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4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23.docx

北京市高三语文综合练习23

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23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是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其命名、构造以及藏书方法都甲(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

乾隆四十一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乙(规制、规模),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

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宫殿建筑之歇山式屋顶,上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

值得一提的是,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与整个紫禁城宫殿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

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

文渊阁建筑虽然参照了天一阁,但是根据传统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之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

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说,从外观看是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形成上、中、下三层。

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

文渊阁整体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

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丙(危急、危机)。

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的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南京。

抗日战争全面丁(暴发、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

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

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的楠木书架犹在阁中。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

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

1.材料一甲乙丙丁处词语选用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别具一格规制危急暴发

B.独具匠心规模危机爆发

C.独具匠心规制危急爆发

D.别具一格规模危机暴发

2.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印章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它将汉字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和

金石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B.印章分为官印、私印两种。

官印主要用于发布公文公告,私印主要用于私人凭证或赏玩。

“乾隆御览之宝”属于官印,“臣纪昀恭书”属于私印。

C.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

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为“印”。

D.印章分朱文和白文。

朱文就是镌刻时将字之外的部分刻掉,印章为白底红字;白文就是

镌刻时将字刻掉,印章为红底白字。

3.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

”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4.请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4分)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于专门建造的七座藏书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的文澜阁。

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七阁《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其中尤以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成送藏之后,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并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

由于《四库全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士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

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

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

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

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

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

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浙江图书馆立刻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作了安排。

从杭州出发,时而水路,时而陆路,先到浙南,继往贵州,1944年又转到重庆。

抗战胜利后,历经辗转搬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杭州,由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5.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请依次概括其传奇经历。

(5分)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做过两次全面复查,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

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中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

而这两次复查都是由总纂官纪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

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而全部毁灭。

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

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

因此,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

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

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

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影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

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

6.以上三个材料中的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谧(nì):

安静,宁静B.镌(jùn)刻:

雕刻

C.散佚(zhì):

流失不传散失D.讹(é)误:

错误

7.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下旨专门建造七座藏书阁收藏内容各异的七部《四库全书》。

B.七部收藏在不同地方的《四库全书》均因战火而全部或部分被毁,后人经过相互参照补抄,才留下完整的《四库全书》。

C.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文津阁本经过全面修正,和其它六个相比保存最完好,对其它阁本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最大。

D.陈垣先生发现文津阁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决定将文津阁本提要汇集影印出来,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共24分)

绍兴七年,(岳飞)入见,帝从容问曰:

“卿得良马否?

”飞曰: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拜太尉。

绍兴十年,兀术①合兵万五千骑逼郾城。

飞遣子云②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

“不胜,先斩汝!

”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

飞语其下曰: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

桧知飞志锐不可回,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初,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

兀术遗桧书曰:

“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大率谓:

“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张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

”又谕张俊令诱王贵、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

改命万俟禼。

禼诬:

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

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

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飞在狱,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时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绍兴末,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号忠烈。

淳熙六年,谥武穆。

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宋史·岳飞传》节选

注释:

①兀术,金朝名将、开国功臣。

②岳云,岳飞长子。

绍兴十一年除夕,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遭陷害而死,葬于杭州栖霞岭。

岳云年仅23岁。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褫:

披挂

B.风台臣请班师风:

通“讽”,委婉劝谏

C.飞坐系两月坐:

定罪

D.诣桧诘其实诣:

到……去

9.根据文意,在下列语句中填入虚词,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3分)

①不幸相继死。

②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③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

A.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