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80520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明朝初

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明朝后

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康熙时

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3.(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

(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4.(2018辽宁大连高三一模)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

实行八旗制;

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

晚清时期

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5.(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

“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亚

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B.西方国家的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D.沉重的人口压力

6.(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

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

劳力,日给钞贯”。

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的巩固

C.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D.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

而嘉邑

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

”这表明,当地()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男女分工集体协作

8.(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

一是倭

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

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

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9.(2018河北唐山一模)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

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A.突出人性B.冲击理学

C.服务市民D.维护专制

10.(2017江苏东台高三5月模拟)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

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11.(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

“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一一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明夷待访录》

一书中议论的是()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12.(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一)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

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

这说明()

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

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

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3.(2018海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

也要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

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

分析对明代政

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12分)

14.(2018福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官,“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

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

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做学生。

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分)

材料二早在东林书院建立前,明朝政府已有三次禁毁书院之举。

1604年,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讲学比较拥护程朱学说,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

讽议朝政,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

顾宪成宣称:

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

随魏忠贤势力扩大,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院。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派》中认为:

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为一郡之内耳。

乃言本国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也。

――摘编自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末政治的密切关系》

(2)据材料一、二,指出在创办方面东林书院与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

析东林学院的作用。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从材料信息看,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宰相的人数增加较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增设宰相以削弱相权;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担心相权过重,干脆废除宰相制度。

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

元朝时期,宰相权力加强,故A项与史实不符;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不当,排除。

2.A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

材料表明明清政府对土司官员子弟给予照顾,这有利于维系民

族间的和谐,A项正确;

材料中对土司官员子弟给予照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表明人才选拔不够客观,B项错误;

材料中对土司地区的政策对人才自由流动作用不大,C项错误;

D项

错在“消除了”,排除。

3.C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

从材料可知,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

原因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

政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C项正确;

内阁地位举足轻重,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不能成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B项错误;

阁臣来自何处,并非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D项错误。

4.C材料表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强,这有利于中央集权,反映了“大一统”思

想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

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满汉民族关系情况关联不大,A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专制皇权的强化,B项错误;

“地方治理困难重重”材料未反映,D项错误。

5.C从材料中的“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可知,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D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量其劳力,日给钞贯”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这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情况,A项错误;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会冲击小农经济,B项错误;

C项是主观上的作用,排除。

7.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从材料中的“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

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可知,当地棉纺织业盛行,传统的粮食种植业衰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体现,C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不是集体协作,D项错误。

8.D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海禁”。

从材料中的“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

层”“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倭患盛行的原因是“海禁”政策损害了沿海商人的利益,D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9.A王阳明的“致良知”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

李贽的“童心说”强调真实的思想感情

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认为人应该有正当的私欲。

这些思想都突出人性,故选A项。

王阳明的“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故B项表述不当;

材料中的思想无法体现服务市民和维护专制,故C、D两项错误。

10.D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

依据材料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

君,臣不臣”可见李贽对传统封建秩序的批判和对儒学正统思想权威的挑战,故D项正确;

料不能体现“工商皆本”,且“工商皆本”不是李贽的思想,故A项错误;

B项不是李贽的观点;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1.B《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作品,“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符合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的要求,B项正确;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的观点,A项错误;

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张,排除。

12.A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

这说明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故选A项。

心学并未取代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心学“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故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对心学传播的影响,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武答案

(1)特点:

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4分)说明:

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

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4分)

(2)地位变化:

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2分)参政优势:

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6分)意义:

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第⑴问“特点”,据材料中的“仍元制,设中书省”“革中书省……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可概括出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结合史实说明,可从传

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

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相关史实组织答案。

(2)问在回答“地位变化”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概括出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回答“参政优势”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偏狭……较为公允贴切”等组织答案;

分析“积极意义”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之作用”以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4.軾答案

(1)特点:

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

办学规范化;

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

受政府重视;

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原因:

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

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

齐国政局相对安定;

齐国势力相对强大。

(4分,每点1分)

(2)不同:

办学方针不同;

创办主体不同;

与政府关系不同;

学术思想不同。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

传承儒家思想;

致力于社会参与;

批判政治腐败;

引领明清学风。

(4分,每点1分)電解析第

(1)问在归纳“特点”时,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定期的学术集会”“超出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不治而议论”等组织答案;

分析“成因”时可结合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诸侯争霸对士阶层的重视、齐国的强大和安定等信息组织答案;

(2)问主要考

查东林书院与稷下学宫的比较以及东林书院的作用。

在比较二者的“不同”时,要注意限定

信息“创办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二者的创办者身份、与政府的关系、办学方针和学术思想等方面作答;

分析“作用”时可结合材料中的“拥护程朱学说……讽议朝政……开创的独特新学风”等内容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