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42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docx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

摘要: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对于准确把握育人导向,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融合育人 创新 方法 实践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可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五育并举”,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融合育人意义深远。

        

        一、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更是人自身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

在劳动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强化劳动价值认同,引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发扬光大。

        

(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劳动教育课程为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劳动过程和收获劳动成果的机会,使其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牢固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思政课的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锻炼自己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集体观念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增强奉献国家和社会的社会责任

       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也是思政课程的育人要求,二者融合强调有利于学习生产生活技术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能力。

有利于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培育青少年公共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还能培养中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树立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远大理想。

        二、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融合提高思政理论课育人实效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入可以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思政课总是有些抽象枯燥的,教材内容不够鲜活,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等问题使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通过实践体验这些思政课的理论内容。

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们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劳动体验,劳动感受,通过自己付出辛勤的劳动来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

可以将将劳动教育中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实践创新能力、身体素质锻炼和审美能力提升等内容融入思政课学习,让学生明白,幸福要通过劳动来创造,梦想和未来要过长期磨练和辛勤付出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思政课的实践性。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入可以提高思政课程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很多孩子从小的学习生活就脱离劳动,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中学生中存在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社会上出现巨婴、啃老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现象也对中学生有不良的诱导作用,让学生们对劳动不屑一顾,不重视不尊重。

在中学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劳动有全新的认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有针对性的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对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认识,以便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入可以拓宽思政课的学习路径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阅读教材理论,单向传授知识和经验,问答式获得巩固知识等等,这些传统的理论传授方式很难让学生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经验运用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

把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到思政课可以拓宽思政老师的教育途径,让中学生通过手,脑,身体的劳动实践配合,对书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可以让学生们在欢乐愉快的劳动经验中获取实践的知识,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教育魅力。

        三、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融合育人的实践困境

       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劳动教育存在被淡化、弱化等问题,把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中的案例比较少,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表现在:

       一是学校和老师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的不重视,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二是劳动课程涉及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多,对教师的劳动技能或专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很多老师自身也缺乏社会实践劳动经验,不能给学生们提供生产劳动的专业指导和实践教学。

三是学校能够提供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场地设施少,活动经费不足,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少,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课程规划,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和评价机制;五是劳动教育课程和中学思政课程融合的教材编写内容少,更缺少符合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课和思政课相结合只是凭借老师们的实践和摸索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教学内容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经验。

       劳动教育融入的思政课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为劳动所创造、生活处处可劳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四、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融合育人的教学思考

       1、挖掘中学思政课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劳动创造幸福的教育,尊重劳动者的教育,珍惜劳动成果及勤俭节约的教育,以工匠精神进行劳动创造的教育,劳动技能与习惯的培养,等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孝亲敬长、勤做家务,尊重生命、认真工作,关注生活、奉献社会,遵守规则、诚实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劳动的权利与义务,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和就业,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等等,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从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中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加深对新时代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理念的认同,引导每一名学生用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创新劳动教育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

       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引导,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如针对学生在劳动及节约等方面的表现来设计辨析题和生活情境让学生辨析人物行为、解决困惑的行为辨析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采用说理的方式,而且进行具体操作指导的学习方法。

又如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讲清楚“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主题探究法;借助社会热点,通过小组讨论释疑解惑,启发学生在思辨中得出“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道理的讨论分析法等,这些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对中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塑造、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情感的建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拓展劳动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形式

       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重在认识劳动,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类课程学习、劳动技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服务、职业参观活动中初步认识劳动的基本分工、社会价值、主要形态,初步掌握通用劳动技术。

可以让中学生们回到家里主动承担家务,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思想政治课上要给学生们安排参加家庭劳动的工作和任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们安排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任务,比如,拖地,洗碗,刷鞋等工作内容。

       思政课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们到工厂,农田里参加劳动,让他们了解到现代工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增强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

可以让学生在结合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生产原理和劳动过程,初步学会使用一些劳动工具,体会生产工作的辛苦,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品质。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等活动参加校园美化,进行植树育苗的活动,参加义务志愿者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公益组织进行参观和体验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

       4、完善劳动素养在思政课的学习评价

       劳动教育不只是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劳动作业,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结合的教育实践成果如何,需要在思政成绩的考评中,加入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次数的记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态度是否端正积极进行评估记录,对学生劳动教育中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记录,劳动成果进行评分记录等等,让学生的劳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劳动成果评价将作为升学的重要参考”。

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这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以引导学校、学生重视劳动教育,有助于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劳动不是简单的干活,劳动教育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根本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要坚持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入,还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才能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