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4441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本节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探究蚂蚁的通讯”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总结、思辨、观察、合作、创新、表达等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动物的行为按行为的获得途径来区分,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对这两种行为有所了解;

斑羚飞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学生已经学过。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具有一定的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他们好奇心强,有探究的欲望,但不爱表达。

三、设计思路

通过概念辨析,分析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在分析“斑羚飞渡”和蜜蜂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基础上总结社会行为的意义。

结合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认识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

在系列任务的驱动下结合问题导学,建立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全面而又立体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编制导学案(详见附录),引导课前进行有效预习。

课堂上通过概念探测,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达成并突破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一学习目标。

再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结合问题驱动学习社会行为及信息交流的意义。

最后以任务驱动结合导学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突破本节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点面结合,方便操作又相对客观公正,促进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手段,配以视频、图片,结合探究实验使知识全面立体。

激发学习兴趣。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导学案(附录)、课件、预实验、视频(蚁群和猴群的社会行为)。

学生准备:

第一课时前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前完成分组探究及展示课件及导学案。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引入: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社会行为”。

对于“社会”二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

大家结合预习和日常对这个词的理解,判断这三种动物中哪一种具有社会行为?

并说出判断理由。

展示三种动物图片:

火蚁、东北虎、一群某种热带鱼。

思考并回答问题:

依据自学,判断哪一种生物具有社会行为?

说出判断理由。

学生对社会行为中“社会”二字虽然熟悉却很模糊。

因此教师通过前概念探测,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

探究新知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收集学生的观点,罗列于黑板上。

教师不急于给出正误评判,学生看完短片后,教师依据学生争议和辨析的结果,将错误的特征去掉。

(预估出现的理由有:

群居、组织、分工合作、等级,等等)

小结。

回归课本:

指导划出社会行为的特征(P56)。

该环节注意:

1.引导学生从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一角度进行判断。

2.抓住有争议的点进行辨析,突破该知识点。

(预估需要辨析的点:

(1)群居的动物一定有社会行为吗?

如某些热带鱼。

(2)是不是所有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都形成等级,如蚂蚁、蜜蜂中的“王”“后”有别于猴群中的“王”,并不是等级,而是分工的不同。

强调书本中的对社会行为特征描写的“有的还形成等级”。

鼓励学生广泛列举课内外的例子。

鼓励学生的相互质疑。

及时抓住学生举例中体现社会行为特征的点,加以强化,形成清晰的概念。

观看影片:

蚁群和猴群的社会行为。

再次思考:

对刚才大家列出的社会行为的特征有疑问吗?

积极发言,就刚才同学们列出社会行为种种的特征进行反思并提出大胆的质疑。

阅读书本,划出关键词。

思考并回答:

(1)通过预习,书本中提到的哪种动物的社会行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课外你还了解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3)并为大家粗略描述其社会行为。

通过不同的学习资料呈现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在认知的冲突中,提升对概念理解的理性和深刻性。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通过广泛举例,加深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判断。

同时也能检验导学案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社会行为的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小组巡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本环节注意:

预估方案A,

根据学生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提炼和概括社会行为的意义。

角度一:

个体小的动物——团结力量大。

角度二:

个体大但性情温和的动物——利于战胜天敌。

角度三:

个体大且性情凶猛的动物——利于获得食物。

角度四:

人——分工合作团结……

预估方案B:

若学生举不出这么多类型的例子,那么教师可以提供上述视角进行启发:

个体小的生物有社会行为,个体大的有吗?

性情温和的动物有社会行为,性情凶猛的有吗?

人呢?

探究实验(信息交流——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

1.在斑羚飞渡中,斑羚通过什么方式完成分工合作?

2.动物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分工合作?

提议:

我们通过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一起体验动物神奇的信息交流。

提出活动要求:

1.于本节课内小组结合导学案讨论出探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2.课后小组共同完成探究。

并拍摄探究过程键节点的照片作为素材,注意记录观察现象和遇到的问题。

3.将各种素材制作成探究成果展示课件。

4.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5.明确评价要求。

(评价方案附后)

小组巡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及时收集各组出现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建议:

1.可以参考书本方案,采集蚂蚁在室内做模拟实验,但更建议在大自然中找蚁穴做实验(需要思考如何将书本中的装置与实际相结合)。

2.采集的蚂蚁要从容器中放到B点前可以先放入冰箱冷冻室1分钟,(时间过长会造成伤害)。

即可大大减少其活动。

鼓励:

与书本不同的探究方案。

根据学生发言及时点评。

带着问题,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发言。

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例子类型:

1.蜜蜂、蚂蚁等。

2.羚羊等。

3.狼等。

4.人。

师生共同小结社会行为的意义:

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通过分工合作,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

1.什么是通讯;

2.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的交流信息。

完成分组:

6人一个小组。

组长组织讨论并记录。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项目: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并分工;

4.完善导学案中的探究报告;

5.明确老师的评价要求。

重点讨论导学案中的提示的注意事项,及时记录讨论结果。

捕获的蚂蚁是否来自同一蚁穴?

用什么样的木条做“桥”?

味道?

粗细?

能否用手移动桥?

什么样的食物对蚂蚁有吸引力?

用什么容器装?

怎么把它们从容器中移动到石头上?

书本提供的装置能否有其他改进?

本实验装置如果是在实际情景中使用,你找到的蚁穴相当于几号石头?

实验装置要做哪些变化?

我们组想到的其他注意事项。

依据课堂剩余时间,请1~2个小组展示初步讨论的结果,给全班以示范。

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结合问题导学。

预估方案A: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并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从而形成具有迁移价值的核心概念激发思考,产生质疑。

预估方案B:

用对立的视角看同一个问题,提升对核心概念社会行为意义的理解。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提升,水到渠成。

问题导学,承上启下,引发新的思考

激发探究兴趣,鼓励积极参与。

任务驱动结合导学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有案可循,教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全班讨论,再结合教师预实验中的发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充分提高讨论的有效度。

预估学生较难想到的部分以问题形式出现在导学案的注意事项中,规避简单失误,提高探究效果的显著性。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分组展示探究成果

1.宣布评价方案和计分方式:

介绍评价内容。

强调学生要关注探究的“科学性”和“拓展性”。

2.倾听、点拨、评价、发现亮点。

3.对于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小组,鼓励其解释其中的原因。

①分小组轮流展示。

②其他小组倾听、质疑、评价。

计算方法:

上表中的成绩即小组每个成员的共同成绩,个人成绩在此基础上依据参与的工作量进行加减。

上下限各10分。

(组评)

达成共识:

蚂蚁通过气味进行通讯。

为展示探究成果留足充足的时间,变课堂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激发学习的兴趣。

方便可行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有效又积极的引导和促动。

三、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的

递进式的质疑,引导学生体会“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总结。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除了通过气温传递信息,还有其他信息交流的方式吗?

请举例。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个体间存在信息交流,那么,没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流?

3.生物间信息交流有什么意义?

共同总结:

信息交流在觅食、御敌、繁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问题导学,激发思考。

提供阅读材料引发思考。

古代:

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张良用计,让蚂蚁自己排成“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这六个字深深刺痛了项羽的心。

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吗?

现代:

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能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

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就会飞过来和雌虫交配。

你能利用它们的这种通讯方式诱杀农业害虫吗?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总结: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形成统一的整体。

思考并讨论实际应用。

师生共同总结。

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提升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面。

新旧知识结合,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的概念。

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指导补充。

师生共同回顾,完成知识框架。

(见板书设计六)

完善知识框架,使之系统化。

巩固练习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完成练习题。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59资料:

“珍妮·

古道尔和黑猩猩交朋友”。

2.完成教材P59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有的还形成等级。

二、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

如火蚁、狒狒、羊群……

三、社会行为的意义:

提高动物种群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四、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

促进成员间的分工合作。

五、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方式:

气味、声音、动作……

六、知识结构:

附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2.举例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描述其社会行为。

3.举例社会行为中存在信息交流的方式。

4.说出社会行为的意义。

课前预习:

一、请你结合学习目标通读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议一议(教材P54)。

1.说一说,火蚁的哪些方面体现其具有社会行为?

2.你对文章里组成“筏子”的工蚁“牺牲自己”的行为欣赏吗?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3.查找资料,了解1~2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到课堂与同学分享。

三、预习后我的困惑:

课堂探究:

蚂蚁的通讯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意事项提醒:

请你通过小组讨论,在问题旁做些记录,最后再写出计划。

若有疑问请及时与老师联系。

书本提供的装置可否有其他改进?

我们组想到的其他注意事项:

3.制订计划:

(附上装置图)

4.我在本次探究中负责的工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施探究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发现和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