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4010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ocx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二、知识点拨

在第一框明确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是:

第一目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含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然后再谈唯物主义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目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含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再谈唯心主义发展中形成的两种基本形态。

要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xx唯物主义

合理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合理性: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与意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例题:

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水是万物xx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

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

正确答案为B。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发展的意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其观点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例题: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xx接而变化起

B.气者,xx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也检测大家对古语的理解能力。

A项的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说,气作为物质实体是“理”存在的依据,“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C项的意思是说,物质实体乃是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D项主张世界的事物都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存在的东西是被人们感觉到的东西,物质是人们感觉的集合体,这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

正确答案为D。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

2.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例题:

下列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列的两大独立的基本派别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总是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哲学中存在的“两个对子”关系的理解。

虽然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中存在“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A项错误。

B项将“两个对子”的关系颠倒。

在哲学史上,既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既有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故选D项。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

A.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

B.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C.世界是否是神创造的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这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古代xx唯物主义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习惯于把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②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③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中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④是对过去一切旧哲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它们的区别是()

A.前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后者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B.前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后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C.前者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后者否认了意识的作用

D.前者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后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

6.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

A.客观xx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B.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个基本派别

C.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D.是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的二元论观点

(二)非选择题

1.辨析:

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2.一位少妇来到拍卖行,要求拍卖她丈夫公司的电话号码和汽车牌照。

“夫人,这可是上上的吉祥数啊!

”拍卖行经理看过号码,对少妇说,“你瞧!

电话号码是‘发发发我就要发’

(),汽车牌照是‘要发一路发发发’

()。

您丈夫真的同意把它们卖掉吗?

”“我不知道。

”少妇抽泣起来,“因为他开的公司破产,几天前他跳楼自杀了。

这则事例是对什么世界观的辛辣讽刺?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四、能力拓展

1.“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被当作笑柄,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人认为“杞人”忧得其理、忧得其所,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如果同意,你能从哪些方面说明其“理”、“所”?

杞人忧天中的“热心人”劝说杞人转忧为喜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为什么?

2.许多人都爱花,有的爱菊,有的喜梅,有的推崇牡丹。

但在哲学家的眼中,“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人类的精神、思维。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人类精神、思维这一“花朵”的作用?

如果片面夸大思维的作用,会产生什么样的错误?

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五、相关信息

(一)二元论

二元论与一元论相对立,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它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是世界的本原。

这种观点错误之处在于:

它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虽然承认物质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

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中国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

在西方,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说,他认为不同形态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

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

但由于它把世界归结为原子,归结为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它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此问题在第三课详细学习)

(三)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

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表现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这也就是说,只有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唯心主义确定无疑是错误的,而离开这个问题,唯心主义的很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可以说,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人类最早的意识是一种原始神灵的观念,从世界观上说,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观念,但在原始时代,人能产生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人类认识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只有人类才有神灵的观念。

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都把信仰某种宗教和神灵变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唯心主义一般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些非常有名的唯心主义命题虽然从本体论上是唯心的,但也深刻地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的时候,这些思想起码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点不可以怀疑,那就是我正在怀疑。

他极度地强调了怀疑、思考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改造世界和把握人生,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上帝。

理器问题是与道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道”与“器”相对,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体的特殊事物,道的含义与“理”相同,器的构成元素是“气”,因而道器问题可以归结为理气问题。

当时的心物之辨和知行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因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认识)和行(实践)的反复活动。

理气、心物之辨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个重要问题:

“气、理、心”三者哪个是最根本的?

气是物质世界,理是普遍观念,心是主观精神。

可以说中国哲学发展到理气、心物之辨,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比较明晰地被揭示出来了,通过理气、心物之辨,围绕着气、理、心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

最终由王夫之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气一元论,达到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

“他很清楚地看到: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