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859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第四节群落演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应用群落演替知识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P78——80页“演替的类型”部分的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1.请写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并由此得出演替的概念。

 

2.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从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说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4.结合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完成一下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合作探究】

1.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越来越复杂吗?

为什么?

2.试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P81页“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部分的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1.阅读并观察课本81页图4-1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景象吗?

2.人类哪些活动方式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

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3.说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原因、目的、措施和预期结果。

 

【相关链接】

生态恢复与生态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

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

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

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

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

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

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

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如温度、湿度、pH、压力(如在深水中)等,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它们有什么节律性的行为变化,它们要求什么食物,它们与其他生物有什么关系等,也就是说,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所以生态位远比栖息地复杂。

打一个譬喻,栖息地不过是种群的“住址”,生态位才是种群赖以生存的“职业”。

一个群落中各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生态位。

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是要发生竞争的,夺取生态位。

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也越强。

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例如,我们前面所讲2种草履虫在同一环境中的竞争。

但是,这种现象是较少发生的,只有在外力(如人力)介入或新物种进入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更多的一种情况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

《群落的演替》训练题

1.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物理环境无关

C.初生演替进行缓慢,次生演替出现和发展得较快

D.人类可以控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3.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阶段:

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B.C.D.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止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量不同

6、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裸地形成→生物入侵、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入侵、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入侵、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入侵、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8.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的是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8.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同、

、的关系,走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引起()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就会取而代之。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按照不同于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教案浙科版必修1

[本课时在实验室内进行]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

蛙的生活史(蛙的一生)录像。

[提出问题]

1、这个例子中,揭示了生物要经历什么生命历程?

2、生命的历程与细胞有什么联系?

[提出问题]

3、这段录像揭示了生物进行着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些活动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讲述]细胞增殖有三种方式,本节学习有丝分裂。

[观察讨论]

[交流得出]

1、生物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到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

2、细胞是生命的单位,生命的历程是以细胞的生命历程(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为基础。

3、这些活动的基础是细胞增殖。

录像情境给学生的视觉带来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快速引入课题。

 

教材讲真核的分裂方式主要有两种,可将无丝分裂也提出来。

 

情境驱动

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索

讨论加工

信息构建

知识体系

[展示图片]正常植物细胞图。

[指导观察]注重正常结构。

[提出问题]分裂细胞又是什么状态呢?

下面给大家洋葱根尖永久装片,请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哪个部位的细胞正在分裂,尝试把你观察到的彼此不同的细胞画出来(至少画出五个)。

[指导观察]显微镜使用知识,根尖结构及提示与正常细胞类比等。

[画图指导]注重内部特征。

[组织交流]

 

[提出要求]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各组画出的彼此不同的细胞图,尝试按分裂顺序进行排序。

[提出质疑]各小组排序是否正确呢?

[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简述过渡]这就是植物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过程。

一个细胞诞生之后有的分化,而有的继续保持分裂状态,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叫一个“细胞周期”

[媒体展示]细胞周期图。

[问题导读]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那么是不是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细胞周期的起点呢?

一个细胞周期分哪几个时期?

哪个时期最长?

[问题探讨]在前面的观察中大家看到根细胞核中的线状和棒状结构是什么?

由核中的什么物质凝聚而成的?

使一个核变成两个核,新核中的染色体数和老核中的相同,这说明在细胞核分裂之前核内染色体数目必须发生什么变化?

[作出评价]评价鼓励。

[提出质疑]这种物质准备是在什么时期完成的呢?

[展示动画]现在我们把间期结束时的画面与开始时的画面比较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继续质疑]难道分裂间期就真的没有什么变化吗?

为什么观察不到变化呢?

[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寻找答案。

[质疑过渡]那么染色质又是如何成为染色体随细胞分裂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呢?

这就是我们下节要学习的问题--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期。

[观察回顾]细胞各部结构。

 

[显微操作]取镜、安放镜头、对光、放植物根尖装片、低倍镜使用找到分生区、转用高倍镜观察。

[类比识别]找到并识别出正在分裂的细胞。

[观察绘图]尝试将几个彼此不同的画出。

[讨论交流]小组内比较。

[展示交流]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投影。

[尝试排序]排序时各小组可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观察比较]通过观察、比较、矫正,达成共识。

 

[观察思考]看细胞周期图。

[阅读讨论]读相关教材、讨论。

[形成结论]“间期是起点”;“每个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S、G2)和分裂期(M)”;“间期”

[讨论交流]结合细胞核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组间辩论得出结论:

“染色质”、“染色体”、“DNA和蛋白质”、“在核分裂之前染色体应该复制(即做好物质准备)”。

 

[观察回答]没能看出它有什么变化。

 

[阅读回答]“S期-DNA合成;G1期-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G2期-分裂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

“属分子水平的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显微操作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锻炼学生绘生物图的能力。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完成现象到本质过渡,引导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转换。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突出细胞分裂的主线,抓住探索的方向。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创设矛盾冲突情境,激发主动探索欲望,获取知识。

 

激发继续探索欲望引入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