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二中高一年级学年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揭阳二中高一年级学年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二中高一年级学年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行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杜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5.有葡萄牙学者认为,“尽管澳门在它坎坷的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危机,但一八四二年才是它真正衰落下去的日子”,这是因为一八四二年
A.澳门逐步丧失中外贸易的特殊地位
B.洋货入侵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人民的反抗抵制了西方入侵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7.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
“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8.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有计划的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允许被割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
”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
中共的这些举措
A.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C.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D.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
9.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显,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10.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
这些行动
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B.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C.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11.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
这一言论
A.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B.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
D.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12.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略不掩群,不取麋夭;
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
”《荀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
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
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
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
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
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給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
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农业税征收办法。
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
1449年,英国国王颁布制造彩色玻璃的方法专利。
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到16世纪,提水机、碾米机、运河开能机等工业发明陆续被授子10年的特许证。
1551年,法国、荷兰和西班牙也涌现些专利。
1561~1590年,英王批准了有关肥皂、纸张、皮革等物品制造方法的50项专利
1623年,英国颁布《垄断法规),投予新制造品的真正发明人以专利证书和特权,这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欧美国家纷纷效伤。
1790年,美国以宪法为依据,颁布专利法。
其后,法国(1790年)荷兰(1809年)俄罗斯(812年)星西哥(1840年)巴西及印度(1859年)阿根廷及意大利(1864年)德国(877年)日本(88年等国先后颁布。
1883年,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14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0国签署《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1893年,以上两个组织执行管理的国际局合并成立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
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一个专门机构。
1994年,世贸组织成员国签署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世贸组织签订合作协定,扩大其对全球贸易的管理作用。
——据《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等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依据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对专利制度发展进程进行合理分期,并简要闲释分期的依据。
(要求:
以世纪或年代或XX后等表明分期,表述明确,阐释准确清晰。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来看,说明分封制使诸侯们认识到周朝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存在的,从而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故答案为C项。
宗法制强化了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而不是分封制强化了宗法制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
分封制下地方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在“开拓疆土”中的作用,排除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如“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说明诸侯认识到周朝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存在的,据此确定答案。
2.C
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看,这首诗称道的工艺技术应当是青瓷技术。
明清是彩瓷发展的繁盛时期,排除A项;
从“越窑”等信息来看,这首诗没有涉及到缫丝技术和造船技术,排除B、D项。
3.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4.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宋至明清时期科举进士来源近一半来自于平民阶层,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下层社会阶层向上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平民及贫寒家庭并不是地主阶层,排除A项;
“扭转”“完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
故选B。
5.A
材料中给出的关键时间是“184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点上是《南京条约》签订的日子,澳门以前是除了广州之外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这不是澳门衰弱的原因;
C选项错误,这与澳门的兴衰无关;
D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无关。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弄清楚材料内容的本质。
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澳门优势和利益受到了威胁和改变,因此选择出的选项应该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其他无关选项都可以排除。
6.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
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7.C
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于1926年,1923年时不会出现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情况,故A项错误。
被调查的多数人不欢迎资本主义,所以不会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
被调查的多数人欢迎社会主义而不欢迎资本主义,反映了他们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
斯大林1924年才上台,故1923年没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8.C
根据材料中的“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等信息来看,中共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稳定抗日根据地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中共是在抗日根据地发行抗币,与沦陷区和国统区无关,排除A、B项;
抗币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不是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排除D项。
9.A
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题眼是“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决定性意义”,促成人类由迁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房屋建筑、牲畜饲养、谷物种植等都是.但民以食为天,要人类真正的定居下来,首先得解决食物的问题,而谷物则是定居后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故具决定意义的是A。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革命
10.C
新城邦拓展了古希腊的疆域,扩大了对外贸易即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众多城市与某个城市有从属关系,故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古希腊出现了称霸的城邦,故排除B项;
“这些行动”并没有体现出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瓦解,故排除D项。
11.D
从材料中的“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大陆法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即这一言论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内容的丰富,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排除B、C项。
罗马法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这些原则和罗马法的思想观念对现代法律制度特别是大陆法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12.A
关键是要读懂材料。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
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13.
(1)内容:
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
顺应自然规律;
利用宗法力量
背景:
统一多民族同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原因:
煤炭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
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
城市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
不同:
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农本”色彩;
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强烈的“工业化"
特征;
古代中国完全由政府强制;
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比较问题的能力。
(1)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
“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说明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
“制天命而用之”说明要顺应自然规律;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说明利用宗法力量。
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分析得出煤炭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
“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分析得出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
“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分析得出城市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
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应当联系所学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状况,如古代中国是农业国、政府政策强制色彩浓厚,而近代英国是工业国、政府政策能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等方面来回答。
14.
(1)背景:
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
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
特点:
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
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
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
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
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
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
采用“多种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
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得出: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
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出: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5.例举1(4阶段)
(1)14-15世纪,专利制度萌芽(开始)。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对工业产品实行专利保护。
(2)17-18世纪,专利制度发展。
专利制度从西欧国家向其他地区扩展;
法治化加强。
(3)19世纪末,专利保护制度走向国际化。
欧洲国家率先联合推动;
保护范围扩大(由工业品扩大到文学艺术作品)。
(4)二战后,专利制度全球化。
全球性专利保护组织建立,并得到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影响扩大到全世界。
例举2(3阶段)
14-18世纪,专利制度产生和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走向国际化;
二战后,全球化。
(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例举3(3阶段)
14-15世纪,专利制度萌芽(开始);
17-19世纪末,发展并走向国际化;
例举4(2阶段)
19世纪末以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根据材料“1449年,英国国王授予制造彩色玻璃的方法专利。
..1623年,英国颁布《垄断法规》,1790年,美国以宪法为依据,颁布专利法…1883年,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14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世贸组织成员国签署《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可将专利制度划分为14-15世纪萌芽、17-18世纪发展、19世纪末国际化、二战后全球化四个阶段并结合材料发展专制制度的主体行为进行一一阐述即可;
也可根据上述材料将专制制度划分为14-18世纪萌芽发展、19世纪末国际化、二战后全球化三个阶段并结合材料进行阐述论证;
同理可根据上述材料将专利制度划分为14-15世纪萌芽、17-19世纪末发展-国际化、二战后全球化三个阶段进行论证,以及从14-18世纪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以来国际化两个阶段进行划分并结合材料论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