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真题+模拟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真题+模拟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真题+模拟新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异
见者(非
左派,非
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
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
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
经济恢复;
遏制法西斯势力;
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
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
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
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250字左右。
)
23.[答案]
(1)事件:
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2)因素:
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
表现:
乐观情绪。
新意:
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
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解析]本题以材料和图片形式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第
(1)问通过图片可知1930年前后,美国的失业率激增,这可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作答;
1935年左右,美国的失业率下降,这可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角度作答。
第
(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作答;
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注入强大的乐观情绪”作答;
第三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4)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31.M1[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3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
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
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
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
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7.M1[2013·
天津卷]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7.A [解析]本题以图表形式提供美国汽车产量在1933年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表格提供的信息看,从1929—1933年,美国汽车的生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当时的经济大危机相关。
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量工人和农民失业,他们的收入大量减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美国汽车产量下降,B项不符合事实;
C项中政府的干预也是在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台的;
D项中“价格上涨”错误,实际上当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汽车价格大大降低。
故选A项。
1.[2013·
皖南八校二联]“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C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经济危机的理解。
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反映了生产猛增而人民的购买力低下,说明生产相对过剩,故选C项。
2.[2013·
杭州模拟]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2.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
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
3.[2013·
太原模拟]《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3.A [解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材料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大跌。
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采用的措施是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4.[2013·
河北五校联盟调研]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
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
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
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4.C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
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
因此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
5.[2013·
扬州模拟]18世纪初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长篇讽喻诗《蜜蜂的寓言》。
他在书中宣称:
“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
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
”曼德维尔的观点体现的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强调( )
A.政府的作用
B.消费的作用
C.生产的作用
D.道德的作用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个人的奢华消费会促进市场供求关系发展,而勤俭节约会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
故选B项。
杭州模拟]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
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材料二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
新政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新政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
罗斯福就职演说时讲道: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6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
请指出它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体现了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从危机的解决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1.[答案]
(1)危机: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影响:
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等改革,雅典逐步建立了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法治基础上的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特点:
阶段上,应急措施和长期改革相结合;
目的上,经济复兴和缓和阶级矛盾(关注民生)相结合;
手段上,立法和行政相结合;
理念上,维护自由制度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3)经验教训:
要关注民生,缓和社会矛盾;
要理念创新;
要有法制保证。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旨在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结合材料即可总结;
第二小问应从梭伦改革等对雅典和近代欧洲的影响回答。
第
(2)问全面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仅回答“新政”之“新”的理念和实施新政的目的,还要结合材料从新政的阶段上、手段上作答。
第(3)问结合两则材料,应从关注民生、缓和矛盾、新的理念等方面回答。
广州模拟]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 著名作家沃尔特·
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
“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
”垄断巨头梅隆哀叫:
“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
”1933年1月,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
“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
材料三 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扫除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2.[答案]
(1)特征:
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滞;
国家间外贸联系减弱。
原因: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面对危机,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
人类对威胁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机还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
(2)影响:
①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
③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④使得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信任危机。
(3)联系:
材料一中主要国家政府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促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作用:
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
(1)问,材料一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联系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及各国纷纷抬高关税、各国缺乏必要合作等知识回答“形成的原因”。
第
(2)问,材料一反映了贸易保护的盛行,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失望,结合教材知识“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等回答影响。
第(3)问,从贸易保护的消极影响和加强合作的必要性角度入手,分析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回答“内在联系”;
结合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回答“重大作用”。
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5.M2[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5.B [解析]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难度中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即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
再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
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
33.M2[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
材料内容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
A、C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
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
新课标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5.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
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
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理解有误。
故本题应选B项。
38.I1,M2,K1[2013·
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38.[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
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
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
征收农业税;
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市场的形成、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
第
(1)问,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
第
(2)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
第(3)问要说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典例。
第(4)问先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并与苏联工业化比较,说明其差异。
太原模拟]列宁曾说:
“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项。
临沂模拟]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这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2.D [解析]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后,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皖南八校联考]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
“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
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
”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3.A [解析]据题干时间“1922年”判断,此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目的就是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故选择A项。
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它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