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06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道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道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道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道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道论.docx

《大道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道论.docx

大道论

大道論

經名:

大道論。

五代末(或北宋)周因樸著。

一卷。

底本出處:

《正統道藏》太玄部。

大道論

周固樸著

至道章

道者至虛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氣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萬象,離合無際,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該意象,無名無氏,有動有常,離四句六因,絕名言譬喻。

《南華真經》云:

在太虛之表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世有生滅,道無生滅,物有變異,道無變異。

《易》曰:

道者虛無之稱。

以虛無而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無不由也。

又道為母,德為子。

《無惑寶經》云:

道者通物,以無為義,德者不失,以有為功。

《西昇經》云:

道深甚奧。

又云:

至道深妙,知者不言。

當火水焚蕩無遺,我大道真常不動;值天地綱紀嫦裂,我大道湛寂凝然。

莊生考算數,而五載莫窮,推陰陽而十二年固

得,故曰至道。

至德章

道有通生之德,故云至德。

聖人云:

以通生故,字道;包含故,名大。

又解:

虛無者,妙本之體,非有物故;自然者,妙本之性,非造作故;道者,妙本之功用,故謂之通生之道。

一虛無,二自然,三道,俱是妙本真性。

上義立其法唯一原。

夫散大樸而統御九圍,播元精而輪排萬象,始氣權敞,三才具分,四序肇興,五行迭旺,大哉。

天地掌其覆載,日月職其照臨,風雨散滋,雲雷布鼓,人獸清濁,海嶽高深,類聚群分,智凡殊稟。

向道者登真證聖,背道者趨死沈生,咸歸我大道通生之至德。

莊生云:

德者,得也。

物得之以生,謂之德。

德者道之用也,道者德之體也。

通生萬象,造化有為有不為也,至德無為無不為也。

《老君道記》云:

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

天下至通也。

萬物是所生,德是能生,無萬物之為所生,不能顯德之為能生。

《太平經》云:

德者正相德也,成者成濟也,不喪者不失也,具三上義。

又德者,天地稟之,陰陽賴之,五行得以相生,四時得以綸緒,王侯理化,師友訓從,乃至聖人、真人、仙人、鬼神,異類動植,皆資至德之妙用也。

謂以道有情有信也,可謂至德。

垂教章

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

教者,告也。

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

因言悟教,因教明理,理明則忘言,既有能教、所教,須有能師、所師。

則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無師資也。

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有。

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宜分權實,具斯五教,啟自一真。

自然之教者,元氣之前,淳樸未散,杳冥寂爾,浩曠空洞,無師說法,無資受傳,無終無始,無義無言,元氣得之而變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載,日月得之而照臨,上古之君得而無為,無教之化也。

神明之教者,樸散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權莫大於神明,混元氣而周運,吋至道而裁成,整圓清而立天,制方濁而為地,溥靈通而化世界,軼和氣而成人倫。

陰陽莫測其興亡,鬼神不知其變化。

正真之教者,無上虛皇為師,元始天尊傳受,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聖,天上則天尊於三清眾天,大弘真乘,開導仙階;人問則伏羲受圖,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四聖稟其神明,五老現於河渚,故有三墳五典、常道之教。

返俗之教者,玄元大聖,帝舜時理國理家,靈文真訣大布人問,金簡玉章廣弘天上,切欲令天上天下,還淳返樸,復契皇風。

訓世之教者,夫子傷道德喪,闡仁義之教,化乎時俗,將禮智而救亂原,淳厚之風遠矣,華薄之風行矣。

噫,教出聖人救世愍物之心,物心悟教則同聖心,聖心則權實雙亡,言詮俱泯,此際方契不言之教,意象固無存焉。

絕義章

大道謂修者曰:

假設告喻,莫氏族我,無生處無氏姓一,故無族。

莫名字我,約生長之德,字之日道,隱而不顯也,莫知其體性,故但字而不名也。

莫尊卑我,處謙下,象地不尊也,為臣尊道貴德,不卑也。

莫視聽我,非是色法故不可視,非是聲法故不可聽。

莫毀譽我,無乖失故不可毀,無矜街故不可譽。

莫利害我,無所欲故不可利,)物故不害。

莫是非我,不徇俗與物反,無是;難諸過患,無非。

莫逆順我,逆俗耳不順也,)天道不逆也。

莫高下我,則地故下不高,法天故高不下。

莫大小我,持秋毫而不大,符天地而不小。

莫空有我,有用物情不空也,無為虛寂不有也。

莫貴賤我,不矜功而待命,不貴;虞天地之先,不賤。

莫智愚我,抱樸無智,含德無愚。

莫先後我,無始故不先,無終故不後。

莫靜亂我,眾德發,生不靜;類聚群分,不亂。

莫得失我,外無一物,不得;內合真性,不失。

莫愛憎我,無惡故不憎,無好故不愛。

莫向背我,無形故不向,同道故不背。

莫寵辱我,不矜功街德,不可寵;無驕逸慢息,不可辱。

莫方圓我,無邊際,不可方隅;無形質,不可規圓。

莫明暗我,若昧不明也,在上不繳;見小日明,在下不昧。

莫新舊我,無初而不新,無末而不舊。

莫進退我。

不進著空,不退著有,不為上士而進,不為下士而退。

修者如此,我亦如此,同無別也。

道子來,道子來,余恐子執著譬喻法數,而失道性。

恐眾生執教,滯教下義計有法,當情而在邊繳,愚者不知病息藥亡,得魚棄荃,執教滯言護喻,而失沖和真常也。

分別章

夫心情、識智、意智,皆從道妄立也。

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即心即道也。

其情識智意知亦然。

芟悟道之心,剪認道之識,松證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蘿了道之意,則忘知、忘意、忘智、忘識、忘心,則自無求道、趣道、學道,斯得道矣。

此則除修者執蹤邇也,是真得道,是真得一。

若執道執一,去道遠矣。

若忘道忘一,得道得一矣。

三體既異,二生不同,有自體之體,道之本性也。

有為體之體,道與萬象為依也。

有倣象之體,如體道性修行,以至無為也。

夫生有二,有能生之生,是道生萬物之生也;有從生之生,是萬物從道而生也。

悟之者修,修而必得聖人也。

迷之者不修,凡人也。

不滯聖凡者悟,滯聖凡者迷。

了迷悟而是空,達聖凡而俱泯。

是以出色空、權實、言教、相待、形分、有無,真得道矣。

道非言智,假言智而達自然。

德非有為,·因有為而顯真用也。

故啟乎二十四門,以閉其五戶,所謂澄照深靜門、道體虛極,湛然清泠,鑒物無私,隱奧玄應。

天聖無心門、天地無私,覆載萬物,生長不失其時;聖人無私,化理黎庶,樂在清平。

虛應貫通門、大道無心,貫通萬有,自然清靜,離有離無。

如神不竭門、妙有清靜,應物無方,未曾暫休,如神之妙。

深靜生長門、萬物自道而生成,資稟於自然之化。

謙柔濟物門、修道之人柔弱,以德精持,濟物無倦。

專一無知門、抱守沖和一氣,未解分別塵事。

有無相資門、虛無假於形質,形質假於虛無,有用無因,故云相資。

天地人物萬象,謂之形質,為有也,道用為無也。

迷真逐境門、世人但貪俗學,執著有為,迷失真源,沉埋聲色。

含容守固門、抱道坤和,寬裕雌靜;如嬰兒守固,若谿谷含容。

形殘不曉門、矜巧街功,何異形殘,迷執暗中,故云不曉。

四法同喻門、經云修道之人,若涉)畏鄰似容,如冰潔冷閑默。

不為王宰門、上古帝王淳化無私,天下來朝,帝王不矜街道德,執我能為。

不彰權智門、帝王治國權法,不可示人。

非人得權為矯詐,恣行殘害,自招殃禍。

不矜器用門、古帝王無矜文耀武,不自尊高,體冥至道,心合無為。

處中不尚門、不在無不在,有不居塵境,不去頑空,不求邊徹。

探固根性門、深守本性,自得長生,神氣不荒,自無嗜慾。

化理無撓門、治國刑法多,則民散,守一致,則民淳,散為亂本,淳為理原。

故經云烹鮮而不撓指物顯德門、動作有為,不如靜歸無事.;駟馬珪璧,不如大寶神器。

從微積著門、新修至道,必見成功,久視長生,高昇仙界。

謙下成大門、理國卑下,萬民樂推,萬姓歸之,以成大業。

修身寶德門、經云慈悲、儉約、謙遜,為理身修德之源;貪毒諂諛,為招禍滅身之本,故以德為寶。

巧匠無傷門、君王行刑,不如天道春夏秋冬之令,苦代天之殺,必慮過傷,天巧而不拙,故無誤焉。

天道平普門。

天道抑高而舉下,撫弱而遏強,禍淫而福謙,喊多而補少。

閉五戶者,所謂智、仁、義、巧、利,防慎捨除等。

遠近章

聖欲立言顯理,故有性分。

然聖言則稱實之言,凡言則涉妄,故有進退、疑次、殊異。

道體則本無迷悟,悟無可悟,笑無可笑,進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見三士,是真上士。

有近知近,變迷成悟,親近修學。

有知近不近,常說無為之教,不修無為之行,是知近而不近也。

有近不知近,塵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塵而有妙極。

遠不知遠,悟了深遠,不著深遠,深遠不當情,故不知遠。

有遠而知遠,悟深遠,已知眾生有深遠性,而見身應化,演道利人,合同深遠。

行而不到,雖久修習而上執行,執行當情,未造虛極。

不知行,不悟教法,修行無導師指示。

不知到,不知造極之門,無所趣入,故不知到。

有不行到,不見已行,不見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

到而自化。

得到真寂,玄德內明,不教不言,而自淳化。

用道章

用道則約人,道用則約妙本。

道忘,其德無為也。

虛忘,造極也。

德得,如得恩德也。

人則倣道傚德,契自然之用也。

人生也,大道胤氣,至精授靈,三元凝神,五行結粹,既稟有精之質,元分無用之功,時小樸而無物敢拒,持大象而有形皆往。

同道同德之人,柔弱固於嬰兒,處通妙於玄牝,不分心境,齊彼死生,與天地自然,順陰陽動靜也。

上古用道之君,虛心利物,體道化民,職四辟而普周,掌六通而獨立,杜絕視聽,黜陸聰明,不束教滯言,不凝情著物,植三一之宗本,固生長於真原,剪四六之苗根,絕蔓衍於靈府,不矜大功之巧,豈務小成之辯。

下經云:

靜為天下正。

《南華經》云:

道者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

故稀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乃至維斗堪埋禺強彭祖,皆得道用道,而登聖果。

是知聖人、神人、仙人、鬼神、天地、日月、星辰、萬物,若不得道用道,無以靈通輕舉,隱奧覆載,昭一臨生長者也。

又道與天用令覆,與地令載,與日月令照臨。

凡有用之物,皆道與之用也。

又道與天名清,地名寧,谷名盈,物名生,故用與名,皆道之命也。

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

二學章

是知俗學為損,俗學執境滯士。

不入真景,無益於道,故為損。

真學為益,心冥至道,體入重玄,不三住心,為益也。

或真學為損,漸修道行,而棄除染情嗜慾,故名為損,損情慾也。

或俗學為益,因俗教漸入真教,得道悟真,從俗入真,故名為益。

或自損而他益,自入玄境,得出世問,他見亦修,修之得道,故名他益。

或他損而自益,見修者得道,亦勤修習,功行既滿,悟契玄玄,故名自益。

有有歸無難,無有入無易,無為之教大益。

修者存無而忘有,不若損益兩忘,有無齊泯,理須得宗,宗無功而內大明,可成大化。

二病章

夫於道也,有病無病,假設問修道之人有病無病。

知空性不滯空性不病,不執空有,無病也。

知空性滯空性病,空性當情,是病。

不知空性病,執有空情,故是病也。

知空性不修空病,有解無行,亦是病也。

知空性修空不病,解行俱有,是以無病。

不著空與修空無病等,一悟了空,二褊修空,修到不修,等其不著。

於道病也。

有其深淺,滯空之病與執有病,病深也;滯空著有,其病俱深。

知空性不修空,其病淺也。

若上根修空不著空,其病淺;中根修空執空,其病深。

溺空滯寂而濟世,雖有執有。

或悟空而不著空,而救世也,有二性。

故不定不同,已執空性,中根也。

師資章

道經云: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夫為師有法可執,有行可則,可以道德禮樂四之大本,頂其君父師三之極尊。

師有道、有德、有智、有仁,四善也。

人有道則通正,有德則神清,有智則觀機,有仁則愍物,可謂師父也。

為師則為長為君,進道則為真為仙也。

豈唯教授之師,抑以邦家之寶。

奇哉,善人者也。

不善之人者,邪惑、迷亂、嗜慾、無慈,四不善也。

不親正教而務異典,謂之邪惑。

非斥至人而黨昏愚,謂之迷亂。

耽恣五塵,符同六賊,謂之嗜慾。

無安人卹物之心,有薑毒梟鴆之性,謂之無慈。

可謂善人之資也。

然可知教之廢興,悟學之難易,善安靖而樂友,不隱學而宗師,抱臨履之憂,服勤勞之苦,若造極達空,則遺愛兩忘,心境雙泯,不言之教,復何遠哉。

自一氣二象之前,杳冥無物;分五太三才之後,聲教漸流。

復樸還淳,樂在無為之化本,登真證聖,遊仞至極之重玄。

天尊傳道於群仙,老君開玄於萬國,運蒼生於壽域,致率土於福河。

或有問曰:

自古帝王得道用道,自然耶,有宗師耶?

余對曰:

上三皇師,玄中大法師;中三皇師,有古先生;下三皇師,金闕帝君。

伏羲師鬱華子,神農師大成子,祝融師廣壽子,黃帝師廣成子,顓頊師赤精子,帝譽師錄圖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子,夏禹師真行子,殷湯師錫則子,周文王師燮邑子,武王師育成子,成王師務光子,康王師郭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