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2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大学《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笔记.doc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第一部分结构疏理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代表:

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

2、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

3、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杜塞

二、建构主义

韦伯、齐美尔、吉登斯、符号互动(米德、布鲁默、库恩)、现象学

三、功能主义

涂尔干、帕森斯

四、功利主义

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埃尔斯特

其他重要人物:

哈贝马斯、

第二部分重点人物

1、索绪尔:

(03年名解索绪尔语言学《文化理论》《人类传播理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

即把语言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二是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了划分,

(1)形式语言——称之为语言;

(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言语。

三是区分了语言学研究两个研究方法:

共时语言学:

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语言;历时语言学:

研究特定语言的历史发展。

同时,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具有其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建立后,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2、弗洛依德《社会学》: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关键性以现在于无意识心知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一是(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根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

二是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04年名解)心理现象,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无意识(04年名解):

是弗洛依德的关键性发现,这一发现来自临床环境,当他歇力想理解一些特殊行为,它们表现出自毁的意思,因此无法用有意识驱动来解释。

据此他关键性发现在于无意识心智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三是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

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

俄狄浦斯情绪即恋母情结。

3、德里达(《文化理论》《社会学》可能考点):

雅克·德里达,(1930~2004)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德里达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符号变得有意义不仅是因为差异性也是因为其拖延性。

索绪尔设想语言是由能指、所指和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后结构主义者认为:

能指不产生所指,它们产生出更多的能指,这使得含义变得非常不稳定。

只有当它被放置在某个上下文背景中来解读时,其含义才被确定下来。

第二,通过对文本的解构试图说明,任何文本都会具有可以解读的潜台词并与文本本身的立场相矛盾,并对它予以增补。

因为对立的双方不是纯粹的对立,每一个都有是由另一方激活起来,它的在现和含义最终取决于在隐的另一方。

解构式的阅读就是通过对对立面进行解构,试图使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

4、拉康(《文化理论》《社会学》)(05年名解):

法国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

拉康主张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出发,“重新解释”弗洛伊德学说。

同时,引入了结构语言学的思想,注重语言分析。

结构精神分析学也对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中的其他理论流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拉康提出了我们经历的三个决定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镜像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荡来荡去的游戏期、第三阶段是俄狄浦斯情结。

镜子时期是我们在镜子中认识自我的时期,大约在第6至18个月之间,儿童注意到自身的映像,发现这并不是他人的依附性的延伸,而是一个完整和明确自主的个体。

但我们眼中的自己比我们实际的发育更完善,所以,个体将一直追求这种完美的自我形态和理想。

拉康将游戏(第二阶段)看作是孩子开始采用语言的一个表征,我们的需求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具有人的主体性。

拉康也认为无意识也是由我们与语言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并指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化,可以通过一种语言分析,来揭示其内涵。

拉康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俄狄浦斯过渡。

父亲以象征形式进入到主体中,与双亲的语言化一方面提供了父亲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与母亲的中介和疏远。

5、福柯(《文化理论》《社会学》02年名解):

20世纪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主要对语言进行解构,福柯对权力进行解构)

一是对权力的论述:

以往权力研究多半停留在政治-法律的层面,福柯在巨著《规训与惩罚》里详细地分析了古往今来压迫的不同形式,他指出在暴力的监禁和惩罚之外,其实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是规训,这是种柔性的控制。

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权力是弥散的,浸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经济、知识、性等各种关系当中,直接发生影响。

同时,权力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负面力量、一种否认、压制的东西,权力是有生产性的。

二是权力和话语的关系。

福柯认为人们控制他人大多是通过语言手段,通过话语行为确定了语言并限定人们对其它可能性的思考,所以话语和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

同时他认为权力产生知识,权力与知识相互直接包含。

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

三福柯选择“性”作为其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场所。

资阶性本性。

6、萨义德“东方主义”(《文化理论》03年简答):

他从福柯那里继承过来的“权力话语”的衣钵,用“东方主义”这一术语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

在他的理论框架中,“东方”(Orient)和“西方”(Occident)不是一个空泛的地理方位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指自18世纪末以来西方世界用来对待东方的共同规范,西方世界根据这一规范评论、描述东方并对东方进行殖民统治。

换言之,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宰割、重建和话语垄断。

总之,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世界认识东方世界的一种认识体系,是西方世界企图主宰东方的一种政治性话语,是西方视域下的东方。

因此,萨义德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将东方主义当作是一种“西方的话语”来研究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启蒙时期以来欧洲文化是如何在政治、社会、军事、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控制、甚至是“发明、创造”出东方的。

东方主义所表述的是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支配关系与霸权关系,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西方对于东方的学术性话语,而是一种涉及到美学、经济、社会、历史以及哲学等领域的不平等的话语交流。

简而言之,东方主义并不是单纯受到自身客体的影响与限制,而是更大程度上受到创造它的欧洲文化传统的影响与操纵。

8、哈贝马斯与公共领域:

(《社会学》04年简答:

以网络论坛为例,简述你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解。

简而言之,公共领域就是指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能够影响政治方向的公共讨论和争辩组成了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这个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

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

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第三部分《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梳理

第一章什么是通俗文化

一、文化的三个定义

1、文化用来指智慧、精神和美学的一个总的发展过程。

2、指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无论它是一个民族的还是一个时期的或是一个群体的。

3、文化是表义的实践活动。

(在通俗文化中常用后两个)

二、通俗文化的六种定义方式

1、通俗文化是一种广受欢迎或者众喜好的文化。

即对通俗文化的定义必须包括一定的数量范围。

2、通俗文化是我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

3、通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大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是麻木的头脑被子动消费的文化;同时也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乌托邦式的自我精神逃避;结构主义把通俗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是民间文化的通俗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5、通俗文化是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的斗争场所。

是霸权的折衷平衡。

6、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所引发的,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的文化。

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

不论通俗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它都是一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而兴起的文化。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

1、马修·阿诺德:

首开先河把通俗文化置于文化这个大范畴进行研究。

阿诺德对文化的四个定义:

第一,文化是知识。

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第二,文化是认知什么是最美好的能力;第三,是心灵和精神上对美好的运用;第四,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阿诺德站在贵族和中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通俗文化

是深刻政治骚动的先兆。

2、利维斯主义:

是建筑在“文化是建立在少数人手中”的假设之上,认为工业革命后的的文化分裂成两种,一种是少数人文化即体现了“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一种是大众文明,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

利维斯主义继承了阿诺德的传统,有助于维持和产生一个“受教育有教养的群体”,对通俗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3、美国的大众文化。

美国战后辩论的三个立场:

一自由审美立场:

如果让大多数人有机会进行选择,他们就会所所谓的二流和三流文化作品和实践置于高雅文化之上;二自由合作或进化立场:

通俗文化在全新的消费到上的资义社会发挥缓和作用,使用权人们适应享受消费的社会需要。

三激进的或社会主义立场:

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或手段。

罗森堡:

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技术。

麦克唐纳(悲观主义者):

首先,大众文化破坏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

是一种寄生文化,从高雅文化汲取营养却没有任何回报。

其次,大众文化诱惑高雅文化,一是其经济回报二是其潜在庞大的消费群。

最后他断言,大众文化是毒品,它降低了人们体验生活本身的能力,它标志着生活将失去个性,永无休止地寻找弗洛伊德所说的“替代性快乐”阻碍了“真正的快乐”。

范·登·哈格(悲观主义者):

消费大众文化空洞的作品和实践,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的空虚就会消费更多空洞的大众文化和实践。

希尔斯(乐观主义者):

对现在的悲观在于对过去的过分乐观。

美国文化分为三个阶层:

上面是高雅的文化,中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