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情感形象与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诗歌的情感形象与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情感形象与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两句都是比喻。
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
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
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乐景衬哀)、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赋(铺陈)比兴、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想象、联想、梦境等)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对方写自己,同时写双方、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
④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与实/动与静)
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
)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⑤动和静: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⑥虚和实: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可以拓展诗歌的意境,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
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
),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假设的想象为虚)
⑦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
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
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
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与微之书》)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⑥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⑦对照又称对比:
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
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⑧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例: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白居易《琵琶行》:
江州司马。
【区别几组概念】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表达的是两种情感;
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只突出表现一方的情感。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景与情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1)后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写出了绿竹含新,红莲除旧的清新可爱的形象和夕阳西下,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的和平景象。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表现了山村居民平和自然的幽静生活图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意象及特点——意境及特点——所抒发的情感。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
试略作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评)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
司春之神。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关于对比与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1、从衬托(反衬)角度回答:
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
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2、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
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
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一方),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另一方)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
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区别对比与衬托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
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
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
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