

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古诗积累:

朗读下面诗词,选择喜欢的背诵。

1.西江月 (宋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东海奔去乳汁哺育臂膀挽起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未来奔去清流灌溉力量推动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

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导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导学准备:

教师:

课件、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

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导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导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预习案。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提出探究点一。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

有什么特点?

时间描写的事物特点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长江水平静(平静)

夜晚渔火、灯标、驳船欲睡还醒(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描写的事物特点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长江水平静(平静)

夜晚渔火、灯标、驳船欲睡还醒(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导学过程:

探究点二、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

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探究点三、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训练案、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导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导入预习《凉州词》。

1、理解题目,简介作者

凉州词:

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作者:

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用词十分朴实,意境却极为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诗句。

(3)、展示读诗句。

3、再读古诗,理解词语意思。

万仞:

羌笛:

何须:

怨:

杨柳:

度:

玉门关:

3、探究学习。

1、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古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借助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3)、说说诗句意思。

诗意:

2、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a、读了诗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b、同是写“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与诗人另一首诗中的“黄河入海流”有什么异同?

c、当你读到“一片孤城万仞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的感受怎样?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质疑:

既然“杨柳”是一首歌曲,为什么不说“闻”,而说“怨”?

b、你从“何须怨”中体验到了怎样的情怀?

6、比较《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诗的异同。

三、巩固练习

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诗句的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