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102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改革开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改革开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改革开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改革开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改革开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改革开放.docx

《中国改革开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改革开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改革开放.docx

中国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

  【考情分析展望】  近年来,本专题一直是高考的重点、热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从考查内容看,具体的知识点有徘徊时期出现的原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实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的本质含义、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等。

2011年的备考复习,还应注意开放型试题和探究型试题;从内容上看,中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中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康社会”等,预计可能会是今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考点整合梳理】

  1. 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 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经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在农村中进行改革。

  (3) 在一些思想束缚被打破较早的地区,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 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什么地方。

  

(1)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4. 我国经济发展的着眼点。

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着眼点之一。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真正到来。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年和1978年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6.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关系。

  

(2)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9. 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

我国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按一种渐进的、先试验后推广的方式进行的,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试验探索阶段(1978~1984年):

其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最早在四川选择了六家企业进行试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试点逐步向中心城市推广,国务院选择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八家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扩权试点。

从1981年开始,国家批准把扩权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全面推广,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 全面推行阶段(1984~1992年):

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后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使国有企业拥有了一系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增强了企业活力。

  (3) 深化突破阶段(1992年以后):

中心环节是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大确定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重难点突破】

  1.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 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农民个体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经营权和使用权归农民。

  

(2)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归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 发展结果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3.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

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采取灵活措施和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享受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措施。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4. 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内容要点

  

(1) 形成过程

  ① 酝酿: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

  ② 开始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 逐步发展:

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迈开了改革开放步伐。

  ④ 进一步发展:

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 走向成熟:

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⑥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 内容要点

  ①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

  ②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③ 在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⑤ 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⑦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⑧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⑨ 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5.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 建国初到1956年前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内容: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 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

  

(1)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战后美国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 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

从苏共“二十大”起,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谋求同华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所以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