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536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社区性质Word下载.docx

⏹与她同村的冼伯,原本应该属于这群人里的一员,但为求一个儿子,他和两任妻子生下六个女儿,让自己的股份成了看得见却拿不到的水中之月。

“只有继承老妈的16股能分红,我自己的那些股份被村里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扣发了。

”他向记者感叹说。

除了引发争端,股份在村民收入结构里还不是第一,它往往要排在房租之后。

冼伯家的小楼拥有四层共八套两室一厅,外加顶楼加建的两个铁皮单间。

前者能租到700-750元,后者也有300元,除掉家人住的二楼,每月可净收4800-5100元。

这还只是房租,有租房住的白领表示,很多房东都在水电费上加收。

罗姨也有四层祖屋,位于采光和信号都很差的村中央,只好用低价吸引租客。

“马路边光线比较好的,听说每月单间能租到500元,一厅一房有700元,我那里一层一房一厅租四五百元,单房300多元,全部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收入。

⏹除了位置,楼层也影响着村民房租的收入。

罗姨对记者说,她很后悔十多年前盖楼的时候,自己拘泥于限高规定和资金实力,而没有加建几层,“我后来才知道,村里很多人都盖到七八层,交了罚款就没事了。

据记者调查,现在珠江新城附近的城中村房租较贵的是猎德和杨箕,大概每月每平方米20元上下。

猎德尚未拆迁的西南保留区由村委统一对外出租,不管是否本村人一概月租每平方米20元。

相对之下,冼村和石牌便宜一些,再次则是位置和交通相对欠缺的棠下和员村。

白领们的跳板

租住在城中村的白领们大多收入不高,尽可能压低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

湖南人李仁东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8年,他大学毕业南下广州,如今平均月薪只有3000元上下。

在同学推荐下,他住进了杨箕村的一栋握手楼。

房间在顶楼5楼,通风采光还不错,500元的房租对他而言很便宜,“第一年住在这里,经济压力会轻很多”。

二、社区概念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

滕尼斯的贡献,1887年出版了“CommunityandSociety”一书,1933年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它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

⏹而社会则总是和劳动分工以及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缺乏感情交流与关怀照顾的人际关系,其外延是指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

社区的生活方式更趋于情感性,而社会则更趋于理性。

三、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

1、社区失落论

⏹齐美尔,1903,《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提出“城市是罪恶之源”。

⏹沃斯,1938,《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性》,提出城市具有三种生态学上特质,即众多人口、高密度和异质性。

城市病

⏹人口膨胀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城市贫困

⏹人际冷漠

2、社区继存论

⏹刘易斯,1952,《未崩溃的城市化》,对移居到墨西哥市的墨西哥村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

⏹甘斯,1962,《都市村民》,对波士顿西区的意大利移民生活进行了研究。

唐人街

3、社区解放论

⏹费舍尔,1975,《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

1977,《社会网络与地域: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关系》。

⏹韦尔曼和雷顿,1979,《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提出从邻里关系走出来思考社区生活。

4、社区规划的现代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现代主义:

1933年,雅典宪章;

柯布西哀,《走向新建筑》,被称为现代建筑运动的宣言,提出“住房是居住机器”、“道路是机动车的渠道”。

⏹新都市主义:

多尼斯,社区宜居性,1991年,阿瓦尼原则和新都市主义宪章

《雅典宪章》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文件,对19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宪章》是在当时协会的主持人勒·

柯布西耶直接参加下产生的。

中国在1951年出版了这一文件,中译本名为《都市计划大纲》。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建造高层公寓式住宅,但应留出必需的绿地和空地;

沿交通干道不应建造住宅;

要按照邻里单位的原则规划住宅区。

⏹必须按工业的性质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分布工业;

城市中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以最短的时间可以到达的距离;

工业区和居住区应用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隔离开;

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又不引起干扰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内。

⏹新建住宅区应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之用;

在人口稠密地区,清除旧建筑后的地段应作为游憩用地;

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应加以保护,供居民游憩之用。

⏹城市街道狭窄,交叉路口多,各条街道多未能按照不同的功能加以区分,不能适应现代交通工具和交通量的需要。

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街道要以车辆行驶速度作为功能分类的依据,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道路。

其步骤为:

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新都市主义宪章

⏹城市的无序蔓延、中心区衰落、种族及贫富空间分异、环境恶化、农田减少、自然破坏、传统丧失等等,彼此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我们承认,仅凭空间方法不可能解决城市社会经济问题,但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空间架构,是城市保持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环境良好的必要条件。

⏹在城市发展实践及相关政策制定中,我们提倡遵循以下原则:

人口及功能混合性原则;

步行、公交、轿车等同对待原则;

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均衡布局原则;

建筑与景观特色性原则。

⏹人员构成的多样使我们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因而我们有责任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重新建立建筑艺术与社区建设间的联系。

⏹邻里、区和走廊是都市内开发和再开发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令居民感到对其面貌及其改变负有责任.

⏹邻里应该强调布局紧凑、方便步行和功能混合;

区比较强调单一用途,但应尽可能遵循邻里设计原则;

走廊是区域中邻里或区之间的联接地带,可以沿公路、铁路、河流、林间道路等分布。

⏹许多日常活动应安排在步行范围之内,以方便那些不使用小汽车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应该建立城市步行道路系统,以减少小汽车出行量,节省能源。

⏹邻里内住宅样式和价格的多样化,有利于不同收入、种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混合居住和相互交往,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

⏹交通走廊的规划布局,应该有利于都会区合理空间结构的组织和中心区的复兴;

高速公路走廊建设不应造成中心区投资的外溢。

⏹建筑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应围绕公交站点进行有效组织和合理安排,并尽量安排在步行距离以内,促使公共交通成为小汽车的有力竞争者。

⏹商业、行政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应该与邻里、区有机融合,而不是相互分离,不应建设偏远、孤立、单一的商业或办公大楼。

学校应该根据步行或骑车范围内孩子们的分布和数量来确定位置和规模。

⏹把城市设计图则作为开发建设指引,有利于促进邻里、区和走廊的经济健康与协调发展。

⏹各类公园,包括小块绿地、球场、住区绿地、公园等,应该在邻里内分散分布;

邻里和区之间则应有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或开敞空间进行分割和连接。

⏹对于行人来说,道路和广场应成为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的地方。

道路、广场的合理设计和布局,有利于促进步行、增进邻居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社区的共同保护意识。

⏹“新都市主义”主张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包括人性尺度的街道、邻里关系、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

第二章社区历史

西方社区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以前的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同质,价值观相同,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困相扶,乡亲、邻里情感及心理上的认同感强。

总之,当时的传统社区是人们生存的基地,福利的依托。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以上社区功能大多弱化了。

⏹首先,社区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基地,因为人口流动,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居住但在另一社区工作,从而使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这就使社区的经济功能淡化。

⏹同时,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也减弱了。

因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例如同一社区居民的血缘、职业、教育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从而使社区传统的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城市单元式住宅及新的生活方式如电视机的普及、私生活得到社会的尊重等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交往,这就淡化了社区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都市里,人际关系原来的那种亲密和谐及相互认同被冷漠、孤独、无助所替代,城市里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西方人认为传统社区衰落并消亡了。

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人们从而提出了复兴社区、重建社区的口号。

西方的社区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可追溯到18—19世纪的福利救助活动。

早期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救助主要出现在欧洲的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例如18世纪后期德国汉堡市的市中心办事处的分区助人自助的救济制度,到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英国伦敦的慈善组织协会以及19世纪80年代在英、法、美等国出现的社区睦邻组织等。

20—30年代的欧洲正经历着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

原来都市里许多传统社区空间逐步被拓宽的街道、高耸的办公楼和商业中心、高速公路、停车场等替代。

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内城剩下的是失修的学校、破栏的公共住房以及大多靠政府福利生活的居民,这里不仅缺乏基本的医疗等生活设施,而且犯罪率高。

面对内城环境污染、住房匮乏、交通拥挤等问题以及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了使城市社区的结构不致离析,社区功能不致减失,许多社会学家及社会工作人员把复兴社区意识看成是矫正那个时代的社会痼疾和其他许多弊端的极其重要的解毒剂。

团体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波纹。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半,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余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

我的解释就是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使分子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是在同一团体中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我常常觉得: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

⏹“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如此则知,人生是存于各种关系之上。

此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

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相与。

相与之间,关系遂生。

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

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

既长有夫妇,有子女,而家族戚党亦由此而生。

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

于经济则有东伙;

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

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

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渐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

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

国家通过单位管理职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

街居制也由于基层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面临很多的现实难题,在管理上陷入困境。

⏹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单位制:

走入历史

⏹政治动员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

⏹总体性社会

⏹依赖性人格

街居制:

身陷困境

⏹职能超载

⏹职权有限

⏹角色尴尬

社区制:

浮出水面

在改革以前,国家通过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的超强整合,国家几乎取代了社会,在体制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

改革以后,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人们越来越多地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

传统街居制的现实困境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

同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的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采用社区制是必然的要求。

⏹1986年,为了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民政部就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首次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了城市管理;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又明确规定:

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将“社区服务”引入法律条文。

⏹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广泛地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

1998年,国务院又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了民政部;

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

⏹200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件)。

社区建设的内涵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事,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深圳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初步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出台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试行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深圳市社区工作站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较好地解决了社区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问题。

⏹创新了社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设,推进居委会与股份公司分离,探索“一站多居”社区管理体制,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

在经费投入方面,从2004年起,市、区财政连续3年投入13亿多元,实施“固本强基”社区建设项目,在建工程658个,兴建了一大批社区办公用房、警务室、图书室、健康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小公园(小广场)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在社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上,深圳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培训,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义工服务网络,近16万名注册义工和近40万项目义工在社区大显身手。

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10年)

总目标

⏹2005年至2010年,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进创新机制、完善设施、队伍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我市社区管理体制运转高效,社区设施功能基本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入发展,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使我市社区基本达到全国、全省示范社区标准,成为安全文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

具体目标

社区基础设施:

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办公用房200平方米以上;

党员活动室(含工、青、妇组织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100平方米以上;

社区警务室50平方米以上;

社区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室50平方米以上;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400平方米以上;

星光老年之家(含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教育活动室功能)200平方米以上;

社区图书室100平方米以上;

户外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以上。

社区组织:

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工、青、妇、残联、民兵、治保、老年人协会、社区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等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

⏹社区居民自治:

推进民主选举。

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逐步提高社区直接选举的比例。

到2010年,实行居民直接选举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少于70%。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程序规范,社区福利性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就业服务活动开展良好。

社区卫生服务:

每2000人应有1名医务工作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为90%以上的常住居民和100%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

到2010年,对90%以上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实行电脑化管理。

⏹社区计生服务:

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社区居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社区计生服务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方便。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活跃繁荣,各类文化活动设施齐全,开展经常性社区文化、科普、体育、娱乐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社区环境:

新建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城改造的老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环卫设施齐全,社区清扫市场化率达到100%;

垃圾分类收集率达60%以上,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

社区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7%以上,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

95%以上的社区建成“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

⏹社区治安:

按照“一区(社区)两警”模式建立民警责任区,健全社区治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