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68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0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 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备课教案全册

七年级生物上册备课

开篇:

致同学们

(一)教学分析: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与其有关的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习了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训练。

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好地学习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在学习之初,应让学生对生物课有充分的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初中生物课的绪论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学的意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以及我国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激起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爱国热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及掌握的信息说明生物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方面: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录像、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在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介绍我国在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体现生物多样性及前沿的多媒体课件;有关克隆羊和试管婴儿和袁隆平杂交水稻、转基因动物。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

    屏幕显示动态画面:

花园里百花齐放,一对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空中飞鸟叽叽喳喳,池塘里鱼儿悠闲自得……趁学生的注意力被提起之机,适时质疑,如:

你知道鸟儿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吗?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游呢?

…再由“古人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却不知道一粒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幼苗的”。

引出:

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生物科学知识的海洋,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自然地导入新课。

从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向学生提出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

二、探究引趣

1.屏幕显示:

谈一谈:

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有那些?

你能说出几种身边的生物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得出:

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

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生物的知识与生活的贴近,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2.屏幕显示动态画面:

“女孩丽丽正在注射疫苗”并出示系列问题:

①看到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②你注射过哪些疫苗?

③为什么要注射疫苗?

④你知道疫苗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分析:

科学家根据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的特点,研制出防病的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可用布白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余地和畅想空间,利于学习兴趣的稳定和持久。

    屏幕出示资料:

生命科学是当代最为活跃的领先科学:

2000年12月,我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21世纪生物学的全新变化,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未来世界。

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操纵生命,它将为人类攻克心脏病、癌症等疑难疾病带来希望。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医学的贡献与生物学发展的密切联系。

3.屏幕出示资料: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他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交优势的水稻,萌生了利用杂交水稻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的想法。

他历尽千辛万苦,利用9年时间,在世界上成功地培育出杂交水稻。

自1976年推广以来,为国家增产的稻谷达1千多亿千克,增加经济收入近300亿元。

质疑:

你知道袁隆平爷爷吗?

他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介绍袁隆平。

可以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补充。

读完资料后,让学生谈感想和启发,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便树立投入生物科学研究的信心,同时认识到生物科学应用于农业发展。

4.放录像:

沙尘暴天气景象

    观看录像后,各小组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

如:

你经历过这样的天气吗?

有何感想?

这种天气是怎样造成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

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需要生物学发挥作用。

5.屏幕显示资料,同时显示动态画面:

①蜻蜓的翅痣与机翼上的加厚区:

大多数蜻蜓的翅的末端的前缘上方,有一块深色加厚的部分,叫做翅痣。

翅痣能够调整翅的震动,不受颤振的有害影响。

现代飞机仿照蜻蜓翅痣的特点,在机翼末端的前缘也有类似的加厚区,用来消除颤振现象。

②鲨鱼与造船业:

科学家通过研究鲨鱼发现,它的体表并不光滑,但在水中进行时所需的动力却很小,这一发现对造船业是很有价值的。

观察后,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仿生学的例子,如蝙蝠与雷达等。

通过分析,说明这些世界关注的问题要解决,离不开生物科学。

6.自由发言: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

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搜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放录像介绍:

(1)克隆羊多莉出生过程介绍。

(2)转基因动物大马哈鱼介绍。

通过观看录像和自由发言,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生物学研究的成就,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回顾总结

质疑: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交流,你对生物学有何认识?

你打算今后如何学习生物课?

你有什么远大理想?

学生稍加思考后,相互交流。

质疑:

你知道子女为什么长的像父母吗?

你知道遗传工程吗?

最后总结:

生物科学神奇奥妙,趣味无穷,等待大家去探究。

让学生了解生物科研的新成果以及生物科学的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树立学好生物学造福人类的决心。

教学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调动思维。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

在上课一开始,利用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及时质疑,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录像、资料介绍等刺激感官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利用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如:

注射疫苗能够防病、沙尘暴天气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问题地理解。

三、动用感官,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观察材料,如图片、录像及阅读材料,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

四、加强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在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表见解,交换意见,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学中,利用我国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中,选择富有生物学内涵的,有现实意义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为学生有效地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必要条件。

    本设计注重利用感性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增强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生物学的乐趣。

    本节课旨在把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引入学科的轨道,因此若在课外上课,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处在大自然中,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对生物学的兴致。

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以后应尝试!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

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

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意图、点评

导入新课

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生。

而今天我们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丽吗?

讨论交流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新授知识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

 

新授知识

 

小结:

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老师答疑: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吗?

2、一片树叶、一个苹果能

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授知识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

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关于光合作用可考虑掌握到: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

问题2:

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

(例如:

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

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

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问题4:

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

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

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

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通过观察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

一需四能。

新授知识

问题5:

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

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

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

特征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补充第六大特征。

 

小结

问题7:

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