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720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即中学西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637

《农政全书》

徐光启

1639

《天工开物》

宋应星

英国

168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

阅读上面表格,回答

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科技巨著的历史地位或者价值。

(5分)

②16到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特点各是什么?

③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没有重大的进展有和创新的社会原因。

①历史地位或价值:

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东方医药巨典;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②特点:

中国的总结性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

欧洲实验科学,逐渐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③原因:

中国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或实行八股取士、或大兴文字狱);

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简要叙述北宋、元朝、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措施。

(11分)

北宋:

地方分权(知州与通判、转运使、司法、军队);

(4分)元朝:

行省制度(2分)、宣政院(1分)、加强对台湾、云南等地的管辖;

(1分)明朝:

地方分权(三司)(1分)、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地区(奴尔干都司、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

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10分)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政治:

①各国先后变法:

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

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

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点2分,共4分)

军事:

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

(2分)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

总体趋势:

统一的进程加快;

封建化进程加快(4分)

简述战国、隋唐、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个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并分别说明商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所起的主要作用。

战国:

统一的中原市场形成;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分)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1分)

隋唐:

市场繁荣;

水陆交通发达;

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商人众多;

城市繁荣。

(4分)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明清:

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全国性商贸城市大量出现;

江浙农村地区普遍兴起了市镇。

(3分)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分)(说明:

隋唐商业发展答出4点、明清商业发展答出3点即给满分。

隋唐、明清(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何异同?

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有哪些?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问题值得今天引以为鉴?

相同点:

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不同点:

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和工具的改进,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更加稳固。

相同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问题:

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

(6分)

(2)试举唐朝时期能体现以上某些思想的重大举措2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对农民宽刑薄税。

荀子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

(每点2分,儒家中只要任答其中两人,思想观点意思相近即可。

共6分)

(2)、唐朝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体现了仁政(轻徭薄赋)的思想;

完善科举制,体现了任人唯贤的思想;

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4分,如举它例,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隋唐时期的手工业相比有哪些相同特点?

又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10分)

相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②分工细密;

③生产技艺高。

不同之处:

①出现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手工业行业;

②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概括说明宋元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

①高度繁荣或领先世界。

(列出领先世界的杰出成就,1例即可);

(2分)②全面发展。

科技、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成就辉煌;

(2分)③民族交融或文化多元。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并保留各自特色。

(2分)④影响世界。

三大发明外传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隋唐文化奠定基础,封建统治者重视等。

(4分)(学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秦、北宋、元朝各推行了什么制度和措施?

请结合背景说明各自的积极影响。

制度、措施:

秦,实行郡县制;

(1分)北宋,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使其相互牵制;

(2分)元,实行行省制,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积极影响:

秦,避免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分)北宋,有利于铲除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元,有利于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和英国的都铎王朝统治时期,都曾出现过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趋势,但对其本国的社会发展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他们加强君主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分)试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9分)并分析各自对本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表现:

(1)中国: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

颁布《大明律》;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等;

(任4点给4分)清朝设立南书房;

设置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等。

(任2点给2分)

(2)英国:

削弱旧贵族势力;

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教会”;

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围的实为。

(任3点给3分)

影响:

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有利于限制’封建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的统一;

(1分)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1分)

(2)英国:

王权加强,~方面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1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有利于英国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元明清三代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重新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5分)结合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7分)

①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③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

④南宋政权的腐朽;

⑤忽必烈决策正确,统一战争顺应潮流。

措施:

①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分)②打败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2分)③设置行政机构,加强管辖:

在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和内蒙古等盟旗;

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分别加强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等。

(2分)④接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本”思想的形成时期。

试以商鞅变法为例,简要概括“农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分)

(2)2005年1月30日,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要求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意见中“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在中国古代也时有运用。

试以唐朝为例说明其运用情况。

(3分)

(3)明末清初,中国农业生产商品化达到较高水平,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

(4分)这些因素在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上产生哪些影响?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分)这种主张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的客观要求,增强了秦国实力。

(2分)

(2)唐朝实施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

唐初轻徭薄赋,唐中期的两税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唐朝的“庸”废除了年龄限制,有利于保证农时。

(3)因素:

赋税纳银(一条鞭法,地丁银);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

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也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分)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从重农抑商向农工商皆本转变。

隋唐、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试分别概括其有利条件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影响。

(13分)

有利条件:

隋唐时期: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曲辕犁和筒车提高了生产力;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茶树的栽培和种植。

明清时期:

—条鞭法实施纳银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地丁银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更名田调动了难民垦荒的积极性;

外米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共同影响:

都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3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2分)

(14分)以唐朝长安、扬州及明清南京、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景象。

(4分)这一景象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6分)

(14分)

(1)城市发展新景象:

长安:

坊、市分开,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

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繁华的夜市。

北京和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

(4分)

(2)发展趋势:

①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②城市发展逐渐由政治中心向经济、政治中心转变;

③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在部分城市出现。

(4分)(3)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具体原因:

①农业的发展,如唐代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明清时期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对于人口的增长和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手工业的进步:

如两个时期的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多,生产技术进步,分工细,明清时期生产工具革新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③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唐代的开元通宝钱,明清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

④人口的增长和由于赋税制度的改革(唐代两税法、明清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便于更多劳动力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史

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的民主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分析两次运动爆发的原因中的主要相似之处。

两者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不同?

各自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原因相似:

中国社会处于黑暗的专制统治之下;

中国资本主义都得到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分)手段不同:

前者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后者主要从思想上抨击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

(4分)影响:

前者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分)后者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化和工业化进程。

列举史实说明

1949—1956年间,我国民主化和工业化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8分)1978年以后,我国是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协调发展:

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4分)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4分)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

实行承包责任制,提供工业化条件;

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安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进行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

(任意6点6分)

中国共产党在1949—1956年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或举措?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上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①决策或举措: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合理调整工商业;

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探索: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6分)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实践七届二中全会方针的?

(8分)

历史贡献: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实践情况: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

(2分)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打击了经济领域的丑恶现象;

(2分)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分)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国民党“一大”在回顾辛亥革命时认为革命的目的应该是“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

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概述武昌起义成功后至1919年,革命党人在这两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6分)指出这些实践的结果,(4分)并分析这些实践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实践:

政治方面: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临时政府;

颁布《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进行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

(4分)经济方面:

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实施发展实业的措施。

(2分)结果:

①争取民主共和斗争屡遭失败;

(2分)②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分)影响:

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分,只要答出相关内容即可给分)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不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回答:

(1)概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方面的政策举措。

(2)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上的创新构想和实践成果并分析其产生的国内外影响。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进行三大改造;

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大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总任务;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构想: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3分)影响:

洗刷了民族耻辱;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范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如何评价?

(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哪些积极实践。

突出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评价:

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阻碍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各呈现出哪些特点?

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

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制约因素:

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是封建主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中外反对势力的勾结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20世纪20—40年代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分析国共两次合作的相似原因,(8分)并分别指出国民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起的主要积极作用。

相似的原因:

(1)、都受国外因素的影响。

第一次使用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第二次合作:

受日本侵略步步加深的影响(或受美英的影响)

(2)、都受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促进。

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都得到了国民党内进步力量的推动。

如第一次合作时孙中山等改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4)、合作时两党的斗争目标基本一致(或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

第一次合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合作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5)、都得到了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与支持。

如第一次合作前的工人运动高潮等,第二次合作前的一二九运动等)

(意思相近即可,答其它事例亦可,5点中答出任意4点即得满分8分,如只答笼统原因而无史实分析,每点得1分)

作用:

(1)、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分)

(2)、承担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组织多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3分)

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分别概括指出其中有利于前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和导致后十年“文革”发生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8分)“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徘徊前进,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的哪些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

(1)有利于前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或写“一五计划完成”、“全国一届人大”……)②八大的正确决策;

③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

④经济方面对“左”倾错误的一定程度上的纠正(或写“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2)导致后十年“文革”发生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②党内民主遭破坏,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

③反革命集团的利用(推波助澜);

④周边国际局势紧张,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3)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决定拨乱反正。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各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简要分析两条路线所要实现的任务有何异同?

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影响?

(15分)

条件:

前者: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2分)后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完成拔乱反正任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相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分)不同:

前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分)后者是调整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1953-1956年底,“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发展趋势。

(14分)据此分析影响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趋势: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史实:

(1)二战中:

以大国地位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分)参加开罗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2分)废除了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

(2)二战后初期:

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3)建国初期: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公认;

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出席日内瓦会议;

参加了万隆会议并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

(4)七十年代: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蓟恢复;

中美关系正常化,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

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任3点给3分)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

因素: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中共根据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效,综合国力增强;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任3点给3分)。

中国共产党在1949--1956年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或举措?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上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实施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