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影响特点类训练2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复习影响特点类训练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影响特点类训练2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解题规范】
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强化了民族认同
第三层
汉朝盛时……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儒家思想的发展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答案】
(2)意义:
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强化了民族认同;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规范训练】
1.(2019·
安徽“皖南八校”一联)(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
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1787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
根据材料二
单纯依靠材料型
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787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
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
【答案】
(2)进步意义: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
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2019·
河南洛阳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从1999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启动了司法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先后发布了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与前两个改革纲要的内容相比,第三个改革纲要从更为宏观的层次对审判组织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摘编自江省身《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司法体制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分析说明类作用、影响型
最高人民法院就启动了司法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先后发布了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司法体制改革,健全了国家司法体系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意义:
司法体制改革,健全了国家司法体系;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技巧归纳】
(1)全面分析:
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
注意运用国际视角考察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
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
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题型特点、特征型
【题型分析】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
特点类设问的角度较多:
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
【拆解步骤】“内容措施”类型的答题模板建构如下:
概括特点(特征)
概括类题目
(本设问为概括类题目,套用概括类答题模板)
归纳概括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4)(节选)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
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
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戊戌变法
变法的核心机构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
注重维护皇帝权威
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运行有议院的性质
(2)变法的核心机构;
注重维护皇帝权威;
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
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
该乡约规定:
“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
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
”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
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
——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
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自觉性和义务性
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
侧重道德教化和选贤任能
(1)特点:
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
义务性;
侧重道德教化;
选贤任能。
2.(2019·
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
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便已经行销全国。
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
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
生产效率的提高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
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南方的气候适宜,区域贸易优势
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
细致的分工
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
有发达的销售体系
(1)适宜纺织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区域贸易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细致的分工、发达的销售体系。
(1)特点类问题,能力要求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
“过程”是否顺利,领导力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
“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
“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
“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
“内容”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
【针对练】
四川雅安高二第二学期期末·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
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
“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威),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
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
(9分)
山东青岛黄岛区、胶州、平度、潍坊、高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
31)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
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
(4分)
3.(2019·
安徽示范高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
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
(6分)
4.(2019·
河南新乡高三调研考试·
材料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
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
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
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
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国要有国法。
”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
是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
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1986年,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
——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1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
(4分)
5.(2019·
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
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与才都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
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
入宋,连工商杂员子弟亦被允许报考,甚至僧侣道士也能前来应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
6.(2019·
广西桂林、贺州二模·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著书等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他指出,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
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
如小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入手,让学生懂得“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让学生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
——摘编自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道德教育的特点。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徳教育观念。
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
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
(6分)
7.(2020·
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
材料一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
……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
……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
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
……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
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15分)
8.(2019·
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前期行业组织有各种名称,如会馆、公所、公会、公墅、书院、堂、宫、殿、庙、行、帮等。
其中最为普遍的名称是会馆和公所。
清末北京共有392所会馆,其中占总数86%的是省、府(郡)、县(邑)行馆、试馆、同乡会馆,其余是私人合资同建、工商行会性质的会馆。
不少地方乡族组织的办公处所也称为公所,江南凡办理地方公务(收租、团练、地方公益等)的机构均习惯称为公所。
——摘编自赵云田著《中国社会通史·
清前期卷》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乃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
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
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
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
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
14世纪开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本家转化。
——摘编自《世界通史·
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业组织”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行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行业组织”与西欧中世纪“行会”的共同作用。
9.(2020·
江西五市八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
2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贸易发达,商贸大致可分为国内商贸、边境互市商贸和对外贸易。
在对外贸易和边境互市中几乎见不到妇女身影。
据《太平广记》不完全统计,唐代经商妇女32人,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
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不详者6人,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
在商业经营中,质量是商家的立足之本,“女几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行溧水道中,遇一新草店数间,独一妇人迎客,为设饮食,甚丰洁”。
——勾利军吴淑娟《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家庭天使观影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囿于家庭小圈子。
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打字员、书记员等专业办事人员来自中产阶级妇女,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她们走出家庭、社会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
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郎汉姆女士”对女性加以培训,并为她们直接提供工作。
——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妇女经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妇女身份发展转变产生的影响。
10.(2019·
广东高三百校10月联考·
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
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
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
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