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9847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文档格式.docx

他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发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二〉

罗曼·

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20世纪初,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

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他也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罗曼·

罗兰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于是逃出了巴黎,来到了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持自己的贝多芬面前,寻觅心灵的休憩。

当来到贝多芬的故里,他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的老朋友们,在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又重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的身影。

在曼恩兹,又听到淮恩加纳指挥的贝多芬的交响乐演奏会。

然后和贝多芬单独相对,倾吐着自己的衷曲。

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润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诞生了这部感谢曲——《贝多芬传》。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臃肿(yōnɡ)骨骼(ɡé

震慑(shè

)犷野(ɡuǎnɡ)

一隅(yú

)酗酒(xù

养老俸(fè

nɡ)轻佻(tiāo)

慵懒(yōnɡ)废圮(pǐ)

悲怆(chuà

nɡ)颠蹶(jué

宁谧(mì

)延宕(dà

nɡ)

深邃(suì

)凝眸(mó

u)

诙谑(xuè

)梦呓(yì

窥见(kuī)颓唐(tuí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①他呜咽(yè

)了半天,感到咽(yān)喉里已经咽(yà

n)不下东西。

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让他伸开受伤的两条路臂(bei),看看他的两臂(bì

)是否康复。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制服·

治服

两者都有“使之驯服”之意。

“制服”指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其对象可以是物、自然、动物或人。

“治服”指治理、整治,使之驯服。

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

此外,“制服”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治服”只能作动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穷凶极恶的歹徒终于被武警制服(制服/治服)了。

(2)旧社会,黄河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千百年来在西起郑州、北抵天津、南达淮南的大地上横冲直撞,人们始终没能治服(制服/治服)它。

2.蔓延·

曼延

两者都有“向前延伸”之意。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多用于贬义。

“曼延”指连绵不断,属中性词。

在他的前面,是一条曼延(蔓延/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3.祈求·

乞求

两者都有“恳求”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指请求给予。

(1)新加坡个别华裔,最近公开乞求(祈求/乞求)美国遏制中国,引起国人愤慨,也引发国人深思。

(2)据说约有数百名球迷自发来到山西男篮主场在条幅上签名,祈求(祈求/乞求)当地企业能够挽留这支球队。

4.误解·

曲解

两者都有“理解得不正确”的意思。

“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地理解。

“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前者侧重于理解得不正确,后者侧重于故意理解错误。

(1)出于对电磁辐射的误解(误解/曲解)和担忧,居民们往往对此表现出抵触和排斥,甚至发生阻挠基站正常建设的过激行为。

(2)目前拍卖公司提出的拍品不保真,实际是对相关法则的曲解(误解/曲解)。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虽然他的穿戴随便,不修边幅,但是对待工作却是一丝不苟。

(√)

请说明理由:

“不修边幅”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

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本句中前面的“穿戴随便”,后面的工作“一丝不苟”这一语境,很明显,句中的“不修边幅”使用恰当。

(2)我和他从小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双方有了什么事,总是能够开诚布公、肆无忌惮地相互交流。

(×

“肆无忌惮”_形容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和畏惧,多含贬义。

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美国的《财富》杂志罗列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十大轨迹,并认为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以及苹果电话iPad,这三大件甚至可以拿来与爱迪生和福特混为一谈。

(×

应改为“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

[整体·

感知]

本文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而悲壮,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罗兰崇拜贝多芬,崇拜贝多芬的英雄主义,用他满腔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一位天才的苦难人生的各个方面,爱情、亲情、创作等,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罗兰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创造的“力”、克服人生苦难的“力”。

罗兰认为,这种“力”正是治疗当时欧洲颓靡精神的一剂良药。

同时,罗曼·

罗兰又把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与矛盾三者交叠加于一身的贝多芬看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在文中重点强调了贝多芬所遭遇的不幸、苦痛及其与命运抗争的毅力。

以此来慰藉、激励人们。

[文脉·

梳理]

[文本·

层析]

一、阅读从开头到“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回答问题。

1.第1段为什么专门突出写贝多芬的眼睛?

[对应考点:

分析肖像描写的作用]

【答案】 

(1)写眼睛时也写了其神情,如兴奋、愤怒、忧郁等,因此,写眼睛是为了写人物的神态;

(2)突出其悲壮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1段,作者为什么精雕细刻贝多芬的形象?

又为何突出他的微笑?

分析肖像、神态描写]

【答案】 

(1)作者调动一切手段,如比喻修辞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贝多芬的形象,为其画像,表现他的与众不同,尤其是描画他奇异的外貌,以烘托他独特的个性,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这是为写以后的非同寻常的命运作铺垫。

(2)写贝多芬“笑”中含悲,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3.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后来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 贝多芬艰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也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忧郁。

成年后的贝多芬因为忧郁这种情绪的困扰,经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心灵的苦闷。

可以说,童年生活打击了贝多芬,也磨炼了贝多芬,使他能在以后的磨难中有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

二、阅读从“他在笔记上又写着”到“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回答问题。

4.引用裴蒂娜·

勃朗太诺的话有什么作用?

分析引用的作用]

【答案】 从当时的人的角度评价贝多芬的精神状态,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5.本部分第4段贝多芬的自述阐述了怎样的人生信念?

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 蔑视权贵,极端自信自尊、倔强任性的性格,在与歌德的对比中鲜明地凸现出来。

6.试从社会和作者的角度,简析《第七交响乐》《第八交响乐》的意义或影响。

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1)具体写《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的主题和音乐表现。

“使歌德与采尔脱惶骇的爆发,使德国北部流行”的说法,表现了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极端喜爱。

(2)主要介绍《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坦白,那么自由有力”的特点,作者予以高度评价,也是对其张扬的个性的一种肯定。

三、阅读从“他在大风雨中”到文章结束,回答问题。

7.这一部分开始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请具体说明。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 

(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

(或:

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

(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8.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答案】 因为他教会了人们:

(1)要学会承受苦难。

贝多芬不仅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

(2)要学会与命运抗争。

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要奋斗不息。

(3)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

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9.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鉴赏表达技巧]

【答案】 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

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给人以启发。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这篇评传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哪几个阶段的经历?

请简要概括。

概括内容要点]

【答案】 

时间

主要生平经历

1770-1788年

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1789-1809年

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1810-1815年

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的创作时期

1816-1827年

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第九交响曲等的创作

11.课文记叙了贝多芬的哪些“优秀品质”?

结合内容分析。

探究人文精神]

优秀品质

分析说明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进步

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惨,但他永远热爱着乡土,总想再见故乡一面。

他热爱祖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向往革命,拥护共和,讴歌革命,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是第九交响曲,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表现出许多进步的思想

富有同情心

许多人都说贝多芬很高傲,举止粗野,性情抑郁,但他同时又有着“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他写信给朋友时曾说:

“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这一切都是他同情心的明证

对爱情的纯真追求

贝多芬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厌恶粗野的贪图与举止。

他梦想着幸福,沉浸在爱情之中,认为这就是幸福。

但是他钟情的姑娘轻浮背叛了他,使他的心灵受到摧残

对命运顽强抗争

尽管遭受病痛和失恋的双重打击,贝多芬一度极端消沉,但他毕竟有着强毅的天性,不会遇到磨难就屈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把爱情、痛苦、意志、时而颓唐时而骄傲的转换、内心的悲剧全部化为伟大的作品,一部部优秀作品展示着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光辉历程

[写法·

借鉴]

外貌描写

透过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内心。

作者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外部的真实,不如说是在着力再现内在的真实,再现贝多芬非凡的个性。

如开篇宽广的额角,犷野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的描写就让一个强悍有力、躁动不宁、令人震慑的艺术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清晰地领会到贝多芬的自信与傲慢、坚强与任性、伟大与粗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的一种手法。

外貌描写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描写:

指把人物静止时的外貌形态,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的加以描写刻画。

这种方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也可以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三言两语式的勾画。

这种手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人物出场时,以便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注意。

二、动态描写:

指在人物行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结合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变化,及时捕捉那些能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的外部形态加以刻画。

这种手法是结合具体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变化,所以更容易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外貌描写具有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写法指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貌也定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静态外貌描写,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

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眼睛——写内心”。

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

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

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

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疼爱。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

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

这样杂乱无章的外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

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

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的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

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

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

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色、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描写得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

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须。

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

(《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请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写一位自己班里的同学,要求运用短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你瞧!

他的个子不高,但长得挺敦实,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的玉米棒。

他平时喜欢穿外套,并且不扣扣子,按他自己的说法是:

“扣上了扣子,就显得不威风了。

”他的鼻孔有点大,一说话总爱向上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看不起人呢!

他的头圆圆的,脸型也圆圆的,更巧的是,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也是圆圆的。

我很喜欢他笑,一笑,两个眼睛就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了。

最近一段时间,他留了长发,说实话,我不喜欢,左边剪得太短,右边留得太长,再加上头发被染成了红色,就更加不让人喜欢了……

[佳作·

领悟]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57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

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

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

而且谁又能自负灵魂比巴赫的还伟大呢?

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

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

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像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

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的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

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

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地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

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

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

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蓬帕杜夫人发脾气说:

“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亲我呢。

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

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

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廷之文雅。

海顿之文雅就犹如他同时的最有教养的乡绅之文雅。

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曾称呼比他年轻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多芬。

莫扎特是更有远见的,他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说:

“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

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长些,这两个人恐也难以相处下去。

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

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中给贵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迷人的圣光,然后像一个天生的戏剧家那样运用道德的灵活性又回过来给莎拉斯特罗(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一个人物)加上了神人的光辉,给他口中的歌词谱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会显得不相称的乐调。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

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不是一顶空洞的高帽子,的的确确就是说莫扎特是个为作曲家们欣赏的作曲家,而远远不是流行作曲家);

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同样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

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18世纪和19世纪。

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像德行那样奇妙。

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19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

因此贝多芬上溯到韩德尔,一位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把他作为英雄。

韩德尔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鲁克,虽然在韩德尔的《弥赛亚》里的田园乐是极为接近格鲁克在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里那些向我们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个场面的。

因为有了无线电广播,成百千上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

充满着照例不加选择地加在大音乐家身上的颂扬话的成百篇的纪念文章将使人们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

像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是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出来的杂乱音响。

要解释这也不难。

18世纪的音乐都是舞蹈音乐。

舞蹈是由动作起来令人愉快的步子组成的对称样式;

舞蹈音乐是不跳舞也听起来令人愉快的由声音组成的对称的样式。

因此这些乐式虽然起初不过是像棋盘那样简单,但被展开了,复杂化了,用和声丰富起来了,最后变得类似波斯地毯;

而设计像波斯地毯那种乐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们跟着这种音乐跳舞了。

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