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6739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忆儿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忆儿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忆儿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忆儿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忆儿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忆儿时教案.docx

《忆儿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忆儿时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忆儿时教案.docx

忆儿时教案

第7课《忆儿时》学案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2016.9.28

执笔人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审核人

课题

《忆儿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

掌握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了解作者,准确把握文中表现出的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赏析课文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既有沉湎与神往,又有悲悯与忏悔的情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赏析课文平淡朴拙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感悟新知

1、导入:

2、了解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和《缘缘堂随笔》等。

另外,丰子恺宣称自己是一个“儿童的崇拜者”,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同时,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笃信佛教。

他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看待万物,积极宣扬佛家“戒杀”“护生”的思想,具有悲天悯人的佛家情怀。

作者也深受其影响。

3、检查预习的字词

蚀()本姊()妹桑葚()轧()脱

囡囡()寂寥()杀虐()赦()免

晚酌()抉剔()蟹螯()茹()素

相偕()叮嘱()渔樵()煽()惑

4、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一开头就说“我回忆儿时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这三件事各是什么事?

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件事在作者心中的感受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表达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品析语言

1、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2、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

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

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

 

3、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

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磁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

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

 

四、达标测评——看漫画,说童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再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提问个别学生。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总领全文)写了“东风”和想象中的春天的“脚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万物复苏

春草报春

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

春雨润春

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新、美、力)

 

2、整体感知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吗?

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C、分小组朗读看哪组读的最好。

引导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

作者又是怎样绘春的呢?

第2自然段用了“一切”表明是什么写?

(总写),总写了些(山、水、太阳);从第3自然段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小草…”“桃树…开满了花”“吹面…杨柳风”“雨是…”等等,便知是什么写?

(分写)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赞春的呢?

(比喻),作者又把春天比喻成了什么呢?

(娃娃、姑娘、青年)

本文通过描绘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完成)(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草繁盛等等),赞美了什么?

(春的创造力,春带给人们的希望等等),激励人们什么?

(珍惜大好春光,奋发向上等等)。

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背诵课文。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总领全文)万物复苏春草报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万物复苏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新、美、力)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组长查阅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设计者

王 喆

授课班级

七(1、4)

教授者

王 喆

课题

《春》(第二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认准了字音,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抽查几个字词。

然后开展竞背,看谁背得好。

二、研读与赏析:

(一)研读与赏析第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指导研读第1自然段(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完成)

明确: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

B、指导研读第2自然段(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完成)

“朗润”写出了春山什么?

(光泽),“涨”写出了春水什么?

(涣涣),“红”写出了春日什么?

(暖人),三个“起来了”照应了什么?

(刚睡醒、张开了眼),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研读与赏析第3-7段

1、指导研读第3自然段(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完成)

明确:

长态、质地、色泽、长势

明确:

“偷偷地”写春草生长是不知不觉,而“钻”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

“坐着……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

 

“盼望着,盼望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强烈感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宣告春天到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完成:

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

有什么好处?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孩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2.全班交流后小结。

2、范读欣赏第4自然段

明确:

详见板书设计

明确:

不好。

把握一从物(生)理角度分析,二从感情色彩和场面角度分析。

指导学生巧用一个字来体现融情入景)

3、默读第5自然段

明确:

详见板书设计

 

4、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明确:

详见板书设计

 

6、自读第7自然段(详见板书设计)

明确:

人人迎春: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明确:

欢快,愉悦

明确:

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7.课堂小结:

(详见板书设计)

①抓住特点写景。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三)研读第三部分

1、齐读第8—10自然段(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明确2:

比喻,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明确3:

不能,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合为一段后层次不明,表达效果不强烈。

这三个自然段总写春天的新、美、力。

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2.小结:

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

五、写作练习: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秋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学生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讨论: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边默读边勾划出作者用不同的感官描绘春风的句子。

思考:

春风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绘春雨图的?

春雨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多而细密,滋润万物形、状、景)

5、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本段写出怎样场面?

本段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2、抽生回答:

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能否合为一段?

 

学生理解内化批注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学生美读

 

学生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多)、艳丽、香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和悦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雨润春)多、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

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

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

触:

抚摸

         味:

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

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

形: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

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

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

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组长查阅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

按时;  说:

愉快、高兴;  朋:

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  愠:

发怒、生气;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

同“又”。

   

(2)立:

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

(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

学过的知识;  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

可以;  以凭借;  为:

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

(1)食,一瓢饮,在陋巷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

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

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

“贤德啊,颜回!

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

懂得、了解;  好:

喜欢;   乐:

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

“饭疏食

(1)饮水,曲肱

(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

饭蔬饮水:

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