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6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docx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

借虚词张力,吐心中情怀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

一、【近蝉】

师:

请同学们一齐诵读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诗作——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生诵读)

师:

饮的是清露,奏的是流响。

蝉的这种流水一般,且极具穿透力,能顺利抵达远方的清音,不是凭借了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的缘故。

诗人虞世南借“蝉”的形象,精准地传递了自我的人生感悟,即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走后门,拉关系,也能声名远播,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叫“托物言志”。

那么,一千年多年之后,香港作家小思面对蝉,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老师来读,你们来想。

(师诵读)

师: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思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

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

生2:

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

师:

那我们人类呢?

生2:

更要好好的活着!

师:

一个昆虫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

生2:

精彩!

师:

是啊,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

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子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

生:

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师:

有同感。

我们不妨把它换成了诗歌的形式,一起来念一下。

斜阳里

想起秋风的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出示诗歌排列形式的幻灯片,学生深情朗读。

师:

在这里,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生3:

先觉得“烦人”,后来明白它的生命意义后,变得感动!

师:

用句子里的一个词来说,就变成了……

生3:

“宽恕”

点评:

将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同名诗作《蝉》作为本课教学的引子,体现了教者寻觅经典的审美冲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课堂教学亦然。

有经典的参照,作者、读者的思维、想象、情感会更容易被激活,进而更富生机地参与二度创作。

在本环节中,教者征引虞世南的经典诗作《蝉》,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两个教学目标即可为证:

1、捕获了对文章意蕴的直感;2、总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脉。

不过,从教者的教学理路来看,本环节的教学流程尚可进一步优化。

既然已引入经典,不如顺水推舟,来个简洁的比较:

1、虞世南是从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现象中,想到“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人生哲理,香港作家小思又是从蝉的什么现象中体悟到属于她的人生哲学呢?

2、虞世南对蝉怀着一种赞赏、敬佩的情感,小思对蝉又怀了怎样的情感呢?

毋庸置疑,教者对学生的启悟中有了上述追求,但相形之下,“香港作家小思面对蝉,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这一发问缺少思维的具体“把手”;“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这一问想引导学生奔着作者的“情脉”去的,但因指向不明,容易使教学的思维陷入芜杂。

本节课,虽然学生一下子定位准确,但依然有“偶然撞上”之嫌。

更何况,教者只让学生欣赏了“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一句,便匆匆收场,慌乱之态已经显现。

二、【烦蝉】

师:

谢谢,刚才我们明白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我们先来读一句话。

(幻灯片出示:

“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

生4:

(深情地朗读):

“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掌声响起)

师:

“孩子们,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

生5:

“喜爱”

生6:

也可能是厌烦吧!

师:

二者都有可能。

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

现在,我们加上一句话,你看看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

(幻灯片出示:

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生7:

师:

“烦”字出来了,烦到什么程度呢?

生7:

觉得蝉很吵,有一点讨厌……

师:

有一点讨厌,也许很讨厌,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

生7:

没有。

师:

现在请大家再读一段文字。

(幻灯片出示加了虚词的语句: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

师:

发现什么区别了吗?

生8:

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

师:

是的,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

如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

生9:

“很烦”

生10“太烦”

生11“特别烦”

生12“十分烦”

生13“非常烦”

生14“超烦”(生大笑)

师:

太牛了,超现代的“超烦”都出来了!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个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起!

(教师指导学生深情地读,读出了那种“超烦”的感觉)

师:

现在请你们来做学问,不过有点难度,所以谁知道谁就是天才。

从“还”、“就”或“更”字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烦”的心情,你能将作者的这种心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师深情诵读,帮生理解体会)

生15:

“还”和“就”写出了蝉的叫声来得很早,我觉得作者会想:

这个蝉为什么这么早就在外面叽叽喳喳、知知不休的叫个不停。

(生活泼地笑)

师:

没错,如果你是作者,你能用一句话把你的心声传递出来吗?

生15:

这个蝉真烦!

叫得太早了,你不会晚一点叫啊!

叫什么叫?

真是的!

师:

谢谢,现在谁来把这个“更”字演绎一下。

生16:

“越来越响!

师:

好的,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情感传达一下呢?

生16:

这个蝉真是的,本来还好好的,现在怎么突然间这么响了呢?

莫名其妙!

师:

“知知不休”,表明蝉已经叫得很厉害了,现在加了一个“更”字,说明……

生17:

说明蝉叫得更厉害了!

师: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骂蝉?

生17:

这个破蝉、死蝉,叫得那么响干什么?

打扰我午睡,烦死了,唯恐天下不乱!

莫名其妙!

师:

谢谢你,请坐!

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

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

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

(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

“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

曾这样问:

为什么聒聒?

那是一个夏天”请学生读之。

师:

谢谢你!

你能告诉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吗?

生18:

我觉得作者对蝉有点反感。

师:

好的,请坐,有不同的感触吗?

(生15再次举手)你今天真是大放异彩,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15:

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有点喜欢蝉的心情。

师:

何以见得?

生15:

从“小东西”三个字可以看出。

师:

你能用喜欢的语气把这“小东西”三字读一下吗?

生15:

“小东西”(以亲切的语气读,读出了喜欢的感觉)

师:

嗯,不同的语气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言为心声,读得不错!

生19:

我觉得作者此时感到不可思议。

师:

何以见得?

生19:

我从“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

”这句话中觉得作者在想:

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

真是不可思议!

师:

谢谢孩子!

你真是小思的知音啊!

(生愉悦地微笑)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我读一读这段文字(幻灯片出示: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曾这样问:

何必聒聒?

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

生读。

师:

与刚才的文段相比,我们发现多了……

生:

(齐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师:

是的,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我们思考一下,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生思考,2分钟后陆续举手发言)

生20:

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意义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

生21:

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说:

“蝉啊,你为什么这么小,叫得却那么响啊!

你的身体中藏着什么呢?

而且你这一叫,让整个夏天都为你作伴!

好长好长的声音啊!

”(生鼓掌)

师:

说得多好啊!

中国的语言有着无穷的内蕴,从这几个词中,你有不一样的感触吗?

生22:

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感觉到作者对蝉的反感与惊讶!

我仿佛听到作者对蝉说:

“这小东西,既没有马儿那膘肥体壮的身姿,也没有百灵鸟优美动人的歌喉,你凭什么叫得这么响啊!

可恶!

”(生鼓掌)

生23:

我觉得是作者想表达一种震撼!

作者仿佛在说:

“这么小的蝉,你不应该叫得这么响,你不可能叫得这么响,你响就响呗,干嘛还要响一个夏天呢!

”所以我认为作者有一点震撼,其间还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里面!

作者仿佛还在说:

“蝉啊!

青蛙比你大得多,它都没有叫,你有聒聒啥呢!

你厌烦不言烦啊?

识相点好不好?

师:

你能用反感的情绪读一下吗?

(生的表情,语气,活灵活现,赢得满堂喝彩)

师:

读得多好啊!

孩子们,继续我们的探究之路,你们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几个虚词的含义用语言演绎一下吗?

生24:

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

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

你大声鸣叫能让你多活几天吗?

你大声鸣叫能获得更多人对你的爱吗?

不能!

你的所作所为只能让我更加讨厌你!

只能获得更多的诅咒,所以,可怜的蝉!

请你安歇吧!

不要为你的无为徒增烦恼!

(全班掌声雷动)

师:

说得太好了!

是的,同学们!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过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

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

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

但奇怪的是,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却峰回路转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

点评:

两组看似通透,能够一览无余的句子,被教者巧妙点染后,竟能催生出如许个性摇曳,丰满多姿的体验来,的确堪称本节课教学的一大奇观!

这种教学化境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教者的新锐视角——从虚词的角度切入。

因为有抓手,还有比照,所以学生尘封的生活体验纷纷被激活,虚词一下子不虚了。

比如对“更知知不休”一句中的“更”字,学生16觉得:

“这个蝉真是的,本来还好好的,现在怎么突然间这么响了呢?

莫名其妙!

”学生17替作者立心:

“这个破蝉、死蝉,叫得那么响干什么?

打扰我午睡,烦死了,唯恐天下不乱!

”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作者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文本细读的要义,学生也能痕迹不彰地运用自如了。

其次得力于梯度的设置。

从抽去虚词的句子到增添虚词的句子,从“悟情感”到“说心理”,从扶着感悟到放手感悟,学生的眼界被不断伸展,体验被不断刷新,教学形式的“陌生化”也顺利实现了。

另外,还得力于朗读的不断跟进。

教者非常注重“我口读我心”这一微技能的运用,不管是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是学生的入情朗读,一律都追踪自我体验,努力实现读与思的和谐,内化与表达的统一。

潘新和教授认为:

“言语表现是一个知行递进的过程,但它的知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授受,而是寓于行中的知。

”陈治勇老师朗读跟进,可谓寓于知中的“行”,并和“知”交替进行,推动思想、情感的不断深化。

三、【悟蝉】

生读:

(幻灯片出示):

友人说:

“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

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师:

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

生25:

同情、怜悯

师:

同情、怜悯的程度是强还是弱?

生25:

不清楚。

也可能强也可能弱。

师:

那么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

生26:

我觉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个夏天”“它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