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
“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
“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
“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
蝉如此,“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
“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
“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
(2)李商隐的《蝉》,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
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2.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
为无求。
得无忧。
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
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
望南州。
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
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
为什么?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
他是“懒”“拙”之人吗?
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
《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
《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
不“懒”表现:
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
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
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
不“拙”表现:
“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
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
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
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
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
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由《江城子》“试登楼。
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
《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
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
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
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
“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1.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
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
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两句的意思是:
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6.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1.示例:
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
3.示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1.春愁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徙倚:
徘徊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9.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
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②霏霏:
细雨纷纷状。
③六朝:
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1)秋天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
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
由“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柳”可知是春天。
(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
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
《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10.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①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②。
玉盆③纤手弄清泉。
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
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②然:
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③玉盆:
指荷叶。
纤手:
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④琼珠:
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
”句中“弄”字的妙处。
(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C(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2)C项理解有误。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
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
“春”点明了季节;
“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
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
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