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3281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2种群的数量变动Word文档格式.docx

⇐步骤6:

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步骤5:

讨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课堂互动探究】实验探究归纳总结,通过例3强化提高。

⇐步骤4:

学生学习回答种群的S型增长的调节及规律,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强化提高。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简述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重点)

2.种群增长的“J”型和“S”曲线。

(重难点)

【课前自主导学】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知识一:

种群的数量变动

1.类型

种群增长、周期性波动、种群的衰亡和生态入侵等。

2.主要决定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动态过程。

3.特点:

一般来说,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不是无限制的、任意的,种群数量总是在平均值附近作上下波动。

4.调节机制:

种群总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保持在平均密度的上、下限范围之内。

知识二:

种群的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1)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2)产生条件:

理想环境(资源充足、无天敌)。

(3)实例

①酵母菌实验室培养。

②一年生昆虫、某些小型啮齿类动物在春季适宜条件下的增长。

③种群迁入适宜新环境中的最初阶段。

2.“S”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自然条件(空间、食物、温度、水分等)的制约。

思考交流:

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变的吗?

【提示】 不是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正误判断:

1.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为“J”型。

(×

【提示】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

2.环境容纳量(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

3.在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4.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后,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提示】 环境条件不变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

【课堂互动探究】

(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

探究一: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问题导思】 

①种群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呈“J”型增长?

②“J”型增长曲线有什么特点?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个即可判断为“J”曲线:

(1)理想条件下。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3)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适宜环境的早期阶段。

(4)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

Nt=N0·

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根据λ值可以判断种群的动态。

即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

当λ=1时,种群稳定;

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3.曲线及解读

(1)“J”型增长曲线

解读:

①横坐标:

时间;

纵坐标:

个体数。

②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③特点:

无K值,持续增加。

④影响因素:

N0(起始数量),λ值。

(2)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率。

②特点:

保持相对稳定。

③增长率大小为:

λ-1。

例1: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B.某种群在自然界中,出现无限的“J”型增长

C.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是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短期内出现“J”型增长

【审题导析】 

(1)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是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

【精讲精析】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环境资源是无限的),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而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出现无限的“J”型曲线增长。

【答案】 B

探究二: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什么特点?

②“S”型曲线在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1.曲线及解读

(1)“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

环境资源有限。

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率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

④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

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

2.K值变动的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1)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

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相关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消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③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

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导致K值下降。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

务必及时尽早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部分。

名师点拨:

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

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

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实验探究:

通过酵母菌的培养建立种群增长模型

1.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2.步骤

(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结果表达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4.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例3: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

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________,试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有限的空间培养酵母菌一定时间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不适宜,从快速“J”型增长转为“S”型增长。

(2)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而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且每次计数也要重复三次,求得平均值。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4)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氧等,可选取其中任一因素再进一步探究。

【答案】  

(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惭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解氧等)的变化关系

结论语句

1.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动态过程。

2.一个稳定自然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动的,但总是在平均值附近作上下波动。

3.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呈“J”型增长或指数式增长。

4.当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受限制时,种群呈“S”型增长。

【当堂双基达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60页)

1.近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大于迁出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C

2.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

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便属于此种情况。

3.(2022·

武汉期末)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理解。

种群的数量增长受环境和自身密度的制约;

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是数量不再变化;

同一种群的K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同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5.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

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

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

【解析】 “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地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 

(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0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出生率和死亡率

【课后知能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第123页)

一、选择题

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式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项正确。

A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式增长。

B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式增长,因为指数式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

C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式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

2.(2022·

常州期末)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

2T    B.m·

220C.2

D.m·

23T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1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m·

2

=m·

23T。

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解析】 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 A

4.(2022·

西城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K值是该有限环境所承载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当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如果是鱼的种群,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5.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存在而被淘汰的个体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

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林业生产上,树木的数量超过K/2之后进行砍伐,砍伐后保持K/2,树木的增长最快。

6.生态学家高斯在mL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

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量的限制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

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

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如培养液的量、温度等;

该实验得到的草履虫最大数量为375,即此条件下的K值是375;

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得到的K值应该不同;

重复此实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K值也可能不同。

7.某种群死亡率如下图中Ⅱ,出生率如下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B.b

C.cD.d

【解析】 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8.(2022·

海淀高二期末)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

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

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

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下降;

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C项正确。

10.(2022·

济南高二期末)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项中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请判断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此段(从t3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