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外国小说阅读精选Word格式.docx
《高考外国小说阅读精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外国小说阅读精选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
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
他的身体怎样?
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
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
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
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
我们呼喊,等待。
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
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
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
我从未考虑过结婚。
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
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
我到底有什么不对?
我到底有什么罪过?
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
他呢?
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
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
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
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
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
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
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
他接受了我的提议。
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
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
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
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父亲需要我”的表层含义比较容易把握,通过文中“我”偷食物给他,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但是,父亲对我的需要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
“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可以联系下文来思考:
“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亲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不会责怪他,这在父亲看来这是对他的理解,在“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的情况下,父亲最需要的就是理解!
再联系全文思考:
父亲最初我送父亲离家上船,此后我长年提供父亲食物,后来家人全部离开,我独自留下,虽然我并不理解他,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对父亲产生精神上的支持。
最后,我发誓“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父亲才终于出现,“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出,父亲需要我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能力层级D。
首先,筛选小说中描写母亲的信息:
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
然后,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已经是“简要分析”了。
其实,参考答案更简单,许多地方只是摘录原文,并没有概括出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
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
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
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
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题干主动告诉考生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提示语“请联系全文”是告诉考生,探究不能凭空胡说,要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全文看来,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变化的,从同情、支持到最后的逃避。
考生只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联系全文”,就能很容易看出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
对父亲的出走上船兴奋、好奇,偷送食物,挂念父亲安危……直到最后逃离父亲,看到了这种变化也就很容易概括出我对父亲的矛盾态度。
下一步就要从我对父亲的这些行为中概括出我对他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探究”!
【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黑羊
[意大利]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
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
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
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他们就想:
“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
”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
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
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
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
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6.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7.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3分)
8.“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中的“黑羊”指谁?
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
9.就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10.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你认为它的寓意是什么?
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6.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
“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
⑵富起来的人学诚实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
7.⑴如执着,高洁自守,不同流合污,恪守道德准则等。
⑵对比手法。
如:
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8.文章中暗指诚实人,(1分)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1分)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1分)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1分)
9.示例:
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的情节荒诞、可笑、离奇,它是“虚构”的;
(1分)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2分)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10.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整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能紧扣文本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归来(又名《幸福的黄手帕》)
(美国)Pete
Hamill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
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
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
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
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
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
他们用纸袋带着夹肉面包和葡萄酒,上了长途公共汽车,梦想着金黄色的海滩和海潮。
灰暗寒冷的纽约,在他们后面消失了。
长途汽车隆隆南驶,温哥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他坐在他们的前面,身穿一套不称身的褴褛衣服,动也不动,灰尘蒙面,使人看不出年纪。
不断地咬嘴唇内部,寡合得仿佛处身愁茧,默无一言。
长途汽车深夜驶抵华盛顿郊外,停在路旁一家餐馆门外。
大家都下了车。
只有温哥没下,像在座位上生了根似的。
这批青年觉得奇怪,就猜想他究竟是何等人物:
也许是船长,是抛妻别家的人,是解甲归田的老兵。
他们回到车上,有个女孩就在他旁边坐下,向他自我介绍。
“我们是到佛罗里达去的,”她爽朗地说,“听说那儿风景很美。
“不错。
”他淡然回答,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
“要喝点酒吗?
”女孩问。
他露出笑容,喝了一大口。
然后谢谢女孩,又闷声不响了。
过了一会儿,女孩回到自己一伙人那里,温哥在点头打盹。
早上,大家醒来,车已开到另一家餐厅外面,这一次温哥进去了。
女孩一定要他一道吃。
他好像很难为情,叫了杯不加牛奶的咖啡,那群年轻人闲谈着露宿沙滩的事,他却紧张地抽烟。
再上车,女孩又和温哥同坐,不久,他不胜辛酸地慢慢说出了自己的沧桑。
他在纽约坐了4年牢,现在获释回家。
“你有太太吗?
“不知道。
“你不知道?
“说来话长,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他说,“告诉她我要很久才能回家,要是她受不了,要是孩子老在问这问那,要是觉得太丢脸,就忘掉我吧。
我会理解她的。
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我说另找个男人,忘掉我吧。
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她没来信。
3年半没有消息。
“你现在回家,还不知道情形怎么样吗?
“不知道,”他很腼腆地答,“是这样的,上周我确知可以假释了,又写了封信给她。
镇口有棵大橡树。
我告诉她,假如还要我的话,就在树上挂条黄手帕,我就下车回家。
假如不要我,就不必了——没有手帕,我就不下车,一直走下去。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她告诉了别人,不久大家全知道了,快到温哥故乡时都紧张起来,看温哥拿出的几张照片,照片中是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他妻子自有一种朴实的美,孩子还很小,照片抚弄得太多,满是裂痕。
他们离镇只有20里了,年轻人都在车右边靠窗而坐,等着看那棵大橡树出现。
车厢里气氛沉郁,寂静无声,想到生离之苦,青春虚掷,大家都默然无语。
温哥不再眺望,沉着脸,重又流露出出狱犯的神情,像是怕会再遭挫折,先在心理上加强准备似的。
还有10里,还有5里。
接着,突然之间,所有的年轻人都离座起立,狂喊狂嚷狂叫,雀跃不已。
只有温哥例外。
温哥坐在那里惊得呆了,目望着橡树。
树上挂满了黄手帕——20条,30条,也许好几百条,就像旗帜迎风招展欢迎他。
在年轻人欢呼声中,这个刚出狱的人离座起身,走到前面,下车回家了。
(选自《读者文摘》总第22期,有改动)
11.画线句“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2分)
12.女孩听了温哥的话后,为什么接连两次发出“喔唷”的叫声?
13.有人说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结合内容简析。
14.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温哥的形象特点(5分)
15.这篇小说有两个题目:
《归来》和《幸福的黄手帕》。
请你分别说说各自的妙处。
(6分)
11.指不堪回首的四年前自己犯罪之事。
12.温哥信中要求妻子传达心志的方式让女孩震惊不已,温哥马上要面临命运的抉择,女孩为之担心紧张。
(评分标准: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意思正确即可。
)
13.温哥的妻子虽然事前没有给温哥写过信却在橡树上挂了许多黄手帕欢迎刑满释放的丈夫让人出乎意料。
上文提到妻子“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自有一种朴实的美”,这样的女子重新接纳改过自新的丈夫是情理之中的事。
14.温哥是一个寡言少语(1分)、(在回家路上寡合得仿佛处身愁茧,默无一言)历经沧桑(1分)(坐牢四年)、关心体谅妻子和家庭(1分)(坐牢期间,写信给妻子要是觉得太丢脸,就把他忘掉。
说妻子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的情感内敛(当看到妻子挂黄手帕欢迎自己时并没有大喊大叫)的刑满释放人员。
(2分,意思相近即可)“寡言少语”和“情感内敛”答出一项即可。
15.《归来》一题是小说情节的概括(或贯穿情节的线索),并且一语双关(1分),既指刑满释放的温哥从阴冷的纽约赶往温暖的佛罗里达之家,是身之归来(1分);
也指温哥刑满释放改过自新,重新去爱,翻开人生崭新一页,是心之归来(1分)。
《幸福的黄手帕》一题很有诗意,富有象征意义(1分)。
挂满橡树的黄手帕是对久别归来的亲人的欢迎,象征了妻子对丈夫的谅解、期盼与爱恋(1分)。
突显了妻子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1一15题。
春
雨
[美国]伯纳德·
马拉默德
乔治•费舍尔已经醒了,但仍然躺在床上,他想着在十二街目睹的那次车祸。
一个年轻人被一辆汽车撞了。
乔治深深地同情这个人,他看上去不过二十八九岁。
当时他很想上前去安慰他,可是就是不知该怎么说出来。
乔治回家去,心中一直还憋着这句未说出口的话。
回到他那间黑暗的屋子,躺在床上,听到女儿弗洛伦斯把钥匙插进锁里的声音。
她悄声对人说:
“你不进来呆一会儿吗?
“不,我明天九点钟有课。
”。
乔治想,这个小伙子真是好孩子,弗洛伦斯和他在一起,一准叫人放心。
她有点像她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和好人相处。
一连不少天乔治都没有睡觉,这是因为他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他总是躺在那里想象着,这些事情都是冲着他发生的。
在这些无眠的夜里乔治想着白天所发生的事。
他对那个垂死的年轻人说:
“不要怕,”他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
“你理解我的孤独.”他告诉他妻子和女儿他对她们是怎么想的。
“贝蒂,”他说,“有一回你让我说了话,但是那不是你,而是海,是那黑暗,还有那水拍打桥墩横梁的声音。
正是这些富于诗意的东西让我想起了人是多么孤独……”
他对弗洛伦斯说:
“从小我就爱你,自从你拒绝上大学,我对你失去了最后一点点的感情,你让我最满意的事情是常常把像保罗那样受过教育的小伙子带回家,可你又从来都和他们处不长久……”
乔治就是这样不断地向自己说这些事,直到四月黎明的第一抹灰白色的光已溜进了卧室,使得睡在另一张床上的贝蒂的侧影显得更清晰了。
一天,门铃响了,来人是保罗,他戴一顶旧帽子,穿了一件雨衣,肩上已淋湿了。
“保罗,外面下雨啦?
“下点小雨。
保罗进来了,但没有脱下雨衣,“弗洛伦斯呢?
”
“她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了,她母亲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或玩麻将了。
保罗有点失望的样子,朝门口走去。
“哦,很抱歉。
”乔治说,心里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待一会儿。
保罗到了门口又转过身来,“费舍尔先生。
“嗯?
”乔治应道。
“和我出去散散步怎么样?
“你不是说在下雨吗?
“只是春雨而已,”保罗说。
“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
”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
他感到一阵激动。
刚一走上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
整个天空都飘洒着白白的雾水,街灯上也挂满了水珠。
充满水汽的风从新泽西州吹来,越过赫德森河,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有时.风把雾珠吹进乔治的眼里,使他好像触了电一般身上一阵惊悸。
他迈着大步以跟上保罗。
他真想喊出来,但他不想让保罗看出来。
保罗一直在讲话,他讲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的故事,谈起了这次战争,又谈论起了人民。
乔治向这个孩子讲了在车祸里死去的那个年轻人的故事.当他发现这个故事让保罗深受感动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后来就谈起了弗洛伦斯。
乔治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
“弗洛伦斯挺漂亮,长着那么一头红发。
”保罗说,他那个神态好像是在讲述自己。
“费舍尔先生,”保罗很认真地告诉他,“弗洛伦斯爱上我了,她是这么对我说的。
我也想爱她,因为我也很孤独,可我不知道——我对她爱不起来。
我跟不上她。
她不像您。
我们在河滨路散步,我跟不上她。
她说我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她要去看电影。
乔治感到自己心跳得很厉害。
他感到他是在倾听他们的秘密,然而这些又不是什么秘密,因为他一生中早就知道这些。
他想要说话——告诉保罗他也和他一样。
他想要告诉他他一生中是如何孤独,如何彻夜不眠,不是做梦就是想这想那直至东方发白。
但是他没有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保罗。
”他说。
他们又冒着雨往回走,雨现在下得大起来。
进屋,乔治脱掉雨鞋,把淋湿的帽子和雨衣挂到了卫生间。
乔治走到收音机旁,轻轻地调出一些爵士音乐,他点燃一支雪茄,然后关了灯。
他在黑暗中站了一会儿,听着轻柔的音乐。
后来他又来到窗前,把窗帘拉到一边去。
处处都飘落着春雨。
落在一望无际黑黝黝的泽西河岸上,落在奔腾流淌的河水里。
雨点拍打在高大的枫树叶子上发出单调的声音,冷雨洒窗,乔治感到泪水已流到了腮边。
他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他想要说他从来没有说出的话。
他想要告诉他们他发现了自己,而且再也不会失落,再也不会沉默。
他爱保罗,他爱弗格伦斯,他也爱那个已经死去的年轻人。
我必须告诉她,他想。
他打开弗洛伦斯房间的门。
她在睡觉。
他能听到她那轻轻的呼吸声。
乔治想说,可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
11.当谈起弗洛伦斯时.乔治为什么会“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
12·
怎样理解乔治的两次激动?
请作分析。
①“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
他感到一阵激动。
②刚~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
13.小说多次写到车祸中的年轻人,有什么作用?
14.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15·
“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结构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6分)
.
答案:
11.担心女儿与这个优秀青年因相处不好而分手;
害怕自己因此失去这个难得的交流对象。
(2分。
两个要点各1分)
12.①一向孤独内向、无人关心的乔治,因保罗邀请散步,有了交流的机会而异常兴奋;
②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被唤醒,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动。
(4分,各2分)
13.
(1)表现乔治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思想性格。
(2)写乔治反复提到那个车祸中逝去的年轻人,反映他思想空虚,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3)行文上前后呼应。
(4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
(1)描写春天的情景,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主人公沉闷压抑的家庭环境形成对比。
(2)衬托乔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流的喜悦心情。
(3)照应题目,表达了对美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活的向往。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15.
(1)结构上有回环跌宕之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先写乔治对生活有爱却不能说,受到保罗启发终于想说,但面对生活现实却又不能实现。
(2)使主题表达更为深刻。
尽管乔治主观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孤独的困境始终使他无法表达对他人的爱。
这一结局深刻说明了现代人要改变孤独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6分,各3分。
要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有欠缺酌扣)
黑色模拟
胡利奥·
科塔萨尔
我们是一个奇怪的家庭。
在这个为了义务或吹嘘而做事的国度里,我们喜欢自由选择,就是喜欢这样,喜欢毫无用处的模拟。
我们有一个缺陷:
没有独创性。
几乎我们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