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4804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部编版Word格式.docx

B.老李对老王说:

“这次公司的贷款办得如此顺畅,多亏你帮忙。

今晚我打算登门致谢,请你务必在家恭候!

C.学校教导处通知说:

“学校明日将邀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李老师在大礼堂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D.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道:

“感谢您的厚爱。

【解析】选D项。

A.“令郎”是称别人家的儿子,不合语境。

B.“务必”和“恭候”都不对,“务必”是上级对下级,“恭候”是谦辞。

C.“莅临”用于欢迎上级到访,用错对象。

 

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根据“无论……还是……抑或是……”这一固定句式,再结合“更要立志报效祖国”这句话,可知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作者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B.《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有诗集《屈原》《虎符》,戏剧《女神》《星空》等。

C.《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

D.《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等。

8.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时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

B.罗刹女不肯借扇给行者的原因是:

她的儿子红孩儿抓了唐僧,要吃唐僧肉,孙悟空为拯救师父唐僧,请求观音用计收了红孩儿。

C.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时,被罗刹女扇到五万里之外的小须弥山。

孙悟空又返回翠云山变成虫子进入牛魔王的腹内借到假扇,越扇火越旺。

D.孙悟空第二次骗到真芭蕉扇,却又被牛魔王骗回去,最后在神佛的帮助下拿到了芭蕉扇,扑灭了火焰山的火。

进入罗刹女的腹内借到假扇。

二、现代文阅读

(一)(每小题2分,共6分)

番茄拥有双重身份

①番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种农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烹饪中的食材,又可以成为调味料,同时很多人还将它当做水果来享用。

可是,番茄到底属于蔬菜还是属于水果呢?

②首先,我们要找准蔬菜与水果的定义,《韦氏词典》告诉我们:

“水果通常是种子植物的可食生殖部位。

”此外,《韦氏词典》还做出了更简单的解释:

“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

”这个定义包括了苹果、番茄等任何包含种子的植物部位。

从科学意义上讲,黄瓜、南瓜、牛油果等都属于水果。

相比于水果,蔬菜的定义就要模糊得多。

通常,我们用这个词指代一大批具有可食草本部分(如根、茎、叶)的植物。

③根据《韦氏词典》可知,蔬菜和水果的关键区别在于:

蔬菜必须是植物的一部分或整体植物本身,而水果只是特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

所以,番茄是水果吗?

④“蔬菜”的概念并不是一种植物学分类,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烹饪食材。

而与此同时,“水果”也可以是一种烹任食材。

《韦氏词典》写到:

“从烹饪食材的角度,水果被定义为‘拥有带种子的甜果肉’‘主要用于甜点’的东西。

”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果不必是甜的;

但是从烹饪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会将用于做菜的水果(如番茄)归类为蔬菜。

⑤在美国,曾经因为番茄定义的问题引来各方热议。

在美国农业部的指导方针里,番茄被列为蔬菜,甚至连美国最高法院都曾介入过这个问题。

1883年3月3日,美国颁布了新的关税法,规定进口蔬菜需要交纳10%的关税,而进口水果则不需要交纳关税。

当时的纽约海关认为番茄是蔬菜,需要交税。

然而,一位名叫约翰·

尼克斯的商人却认为,根据植物学定义,番茄属于水果,不应该被征税。

于是,尼克斯直接将海关税收员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被强制征收的税。

此案一直闹到美国最高法院,直到六年后法庭才做出最终裁定,将番茄列为蔬菜。

⑥相比国外,我们国家没有太过于纠结这个问题。

在国内,番茄被归为蔬菜类,但是在出口的时候,则是以“双重身份”——既是水果又是蔬菜进行出口的。

(文/黄韦微,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

A.《韦氏词典》告诉我们:

”(引资料)

B.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

(打比方)

C.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

(下定义)

D.一位名叫约翰·

(举例子)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这里是类比,不是打比方。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第①段的画线句用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过渡的作用。

D.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通常”表示大多数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选A项。

用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番茄拥有双重身份,属于平实说明。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从《韦氏词典》的解释来看,番茄、苹果、木瓜、苦瓜等都属于水果。

B.大多数人之所以把番茄归类为蔬菜,是因为番茄更多时候属于一种烹饪食材。

C.文章第⑤段,通过列举美国人关于番茄定义而打官司的事例来真实说明番茄具有“双重身份”的特点。

D.在国内,番茄不具有双重身份。

原文是“在国内,番茄被归为蔬菜类,但是在出口的时候,则是以‘双重身份’——既是水果又是蔬菜出口的”。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19小题,共10分;

本大题共18分)

(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下列对诗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后两句诗是实写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

“实写”的说法有误,应是“想象”。

(二)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_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奈地坏何?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公欣然曰

B.得一人之使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C.闻之于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

D.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

【解析】选A项,都译为“……的样子”。

B.使唤/即使;

C.使……听到/听到;

D.你/如。

1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静以修身      投以骨

B.其一犬坐于前   闻之于宋君

C.及其家穿井      择其善者而从之

D.得一人之使      国人道之

【解析】选C项,都是“代词,他”。

A.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可译为“被”;

D.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件事。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甲文中结尾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从甲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C.乙文对“杞人”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借用“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比喻一些人的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精辟简练,以很简单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

没有运用动作描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是)得到了一个人来使唤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

(1)故遂与之行 ( 于是,就 )  

(2)兽见之皆走 ( 逃跑 )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

天帝派遣我来做群兽的首领。

19.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参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群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可信,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描绘鹤飞冲天的景象,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爱国情,是一种永恒的美。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梦中仍不忘守卫边疆、报效祖国。

《潼关》中谭嗣同用“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两句表现自己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的情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请将这首诗完整默写出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综合性学习(8分)

21.学校开展“亲近文学,阅读优秀作品”活动,请你也踊跃参加。

(1)

【观点论述】在中国古代神话“专题学习”交流会上,老师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讨论“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特点?

”,请你代表本组同学阐述观点。

(80字以内)(4分)

略,

彩;

(2)

【故事链接】下图有关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请你根据画面内容记叙这个故事。

(60字以内)(3分)

(3)

【对联续写】请你补写一句对联作为宣传标语,号召同学积极阅读经典国学。

(1分)

上联:

下联:

愚公移山显男儿本色

六、现代文阅读

(二)(共12分)

卖火柴的小女孩

①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②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③可怜的小女孩儿!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④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⑤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

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⑥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儿走来。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⑦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小女孩儿向画片伸出手去。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⑧“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儿说。

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

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⑨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⑩“奶奶!

”小女孩儿叫起来,“啊!

请把我带走吧!

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⑪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接在怀里。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⑫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

她死了。

(选自《安徒生童话》,有删改)

22.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儿大年夜从家里出来卖火柴,因为没卖掉火柴不敢回家,在街上又冷又饿,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23.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试着从文中找出两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如:

将赤着脚在街上走的小女孩儿和坐着马车的人们作对比;

将街上喷香的烤鹅味与小女孩儿饥饿难忍作对比。

反衬了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儿的悲惨、痛苦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4.第④段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分)

环境描写。

写出小女孩儿家的房屋破漏的景象,表现贫苦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为下文写小女孩儿冻死在街头埋下伏笔。

25.请根据故事的结局,展开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抓住某个细节,为这个童话扩写结尾。

示例:

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她的两腮通红,面带微笑。

她的身边满是燃尽了的火柴梗,手心里还紧拽着一把没烧过的火柴。

雪依旧下着,人们来回穿梭着,却没有人注意到墙角里的她。

七、作文(50分)

26.进入初中以后,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一定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我们快乐、兴奋、充满信心,也许使我们困感、忧郁、不知所措……这时,老师的理解,亲朋的鼓励,环境的熏陶,书籍的启迪,都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突出中心,思路清晰,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500字;

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