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351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立华地理课件稿 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纬网该怎样利用?

”这一系列问题来展开的。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对“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有足够的认识,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概念。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本节内容因为其抽象、空间慨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也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目标,教材分别按“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式课文、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内容。

《地图的阅读》包括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会使用地图的过程中掌握地图知识。

学会用图,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地形图的判读》主要介绍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使用。

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以上四大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学生情况分析

1.心理特征方面:

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

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

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2.学习基础方面:

通过我们调查,学生对地球形状、比例尺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个在小学科学、数学课上都学过。

关于对地图的了解程度,初一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地图,旅游区导游图,商场楼层分布示意图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理解经纬度的概念;

掌握经、纬线0度线的确定;

掌握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度数范围;

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与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3.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范围及光照情况。

4.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知识。

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会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掌握地图上的三种定向方法。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6.会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7.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2.通过运用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对空间概念建立起直观的感知。

3.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演示和相关图像,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通过学习地图,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使学生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3.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4..通过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和地图的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图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能判读经纬网,并描述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地图的三要素的学习和运用。

(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3.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用具体的实物形象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以下是我在具体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生活实例来淡化地理的方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月食的时候看到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的是最高处桅杆,再看到整个帆船,远去的时候是先看不到船身,再看不到桅杆;

为什么我们站得高可以看得远;

在公路上行驶为什么先看到远处的树尖,再看到整个大树;

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再例如我们看新闻听广播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像汶川地震具体发生的地点,需要用经纬网来确定;

海洋搜救地点位置的确定、飞机导航、台风的移动路线等等都需要准确确定出经纬网。

引导学生应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对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再例如用四季的变化、昼夜更替、一天内或一年内物体影子的变化,教室内冬夏太阳光束的变化等生活现象来说明地球是运动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时间差异问题,例如转播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和出国旅行等都要考虑时间的差异。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适度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运用实物演示来攻克教学难点的方法

在“地球形状”一节中,可以通过演示同一张卡片在平面、伞面的移动变化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球形”,这种方法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学生容易接受。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部分内容,就是准备好满足学生使用的地球仪。

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获得对极点、地轴、倾角等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学生阅读教材和观察地球仪的基础上实施“教”,即答疑与点拨、演示与说明、列表与归纳相结合。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和教材,根据多媒体或黑板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线、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以及几条重要的纬线。

另外,在“地球的运动”中,借助演示实验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例如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情况;

演示时可从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赤道上空看,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成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成顺时针方向。

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

尤其是指出哪里是昼半球,哪里是夜半球。

将地球仪再转动180度,再观察。

完成课本中给出的实例“畅畅和姨妈的问候”。

用蜡烛和四个地球仪直观展示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注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从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

用实物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地图的阅读”这部分可以选择几幅学生常见的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图上都有哪些内容?

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直接让学生读图用图,自己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性(得出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使用特点。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训练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初步形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出示两张图幅大小相同,但是表示范围不同的地图,来说明比例尺的大小判定,从而总结出规律。

关于方向的判定包括三种情况(一般情况、有指向标的地图、有经纬网的地图);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选择适用的地图?

可以以教材中的活动题目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地图又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内容,所以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来学习。

通过读图、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把握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地选用和阅读地图,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服务。

三.运用多媒体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说教会使学生厌倦,产生懈怠情绪;

而多媒体动画的声、像、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运用课件演示地球运动,可以形象地再现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

通过课件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的变化,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便于深化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巩固理解。

四.通过运用“做中学”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

地形部位的判读。

在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是采用了“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如下:

1.先用简图让同学们看到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的区别,并用不同身高的两个同学为例,让同学们形象、直观得认识到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差异表现。

然后用一些实例验证同学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区别的理解,如: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43米,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是11034米,那么两者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关于五种地形图的辨认。

我是用图片展示五种地形的不同。

然后以表格的形式从海拔、地表形态上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

3.等高线地形图部分

1)首先明确什么是等高线?

我将这个概念中的三个字拆开进行解释:

“等”即相等;

“高”即高度,在这里特指海拔;

“线”即有点连接成的。

那么这些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海拔相同。

这些线是呈现在地图上。

这样串起来就是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a.先教具展示:

让同学们指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和缓坡,并通过观察学生说出它们的显著特征。

b.安排活动:

各个小组用准备好的橡皮泥制作不同的地形部位,注意刚才提到的显著特征。

教师进行提示和巡回指导。

c.我用事先制作好的一个地形部分如山峰为例讲解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其中让同学们注意等高距的选择及其所遵守的原则。

d.安排活动:

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地形部位按照老师的方法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呈现到纸上,教师进行提示和巡回指导。

e.选取同学们所画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展示,并观察、讨论、总结它们的特征。

总结时,我归纳了几类:

一类是山峰和盆地:

相同点:

两者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有时候题目中的等高线也不一定是闭合的,那就要看所问到的位置,一般问到的都是在等高线的中心部位)。

不同点:

山峰中间高,四周低,即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海拔越往里面越大;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即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海拔越往里面越小。

二类是缓坡和陡坡:

它们的区别在于等高线的密和疏。

一般情况是等高线越密集,表明坡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越缓。

三类是山脊和山谷(最容易混淆的):

根据教具展示和同学们自制的模型,已经明确山脊与山谷在外观上的区别,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还一时半会儿难以辨别。

针对这一情况,让同学们结合实物和等高线地形图自己寻找辨别的办法。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有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才有成就感,认识也更深刻。

另外拓展一下,如分水线、集水线、河流的分布等等。

四类是鞍部和陡崖(最好辨认的):

鞍部像骑马时的马鞍,找到两个山峰,那么它们之间的低地就是鞍部;

等高线有疏密之分,但不会交叉,会有重合,只要是重合的地方应是陡崖(在这个部位一般会有瀑布形成,并且可以进行攀岩这样的娱乐项目)。

与等高线交叉的,一般就是河流。

在学生理解了等高线的基础上,“等深线”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的方式落实。

这样创设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认知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阅读地图和教科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语言表达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练”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答疑解难。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都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常见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它的图例形式一般如图所示,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200-500米用浅绿色,500-1000米浅黄色,1000米以上用黄褐色,而且高度越大,颜色越深,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用白色。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拔不同地区的范围及不同的地形区。

关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指导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然后根据老师教的方法把未完成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并描述沿直线AB地形的起伏状况。

最后总结说明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下一个的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地球和地图》这一单元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尝试,希望和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