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271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docx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含答案

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归纳

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4)悉如外人。

悉:

都。

(5)具答之。

具:

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

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

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

沿、顺着。

向:

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

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

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

渡口。

(15)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具:

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16)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

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

隔离;今义:

距离)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

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

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

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五.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六.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八.内容理解

(一)、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内容理解)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文章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⑺文章顺序:

时间先后

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⑾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⑿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三件事: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例如:

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九、中考链接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3分)

.答: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3、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答:

14、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