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5025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制教育培训手册Word格式.docx

十八、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十九、如何控制渗透时间

二十、如何增强渗透的艺术性

二十一、教材版本不同怎么办

二十二、如何利用好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二十三、法制教育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二十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二十五、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何要求

二十六、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二十七、教师如何参与全省的交流互动

二十八、我国目前有多少法律法规

二十九、《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涉及了多少法律法规

三十、教育部对我省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探索工作有何评价

(一)政策背景

1.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

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3.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5.从“一五”普法到今年启动的“六五”普法,都把中小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现实背景

1.2008年,我省发生瓮安“”事件,部分在校学生参与,涉嫌违法犯罪,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对中小学法制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2.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

贵阳某中学“”案件、贵定某中学“”案件、榕江某中学“”案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3.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4.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教育教学实际

1.素质教育在落实环节尚有差距,口头上说得多,行动上做得少;

知道重要性的多,知道怎样做的少;

提出要求的多,解决资源、内容、方法等瓶颈问题的少。

2.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以及渗透什么内容、渗透到什么程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本身、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对此,学校和教师普遍反映难以把握、无从着手。

瓮安“6·

28”事件发生后,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对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普遍落实不好;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有效途径、有效载体尚未形成;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尚未落实;

而且,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以及渗透什么内容、渗透到什么程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本身、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等等,亟待研究解决。

为此,贵州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并委托贵州尚善教育科学研究所实施研究工作。

课题承担单位组织160余名教研员和一线高级教师,根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以及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思路,全面研究中小学各个学科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从中提炼出730个法制教育渗透点,设计了“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示例与说明”,撰写了113个示范教案,形成了180万字的课题研究初步成果《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初步成果上报后,省教育厅首先组织厅领导及处室负责人、法学专家、一线教师、教研员进行论证,然后报教育部论证,再组织35名未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科高级教师进行盲评,最后在贵阳市部分学校进行实地教学验证。

2011年1月底,在前后历经大小六次论证(实验)、十二易其稿后,《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编写完成。

历次论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都得到高度评价。

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

“这项课题研究及其成果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对于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盲评教师认为“课题成果具有创新性,与新课程理念、现行课程标准具有一致性;

课题成果以人为本,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贴切性、实效性等特点,对一线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实地教学验证结果显示,课题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实用,易实施,可操作性强。

课题结题后,教育部发了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对我省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率先在全国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全面系统提出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变成了可实施、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使学科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变得“可实施,易实施”(《教育部简报》语)。

(二)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实现了针对性(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性(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艺术性(自然巧妙)、操作性(便于实施)、有效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时代性(素材来自于社会、内容与时代同步)、全面性(涵盖228件法律法规)、系统性(渗透内容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的统一。

(四)创新了法制教育的理念、途径、形式、方法,形成了有效载体,使法制教育变得更加自然鲜活,更加富有情趣,更加贴近学生,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五)创造性解决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问题,解决了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并一举两得地解决了教师普法问题。

(六)对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借鉴和促进作用。

以上,也是有关部门高度评价和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的主要原因。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是专门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编写的教师用书,分小学、初中、高中分册,且有配套的《教师法制常识分册》。

前三个分册的核心内容是“各学科渗透点、渗透内容、要求与方法”,详列了中小学12个年级35个学科的730个具体渗透点,每个渗透点均有“学科内容”、“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示例或说明”四个栏目,这是教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依据。

此外,每个学科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参考教案。

《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方便教师了解法律法规概貌、查找备课资料和自学而编写,带有一定工具性和资料性。

书末附有法制教育常用网站网址,以方便教师上网之用。

为帮助教师用好此书,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作用,提出下列建议:

(一)认真研读霍健康厅长所作《序言》,掌握有关政策,明白编写意图,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工作要求。

有人读书不喜欢读序言,这是不对的。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

“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跨度大(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时间长(12年)、学科多(35个),编写时,坚持了“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原则,有一定的系统性、层级性,应当遵循。

如果各科各行其是,工作就会变得混乱。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课标、教材一样,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大部分内容可以“拿来就用”,但我们更提倡教师在吃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用意、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再加工、再创造,用活该书。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

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相得益彰。

这既是该书的编写理念,也应该是学科教师渗透法制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

教学中,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和法制实践。

主要有:

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

其中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一)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二)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三)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四)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

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科教学占据着最多的时间,学科有教学内容作为依托。

这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

(六)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

由于需要渗透的内容和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借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上比较贴切,形式上比较自然,学生更加认同,更乐于接受。

(七)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为拓展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校不可能开展太多的法制教育专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只能择“重要的”进行,范围受到制约。

而学科凭借自身优势,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不好讲或讲不到、学生又应该知道的法制内容,顺势介绍给学生。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指出: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试举一例:

高中数学在讨论汽车车速与刹车后停车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时,存在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契机,此时即可以结合超速、追尾等现实问题,介绍、讨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条款的科学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认识制定、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的必要性、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

简述如下:

(一)尊重教学:

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二)科学导入:

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三)分量适中:

即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四)目标恰当:

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有机统一: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都要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掺沙子”、不是人为的简单拼盘。

同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倡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法,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一箭双雕:

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提出的内容、数量、目标要求渗透,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分述如下: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

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

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

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

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会。

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

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

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

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

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

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

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

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一)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自然之道的越来越多。

如有关环保、生态、卫生、计生、健康、建筑、测绘、统计、能源、资源、水利、交通安全、农林牧渔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相当多的条款,都是以自然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既是对自然之道的尊重,也体现了法律法规力图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行为,维护自然法则、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立法意图。

如《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依据的是生物学原理;

矿井禁止瓦斯超标,依据的是化学原理;

交通安全法禁止超速、超载,依据的是物理学原理,等等。

这不但为理科渗透法制教育创造了契机,而且能让法制渗透更加顺理成章、自然贴切、富有趣味。

如交给文科来完成,显然没有理科自然、便利。

(二)要发挥理科以理明法的优势。

一个掌握惯性、加速度等物理知识的人,开车时较少出现超速、追尾、强行超车、弯道不减速的情况;

一个深知甲醇毒性的人,一般不会去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

有时,“法盲”只因是“科盲”。

(三)要发挥理科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机会较多的优势。

一个亲自做过爆鸣气爆炸实验的学生,由于有亲身体验,对加油站、矿井“严禁烟火”,认同感会更强,行为也会更加自觉。

政治思想品德课包含法制内容,但既不完全是法制课,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法制内容。

况且,诸如环境保护、健康卫生、资源能源、安全消防等一些与自然科学有关、体现自然之道的法律法规,要从原理、原因上讲清楚,政治思想品德课就无能为力,但交给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地理这样的学科来渗透,既比较容易,又更加自然、贴切、有趣。

再如,如何订立契约(合同),如靠政治思想品德课来教学,要么费时,要么难免空泛,如在语文课《威尼斯商人》中来穿插进行教学,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就非常生动、具体、实在。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首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

(二)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因素,有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

渗透时仍然要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

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事件、人物,也不乏凶杀、抢劫、复仇等情节。

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轻则引起混乱,重则可能在观念上误导学生。

教学中,应抓住法律的两个特征:

阶级性和历史性。

通俗地说,法由统治阶级制定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人民当家做主,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维护人民的利益;

剥削阶级统治时,法是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有句口头禅——“这是哪家的王法”,至少问到了两个问题:

“谁定的”“合理吗”很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所以,不是所有的法都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不是所有的违法都不对。

第二,法从无到有,从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到维护劳动人民利益,从不完善到逐步健全,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就是在法制理念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不能穿越时空,不顾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简单机械地用今天的法律或法制理念去套历史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法制观,否则,小到《背影》中“父亲”过铁路是否违法,大到荆轲刺秦王该不该、梁山好汉是不是真好汉、马丁·

路德·

金的政治主张到底对不对这样的问题,都难以把握。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普法教育,除非必要,一般不要引入比较复杂的问题。

有些问题,学生会提出来,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思考和提问,也不能避而不答;

但有些不好把握的问题,不要轻易结论,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明,留给大家去讨论、思考。

体育课、上机课、实验课、音乐课、美术课,其实也存在很多契机。

有时,学生的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发帖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

某种意义来讲,习惯养成即是法制行为养成。

所以这类课程其实有许多优势。

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有时也要善于创设法制教育话题。

小学美术课中,有一课要求画“窗外的风景”。

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生同时作画,完成后先展示学生作品,窗外都是漂亮的花园、整洁的街道等等。

最后,老师说我也画了一幅,学生充满期待,但老师展示出来的“风景”,却是遍地垃圾和横流的污水,一个人正捏着鼻子、踮着脚尖从污水中跳过。

这幅“煞风景”的作品,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形成强烈反差,通过情感冲突,很好完成了有关环保的法制情感教育和守法意识教育。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富有智慧。

如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题目,批改作业时,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法制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进行点评,就做得很好。

当然也不要走极端,处处和法制问题挂钩,三句话不离法律,招致学生反感。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例如,如果教师本身不知道《计量法》,尽管教材中出现了诸如秦统一度量衡、测量、杠杆、公平秤、重量与质量等内容时,教师也不可能将其与《计量法》挂上钩。

第二,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

课标教材中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

除课堂教学外,实验、练习、作业等教学形式和环节中也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

例如一些教师借“抄袭作业”话题,渗透了《著作权法》的有关内容,严肃中有几分诙谐,关爱中有几分责备,不但有思想深度,学生也容易接受。

第三,要关注社会与生活。

新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法制教育埋下了伏笔,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内容,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第四,要善于创设话题。

如讲授杠杆原理时,创设“掌握了杠杆原理,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