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及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及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及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弄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4.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5.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6.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能阅读图形,辨识表格。
8.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
如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总说、分说,详写、略写,说明中的记叙、议论等。
9.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文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
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
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这两段文字选自朱德同志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属实用记叙文传记中的_____,这种文体在题材上要求写_____,写人物的_____都可以,在记叙中还可以穿插___________
2.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找出直接写“母亲”的六个句子,标上序号,依次写出各句的侧重点。
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6)______
5.文段中其余的句子写他人,先写_____,后写_______。
写这些的目的都在于______。
前者突出了______,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
总是:
________②
还:
________③
自然地:
__________④
常见:
___________
7.就全文看,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照应篇首的_________句话,照应篇末的_______句话。
[分析]本题第1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
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
第3、4、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第6题考查对语言的揣摩运用;
第7题考查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
解答时,要紧扣语段并结合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细心琢磨。
答案:
一、1.回忆录
真人真事
一生或生活片断
议论2.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热爱之情,也借此表达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心3.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
4第l、2、4、5、6、10句
①总述是劳动好手②
从不晚起③
勤劳、能干④
健壮⑤
从无空闲③
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5.全家妇女轮班煮饭“我”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技能、学到了生产知识衬托“母亲”勤劳母亲生活在劳动大家庭中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影响深远
6.①
强调天天如此,没有例外②
强调超出了一般妇女的劳动承受力③
说明是出自习惯,可见母亲影响之大④
说明母亲做饭经常累得汗流满面7.“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
一员”
二、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遭失在内了。
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内。
[瞥]见()[似]乎()深[恶]痛疾()
2.“便使我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
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能删去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从哪几件事体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每件事不得超过四个字)_________
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
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
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二、1.pie1
si4
wu4
2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不能这里藤野先生并非真的说话,而是作者的想象4.装订讲义。
悬挂照片、努力写作5.抒发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三、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
③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理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
④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
⑤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
“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
”⑤那时的我,美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8)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9)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选段共九句,按文理可分为三层。
用|在下面划分。
②
⑥⑦⑧⑨
2.找出选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第⑤句的“反对派”和第(7)句的“心情如水的学生”加引号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心清如水”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下边对选段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5.判断下边重读和停顿的对与错。
A.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
B.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
三、1.①
|②
⑥⑦|⑧⑨2.①
我上小学时②
家里、学校③
我、母亲、蔡老师、小“反对派”④
母亲和我担心父亲的安危⑤
小“反对派”欺负我,我很难过⑤
蔡老师援助和劝慰了我,排解了纠纷3.前一个表特殊含义,后一个表引用心灵纯洁4.D
5.A./B.x
C./D.x
四、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国,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趣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__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3.选文中为何将学生读的文字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要加上标点?
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四、1.读书;
静悄悄、人声鼎沸2.B3.D4.C
五、[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
"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这,“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
”“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桥钱付清。
已经够倒榻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
“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甲、乙两段都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
此外,乙段还兼用了_____和_____描写的方法。
2.甲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_____和_____。
3.乙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______。
4.从甲段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乙段“母亲”对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
联系全文思考,这些称呼反映了什么问题?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
这样改行吗?
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五、1.语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结帐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帐3.“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认
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
爬上去
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5.贼、讨饭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人与人的关系只剩下金钱关系6.改后也合乎情理,因为严刑*供迫使认罪,也符合丁举人的性格。
但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不足以表现丁举人对已经认错的孔乙己仍然不放过的阴险狠毒
六、
只有陈景润……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
“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
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
”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
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
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
“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
”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
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
他说:
“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
凡是碰到这种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
这时他总说:
“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
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和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
这种不惜代价地做数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作研究就像登山。
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
(可我常常要试制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一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所以我知道每道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
可是,谁敢这么做?
谁肯付出如此时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中概括陈景润性格特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
2.文中用以叙说陈毅力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____
3.文中用以叙说陈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4.第六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是:
5.文中第六段是陈的一段话,它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的题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七、1.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2.用一个月的时间计算一个10阶的行列式3.不管三更半夜或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也就该住院去了4.常常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然后看哪种角度、哪种方法
最好5.陈景润在研究上从不满足的精神6.只有陈景润才有如此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八、早点回家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个卖铐红薯的老头。
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极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
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
老人像个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
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
”姑娘一边挂着双手一
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
”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
“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红薯。
老这么吃也不腻?
“哪儿呀,(我是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
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1.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沧桑
恪尽职守
2.辨析下面的四个“打”字的意思。
打老远就能闻到②
打道回府
买盐打醋④
笑声敲打着夜空。
3.说明下面短句的含义。
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4.指出下面内容的表达作用。
文中对老人的肖像描写:
文中对姑娘的声音美和眼睛美的描写:
5.不能与文中画线句子形成照应的一项是()。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声音清脆,很好听。
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6.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中进行了语言沙十貌、心理、动作的描写。
B.文章的构思美表现在:
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美感,意蕴丰富。
C.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表现青年人对老人、对劳动者的敬爱。
D.文章的主题是:
能够理解人、关心人是一种美德。
八、1.略2.①
从②
开,这里是“取”的意思③买④
击3.①
比喻声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声在夜空中回荡4.①
表现老人生活朴实,工作辛苦②
表现姑娘心灵美好,性格美好5.C6.A
九、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
“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
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
“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
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
“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
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
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
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九、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
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十、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
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
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
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
“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
”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
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
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
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
“我一切很好。
”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