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7.中共中央文献记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据此判断,当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8.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的发展。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80年代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
D.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9.阅读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表中资金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规律
B.国际环境影响
C.国家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调整
10.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 )
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
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12.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
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3.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
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14.与下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15.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
“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
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
下列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两者主要目的分别是改善国际关系与发展国内经济
②两者都起到了开拓市场、助推经济的作用
③“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
④两者都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性质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6.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7.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
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
A.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20.过去上海有句谚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二、综合题
21.当今世界,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
我国企业品牌意识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
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
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据材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
“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
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抓住时间“1953年”这一关键信息,其次从连环画的正文中抓住“老孙归社”这一信息理解。
结合1953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信息,可知“老孙归社”是指老孙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2.【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不符,故A项错误;
B、C项分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农业上浮夸风的表现,时间不符,故B、C项错误;
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体现维护私有财产,与题干“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相符,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民公社化广泛建立而并非个体农业,故A错误;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
三年困难(1959—1961)的原因之一是自然灾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过渡时期目标的实现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通过“一五”计划实现,A项错误。
过渡时期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C项说法正确。
D项过渡时期时间起止正确。
故答案为A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故C正确。
6.【答案】A
【解析】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7.【答案】D
【解析】“改社建乡、政社分开”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配套改革措施,与题干时间“建国三十五年来”(即1984年)不符,故A项错误;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才提出,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建国三十五年”是1984年,当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国企改革,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
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内涵。
9.【答案】C
【解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故A项错误;
国际环境影响是外因,不是“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1953~1965年我国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不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A项错误;
“大跃进”时期高举浮夸风,“左”倾错误迅速发展,谈不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促进农民觉悟的提高,故C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集中劳动、集中经营,按工分平均分配,这种体制导致的弊端是: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材料民谚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弊端,故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之所以把上海浦东比喻为“满弓待发之箭”的“箭头”,是因为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国九十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一个标志,会对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起到一个巨大的辐射作用,故B项正确;
上海浦东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其被称为“箭头”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都是上海能在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的原因,但不是浦东被称为“箭头”的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强调浦东开放的巨大辐射作用,故C、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然坚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进入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上日程,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根本性突破”。
13.【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程度式选择题,1958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强调“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故而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故D项正确;
A、B、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B、C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C项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
15.【答案】D
【解析】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了改善国际关系,故①错误;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发展经济,故②正确;
对内的改革更有利于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可以学习先进的理念,更有利于对内改革,因此二者相互促进,故③正确;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都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是在1952年—1957年,故①不正确;
“八大”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④不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与开展“大跃进”运动有关,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的反映,故②③正确。
17.【答案】B
【解析】 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建立特区。
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18.【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
19.【答案】B
【解析】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进行的,与1962年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62年农村还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有些地方出现了“责任田”、“包产到户”的现象,说明群众认识到人民公社化的弊端,希望以个体经营来取代集体经营,邓小平支持群众的做法,故B项正确;
1962年农村并没有出现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故C项错误;
材料只谈到农村生产形式问题,并没有扩大到党内“左”倾错误,邓小平真正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是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1.【答案】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文化大革命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解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55年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公有制企业;
1966年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焕发生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朝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22.【答案】
(1)“老人”:
邓小平。
内涵:
改革开放。
(2)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3)A:
深圳;
B:
汕头;
C:
珠海;
D:
厦门:
E:
福州;
F:
闽东南地区;
G:
海南;
H:
浦东。
(4)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本质区别:
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逼迫下打开国门有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在被迫的、不平等条件下开放的,无独立自主可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
(1)问比较简单,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老人”是指邓小平,这里“春天”比喻改革开放的春天;
第
(2)问从材料中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
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逐一填写即可;
第(4)问根据教材说明特点,再抓住题眼“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说明“本质区别”即可。
23.【答案】
(1)指导思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失误:
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事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努力:
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加入了WTO。
(4)第一种:
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号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
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中依据时间“1958年”总结其发生的背景;
第
(2)题主要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概念去把握分析;
第(3)题要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这一口号归纳分析关于市场经济的史实;
第(4)题答案比较开放,不论选取哪一观点,都要做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