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文档格式.docx
《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
(2)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
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李嘉图理论的产生
①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廉价的原材料。
②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国外廉价的谷物进不来,致使国内市场谷物价格昂贵。
同时谷物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成本的上升,这不利于降低英国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②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如何认识比较成本说。
有利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考题1】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近况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
他们认为要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使本国的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
其理由是:
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一方面可以给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从国外获得尽可能多的金银;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工资水平低,可以降低本国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斯密则认为,社会财富应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目标:
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对财富的理解上,斯密与重商主义者有什么不同?
⑵他们的政策主张有什么差异?
解析:
本题考查财富的知识,运用斯密与重商主义者的区别分析其不同点。
答案:
(1)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于流通领域;
而斯密认为财富应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重商主义主张,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而斯密则认为,要增加国家财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所以,他主张实行经济自由和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点评:
试题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观点的不同具有可考性。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①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
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
他们的思想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第三阶段,修改、出版阶段
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艰辛和斗争的过程。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③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理论
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理论
货币的含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产生:
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2)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其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其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抬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实现优胜劣汰。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以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他的某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产业资本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一方面它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是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4)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含义,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既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的一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考题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从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运用的具有知识的创新性和内容的可靠性。
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试题具有开放性和可靠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实践的发展表明,要么放弃过去的信条,要么在传统信条中崩溃,资本主体各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同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恢复和稳定农业,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资源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先进补贴的办法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复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终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是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扩大了财政赤字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新自由主义
(1)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
“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代表国家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德国为代表的是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欧洲大陆和北欧国家采用。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代表国家,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2)各种模式形成原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3)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模式
市场作用
政府干预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
美国模式
最大
最低
较低
德国模式
中等
较高
日本模式
最小
最高
评价:
这三种模式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
首先,他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考题3】在美国,邮政是国营的,电力和铁路是半国营的,其他经济部门都是私营的。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在2%左右。
美国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劳动者不断地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转移出来谋求重新就业。
请问: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哪些特点?
(2)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属于这一模式吗?
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运用和识记能力,只要对美国经济模式有所了解就能把其特点解释出来,因此要注重教材知识的运用。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2)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巩固了工农联盟
恢复了国民经济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936年宣布苏联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成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十年初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
这些意见收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指出:
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值的规律。
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他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
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4)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
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1)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问题暴露,我们开始转为“以苏为鉴”。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3)协调比例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为了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是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4)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关系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5)向外国学习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存在的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考题4】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
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
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