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Word下载.docx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
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
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
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
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不能被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所替代和包涵。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要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②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增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
规范和引导公众和NGO的环境保护工作。
③从企业对公众行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的需求;
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
与NGO合作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P28-29
(一)概念
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二)特点
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的科学。
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p35-36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原则:
①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②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
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③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P42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
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
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的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
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环节:
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环境生产环节: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
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3.管理的基本职能P48
①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②组织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切行动。
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合作起来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因此组织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
③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④控制是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⑤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赶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创新职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4.个体行为理论P57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P58
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
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6.群体行为理论P60
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比如10名成员组成的列车乘务组是正式的,而乘坐火车的10名游客则非正式。
这是因为前者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后者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明确的组织结构。
因此,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
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尤其是正式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独处时行为是不完全一致的,成熟的个体在其群体中行为是社会化的,即其形式总是力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
群体分类理论:
是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理论认为群体可分正式、非正式,也可以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等。
群体竞争理论:
是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竞争有助于群体内部团结,促使群体目标实现,但也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偏见,有碍整个组织目标的时间。
群体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也受到群体间竞争的重要影响。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理论认为,把冲突维持适当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体行为效率。
因此,当冲突过于严重时,要设法使之减少。
反之则要设法使之增加。
7.环境承载力原理P68
(一)基本内涵
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二)基本内容
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科学地确定一个地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确定人类活动的环境限制底线,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
如人类通过优化自己的活动,可以提高某一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使其承载更多的人口和发展活动。
8.三生共赢原理P68
三生共赢原理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
三生共赢原理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具体来说就是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因此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二)主要内容
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
生产的发展也必须在以生活为直接目的的同时,减少资源与环境的浪费,而不能以牺牲生活、生产、生态中的任何一方或者两方的发展为代价。
(三)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①内部机制:
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在实现三生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最重要。
规则,实际上是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
因为共赢并不意味着双方,或参与的各方都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一定程度的妥协。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②外部环境:
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P75
类型
政府
企业
公众和NGO
命令型和控制型
法律
行政
强制性环境标准
经济型和激励型
经济手段
指导性环境标准
绿色科学技术手段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可持续性经营
企业能源资源节约
鼓励型和自愿型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政府环境表彰奖励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
公众自我管理手段
绿色社区和住宅倡导
NGO组织手段
一般来说,命令型、控制型的强制性程度最高,经济型、激励型次之,鼓励型、自愿型最小。
但需要说明的是,三种类型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2.对策、决策和政策的概念P76
①环境对策:
是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由多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科学方案和途径。
②环境决策:
是指从多个环境对策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
③环境政策:
也成环境政策手段、方法、工具。
是在做出环境决策之后,形成一系列规则、制度、实施办法等,通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实现决策目标。
3.体系、体制和机制的概念P78
①环境管理体系:
一般指一个具有完整环境管理功能的大的系统。
一般而言,包括环境法规、环境机构设置、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②环境管理体制:
是指在一个环境管理体系中,或在解决某一个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下,都有哪些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更确切地说,是应该有哪些组织、哪些利益相关方,以什么样的地位参与其中。
③环境管理机制:
是指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规则。
机制问题是决定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以至发挥效益、效率,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
1.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P115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更是环境管理由定性转入定量、更加科学化的标准。
环境管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技术规范,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2.环境标准的制定的原则P116
①保障人体健康是首要原则。
因此现需要研究多种污染物浓度对人体、生物、建筑等影响,制定出环境基准。
②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具体说就是既要治理污染的投入,也要考虑治理可能减少的经济损失,还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的承受力。
③要综合考虑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区划的要求与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低用低标准的原则。
④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与国际上的有关规定相协调。
3.5W1H分析法(发现问题的方法)P153
5W1H分析法是一种做出决策的方法,它针对一项任务或方案以what、why、when、where、who、how进行设问,将问题科学化具体化,以便提出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
该方法有点在于简单、容易操作,特别是易于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抓住问题关键,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具有一定系统性、周密性。
4.SWOT分析法(分析问题的方法)P157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其中,S是指出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后来被广泛用于管理实践。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问题及其特征P164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庞大的城市环境系统。
特征:
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②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有机体相比数量明显不足,分接着有机体严重缺乏,因此大量能量与物质,需要靠人力从外部输入。
(二)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和科学教育的中心。
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是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
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②城市水环境污染③城市固体废物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P167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城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
各级城市人民政府中环保局是环境管理的主管机构,同时,城市中的水务、农业、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车辆管理等部门参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
(二)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1.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城市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
这些目标有以定性描述为主,提出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也有定量化的指标体系规定在今后一个时期环保要达到的目标。
常见的定量化目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等。
2.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
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城市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现状、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也包括正在实施和已经批准实施的城市各项规划的情况,主要有城市总体规划、水利、交通、农业和工业等各专项规划。
环境预测是在环境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等,以供规划参考。
3.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包括城市环境总体功能区划和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功能区划,还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等特殊区域的环境功能区的划定。
4.制定环境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方案一般包括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废规划、噪声规划、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内容。
5.制定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
(三)城市环境质量管理
1.污染物浓度管理
污染物浓度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其法律依据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2.污染物总量管理
为确保环境质量,严格控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除了要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外,还必须满足污染物总量管理。
包括①排污申报②总量审核③颁发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
3.农村环境管理P172
一、农村环境问题及其特征
(一)农村环境
以农田环境为主题的狭义农村环境,因大量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使其成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特征
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
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③不易监测性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农村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其问题
落后的具体表现:
①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失②污染治理资金不足
③政策扶持措施不力④缺乏合适的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管理
①应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应充分认识农村环境的价值
③应把城市对农村的补偿落实到实处
三、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
(二)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三)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①跳帧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
②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
③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止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①正确选用农药品种和合理施用农药
②改革农药剂型和喷灌技术
③实行综合防止措施
④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数量和质量
五、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
4.流域环境问题及其特征P182:
(一)流域的概念
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临近的陆域,往往分属于多个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二)流域环问题集齐产生的主要原因
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
一方面由于自然因素,如短时间内大量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行为不当,如在河流上游滥伐森林,削弱其涵养水分的能力;
陆域地面过度硬化,减少了土壤的渗水能力等。
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的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如水资源使用的空间分配与产业分派不当,水资源使用的浪费等。
水量过少造成的另一个总要问题是断流和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3.流域水质污染问题:
一是人类社会在水域上的活动,而是人类在水体周边陆域上的活动。
(三)流域环境问题特征
主要体现在流域水体功能、流域行政单元和流域自然单元三方面的冲突协同、边界控制和共同发展。
就自然单元而言,流域以水为主体,简单的可以由一条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周边陆域组成,更复杂的可以是由若干条干流、之流和若干个湖泊、水库联结而成。
也就是说一个大流域可含若干个小流域和小小流域。
就流域行政单元而言,由于水体的一部分(一个河段、一块湖面),同时又是某一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比如黄河洛阳段,既是黄河一部分,又是洛阳市一部分,它分属不同行政单元管辖。
就水体功能而言,同一个流域既可以被赋予运输、水产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功能等,又可被赋予饮用水源、工业用水、观赏、接纳城市污水的功能等。
由此可见,统一水体,它将同时肩负多种不同功能。
5.流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184
(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定义
广义的流域环境管理: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狭义的流域环境管理:
指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的原则为“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
(三)流域环境管理与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是指:
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生态需水是与流域共工业、农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