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1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汉至元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行省,三省六部制等;了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引用的图例,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中掌握初步的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图表法归纳知识要点,便于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汉至元各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发展,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整个过程的不断强化这一根本特点,能辩证的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汉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课程

新课导入:

以好了歌导入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设问:

皇帝在担心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材料让学生知道皇帝不是万能的,他也有烦恼从而引出全篇内容。

△本课围绕着两条主线,三个方面展开:

1、两条主线: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专制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2、三个方面:

(1)地方机构的演变   

(2)中央官制的演变  (3)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地图和表格让学生分析汉朝初年汉朝出现的问题。

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同姓九王

代王

刘恒

梁王

刘恢

齐王

刘肥

楚王

刘交

燕王

刘建

赵王

刘如意

淮南王

刘长

淮阳王

刘友

吴王

刘濞

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总结

(一)汉初郡国并行制

1、目的: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原因:

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

3、实施:

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守,后称太守,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

4、后果:

王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削弱了中央集权。

5、解决:

(1)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2)汉武帝“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补充材料:

酎金夺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推恩令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汉武帝多种手段并用。

6、㈠削弱了地方的力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㈡对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唐朝中期:

节度使制度——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分析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⑴唐朝设置节度使

①概况

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

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

②影响

㈠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㈡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很大力量,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并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⑵藩镇割据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

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

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②影响

㈠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㈡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导致五代十国。

材料: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

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设问: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节度使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北宋治国方略侧重点。

(三)宋朝: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⑴原因:

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⑵主要措施

①军事上,收精兵:

实行更戍法;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有权向朝廷直报。

③财政上,制钱谷:

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⑶作用和影响

①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

②影响:

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形成,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原因:

元统一后,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苏州属于江浙省)

(1)河北、山东、山西(晋冀鲁)由中央直接管理;宣政院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3)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4)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3、特点:

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4、影响: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制度的演变。

1.焦点:

演变的焦点集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

2.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3.趋势:

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

4.影响:

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出示材料: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

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到了明清时期,丞相拜见皇上都是跪着,清朝的时候更有甚者准备了很厚的护膝,因为跪的时间特别长。

设问:

丞相由原来的站着到坐着再到跪着和皇上商议国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解读让学生分析相权的变化。

引入下一阶段。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相权)

自主学习:

(1)汉初丞相的职权有哪些?

面对丞相的位高权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的何在?

(2)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意义?

(3)宋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结果如何?

(4)元朝加强皇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本内容。

【知识讲解】

(一)西初:

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1、中朝:

内侍人员,参与决策。

2、外朝:

三公,负责执行。

⑴汉初的中央政治制度

①"汉承秦制":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

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②继续实行皇帝制度

③中央行政设三公,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⑵"中朝"(与"外朝")的形成

①原因: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A.西汉丞相职权的扩大引发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目的:

为了加强皇权,以削弱相权。

②概况

③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盛。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走向成熟。

2、内容: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

(1)中书省(中书令)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2)门下省(侍中)掌审议,审核政令。

(3)尚书省(尚书令)负责执行政令,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运作程式: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4、作用:

(1)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5、实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④特色

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㈡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

㈢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⑤作用

㈠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㈡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⑹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不同特点

①三公九卿制:

中央行政管理有了初步分工、职权明确。

②三省六部制

㈠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㈡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宋初:

分割相权

(1)措施: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2)作用:

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⑴背景

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②中书门下是最高统治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③目的:

制约宰相

⑵主要措施

①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杯酒释兵权

⑶影响: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⑷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受到限制

(四)元朝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四个不同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从地方来看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总结君主专制的演变同时分析特点。

1.演变:

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后来的三公的权力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