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073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高中学业评价中的师德理念与智能理论Word格式.docx

教授问:

“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

最后,洋教授将这位奥数佼佼者淘汰了,原因是:

“没有回报社会之心,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得悉此事后,一位家长惊讶地表示:

“奥数得奖也没用啊?

平时一直在敦促孩子好好学习,要有好分数,要争取得奖,现在看来,国外大学重视的可不是这些。

”也有家长表示理解:

“他输的不是一次面试,而是一种个人素质的积累。

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代表这个人就是优秀的。

光明中学校长认为,该校以往的奥数得奖选手大多被国内名校录取,这件事反映出中外学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他说:

“我们的教育比较重视行为规范,对价值观的培养的确比较轻视。

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期望自己要有怎样的发展、要给社会带来些什么、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思考得比较少。

【启示】

我们忽视价值观教育,价值教育缺失。

评价理念的落后,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观有问题。

当前社会、学校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观有问题,我们必须改变只从智力方面评价学生的状况。

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分析,各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价值理论相同,但各国强调的重点不同(排序不同),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关。

例如,排序第一位的:

中国:

尊敬(尊重)(尊师重道)(崇上崇官)

美国:

诚实(说真话)

日本:

团结(以集体为重)

教育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就不是有效的和完整的。

当今世界有更多的人相信价值教育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

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是重要的,是教育的应有内容,也是学业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那么人类基本的价值观都有哪些呢?

那就是以下十二种基本价值观:

和平、尊敬、仁爱、宽容、幸福、责任、合作、谦虚、诚实、简朴、自由团结。

二、学业评价内涵与问题

什么是评价呢?

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认为:

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

那么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从认知行为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来评价学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基本上可以作为学科的学业评价内容。

目前我们在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

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

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

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三、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

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

《零点项目》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的形象思维问题。

在从这以后的二十年间,美国队该项目的投入达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这个项目在80年代的一个重要成果。

哈佛大学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在参与此项研究中首先重新考察了大量的、迄今没有相对联系的资料,即关于神童的研究、关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关于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的研究、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关于正常成人的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理论观点。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tosolveproblems)的指标。

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ofMind,Gardner,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Verbal/Linguistic)

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Musical/Rhythmic)

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另外,有其它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intelligence)。

多元智能的要点: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

智能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或创造能力;

智能是多维的,可发展的。

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的意义:

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观,树立人人成功的学生观,构建“对症下药”的教学观,树立多元多维促发展的评价观。

(二)三重智能理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

他的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

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

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

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三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components),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情境智力(contextu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

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能力,而就业面试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情境智力,他们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例如,一个有经验智力的人比无此智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

他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经验智力的人就能不假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

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

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契合,并将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概念扩大了。

因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

同时,该理论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智力状况,正确对待学生在成分智能上的差异,我们借鉴三重智能理论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很少关注情境智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距离较大。

由于重结果,轻过程,经验智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业评价标准是要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情商

(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

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从以上三个心理学有关智能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要重视智育,因为人是在开发智育的过程中成长的,

2.但要明确人生成功的要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3.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的熏陶,要多维多元的评价学生。

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测试

测试有个科学性的问题,我们只能努力去提高测试题的水平,在没有建立测试题库(试题要经过测试的检验)的情况下,试题中的问题是很多的。

如某道高中会考题:

第4段中说:

“《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

”请你从第2段中为此找出两条理由。

(4分)

第4段: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他根据传统蒙学文化对蒙童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了《训蒙书》,后经他人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和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命题者给的参考答案是,理由一:

《弟子规》是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写成的。

理由二:

《弟子规》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本段话中围绕《弟子规》展开的三句话,承接关系明确:

第一句讲《弟子规》的作者,第二句讲《弟子规》成书的背景,第三句讲《弟子规》的形式、内容及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题面指向的内容,即所谓“可以传承下来”,其实就是考查文段第3句话与设题情境的关联,与第二句话无涉。

所以,理由一是不成立的。

况且,冷静地去考虑,从逻辑上说,“传统儒家文化的要求”与今天“可以传承”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

从以上各方面来讲,第15题题面在问题设置中明显欠缺必要的集中性,自然考试结果不会太好,0.1的区分度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再看一道高考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

0取得胜利。

分析:

A句是个复句,前两个分句是讲这位明星的正面效应,后一个分句是讲他的负面效应,所以用了表转折的“但......却”。

从全句看一正一反,用“不足为训”似乎说得过去。

但第三个分句中“不足为训”的对象是指“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犯法的行为用“不足为训”似有废话之嫌,所以这个成语用得对错值得商榷。

我们不仿用几个句子比较一下:

1.去年被评上劳模的他,今年杀人的行为不足为训。

2.当年的抗日英雄,现在他贪污腐败的行为不足为训。

显然谁也不这么说话。

那么我们看《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例句:

3.“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听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之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

”(《孽海花》第四回)

4.“不过‘太不留情'

的批评是绝对不足为训的。

”(《鲁迅书信集》)

再看《汉语大词典》中的例句:

5.“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孙犁《耕堂读书记》)

由上边的五个句子,我们可以出结论:

“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值得效仿学习,它的适用对象是偏于负面性质的行为,而不能是社会公认的违法现象。

所以这个选项起码是有争议的。

正是这样,许多高分组的学生去选了D项。

如果A项第三个分句改成:

“但这次他醉酒失态的行为却不足为训”就没问题了。

判断语病会有个人语感的问题,所以出这类题,一定要慎之又慎。

试卷还有个试题难度(得分率)的分布问题,要从试卷的功能来确定试题难度的比例:

水平考试难度水平性考试比例大致为:

6:

2:

2。

6为低难度题,难度为0.8左右,中难度和高难度题分别为2,中难度题的难度为0.6左右,高难度题的难度为0.4左右。

选拔性考试难度水平性考试比例大致为:

5:

3:

低难度题为5,难度为0.7左右;

中难度题为3,难度为0.5左右;

高难度题为2,难度为0.3左右。

试题还有区分度的问题。

在教育测量中,有相关系数的指标,它指测试题对学业水平不同的考生的区分、鉴别的程度。

相关系数低:

0.29以下

相关系数中:

0.30—0.49

相关系数高:

0.5以上

鉴别指数,也是区分度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可把考生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分别取高分组(前27%)和低分组(后27%),计算着两组考生的试题得分率的差值。

我们一下边的试题为例说明测试题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测试时有误差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B.C

试题难度0.82相关系数0.29鉴别指数0.18

题目难度曲线图

 

这道客观题的鉴别指数不合格,在总分15分——60分区间出了问题,由于没有5个选项的统计,只好从选项的命制上做分析。

A选项是从第一段最后一句脱化出来的。

原句用“江南秀色”来形容河西走廊的精华之地,选项将二者说成“相提并论”的关系(试卷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还多用了一个“所”字)有些勉强。

选项C中“心史”有生造之嫌(《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未见其)。

该题说明客观题选项的编制确要“精耕细作”。

否则有的学生会被迷惑。

以上例子说明了:

1.学业的学科测试的结果永远只是接近考生的真实水平,永远不是考生的真实水平!

2.不能没有测试,但教师要直面测试的局限性,要少一分功利心,多一分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关爱!

五、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发展

请看下边用形成性评价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案例:

《庄周买水》教学设计说明

《庄周买水》故事新编读写训练作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一个学习单元,课时安排为3节,学生课下活动所需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

这一学习过程分为6个环节:

1.学生按教师布置的要求做课前准备(课下约1小时);

2.课堂展示与研讨(第一课时);

3.学生做扩展比较阅读(课下约40分钟);

4.课堂交流扩展比较阅读的收获,初步交流“故事新编”的选材与构思(第二课时);

5.课下完成“故事新编”作文(约60—90分钟);

6.课堂传阅、互评习作,小组推代表点评,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第三课时)。

本节课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其教学目标分三步完成: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揣摩借鉴本文的艺术手法、为尝试自写“故事新编”作初步准备。

本课教学应力图使学生在“故事新编”一类文体的写作上受到启发,在此类文体的习作练笔上有较明确的努力方向。

本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问题连续体理论。

第一步理解文本以解决第一、二类问题为主,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封闭式的,而这是揣摩借鉴其写作手法的基础。

第二步探讨本文的写作特点,是给学生的写作做好铺垫,提供指导。

这一步以研讨三、四类问题为主,问题类型属于半开放式。

课下学生结合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尝试写作“故事新编”,并进行互评、反思、修改则是在解决全开放式的问题了。

这样,课上的理解、揣摩、鉴赏与课下的学生习作就形成了“封闭——半开放——开放”的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

本课针对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对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活动均要作出自我评价和反思。

这不仅为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提供了依托,促进其学会学习,也为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渠道。

本课的设计突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自我认识、反思智能,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涉及人际交往智能,在借鉴、模仿故事新编的写作过程中涉及数理逻辑智能。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写作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在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表达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近年的高考作文也是限定话题,放开文体。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要形成个性,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必须建立在阅读、积累、揣摩、借鉴、模仿的基础上。

本课教学注重开发教学资源,以课内文本的学习为基点,拓展到课外四篇同类文章的学习,设置了两个难度梯次,力求最终达到帮助学生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启发学生就真实的社会问题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庄周买水》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评价表

一、课前准备:

学习活动:

1.用模拟新闻调查的形式解读课文,写出采访手记;

2.分小组就课文的形象选择、情节构思、语言运用三方面对自己写作故事新编的借鉴意义做课前准备。

评价反思:

1.通过编写调查采访手记做课前准备,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改进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自己对本文的理解程度

A.深透

B.基本

C.较差

二、课堂展示与交流

1.展示组的调查采访对你深入理解文本有无启发?

A.有

B.无

2.你认为在课前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

A.准确

B.欠准确

C.不准确

3.请做一下比较:

比较内容

本组

展示组

调查采访的语言表达

ABC

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注:

A为优,B为较好,C为一般。

请在确定的级别上打勾。

4.通过从形象选择、情节构思、语言运用三方面思考本文对自己写作的借鉴意义,你的收获

内容

选项(A.B.C)

形象选择

情节构思

语言运用

A.很大

B.有收获

C.收获不明显

三、课下阅读活动

1.读《孔子与颜渊》,完成文后的三道题。

2.读另三篇范文。

1.你完成四篇文章的阅读大致所用的时间:

____________

2.你觉得哪篇范文对自己写故事新编最有启发:

3.你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想到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解题能力了吗?

能按照高考阅读要求出几道题考考自己或同学吗?

四、写作活动

评价反思:

1.你完成这篇作文共用了多少时间?

其中动笔前准备材料用了____________分钟,写作用了____________分钟。

2.阅读范文示例对你构思自己的作文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B.有帮助

C.没帮助

3.小组内传阅点评作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准备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5.经过6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几项能力方面的收获情况是:

语言能力

收获明显______ 有收获______ 不明显______

逻辑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认识反思能力

6.你对《庄周买水》读写训练活动,由解决封闭式问题过渡到解决开放式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何想法?

五、国际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听课反馈表

请听课老师、专家将所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