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儿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775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味儿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乡土味儿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乡土味儿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乡土味儿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乡土味儿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味儿浓.docx

《乡土味儿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味儿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味儿浓.docx

乡土味儿浓

乡土味儿浓

——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

前言:

2010年,我响应高密市教育局的号召,作为第五批支教教师,来到大栏乡的至诚学校,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和孩子们的“乡土化习作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课题提出

⒈当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

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在习作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⑴观念陈旧。

封闭的教学观念、灌注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一些课堂中还沿袭着“教师名题——教师指导——学生奉命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传统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⑵缺乏“农”味,学生习作大多脱离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实际,按题目要求写的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普遍说空话、说假话。

⑶个性不强。

由于从起步开始,教师就强调应选什么样的材料、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开头、结尾有哪些形式,并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例文,学生习作时千方百计套用模式,迎合老师的口味,结果导致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少见创造的火花,难觅有生活灵性、学生个性的佳作。

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这就强调了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要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要让学生有感而发,彰显个性,写出有灵气的习作。

⒊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对教育活动的新要求。

首先,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载体,运用好这一载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小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到第一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社会共识。

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改革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发展为本、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习作教学结构模式。

其三,随着社会对人才认识以及基础教育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的变化与发展,加强早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发展学生写的能力、个性品质,建立新型习作教学结构模式,有助于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

“农村个性化习作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特的眼光观察农村的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实施个性化的构思,写出有真情实感,反映自己所见、所闻、有个性色彩的习作。

它强调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想象;在选材时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努力选取贴近生活,反映真实感受的东西。

三、  研究目标

1、克服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发挥农村学生生活天地广的优势,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习作训练体系。

2、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途径,使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个性,提高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3、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四、研究原则

⒈主体性原则。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规律,是优化素质结构的核心。

因此,在实验的全部过程中,要始终牢固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积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承认和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的习作能力与个性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⒉活动性原则。

人类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改造着自己。

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表现的。

只有使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素质得以发展。

因此,在研究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广泛参与。

⒊整体性原则。

习作能力是多种能力发展的集合。

习作教学要坚持习作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同步发展。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说的基础性,还要重视观察、分析、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

习作教学有其自身纵向的结构系统,但又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以在实现自身纵向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阅读的横向联系。

习作教学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又要在习作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⒋开放性原则。

习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活基础上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要转变观念,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画框框,不定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

五、研究内容及操作措施

(一)丰富学生生活,拓展习作素材。

“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

这句顺口溜反映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内容千人一面,习作素材雷同的现状,究其原因:

学生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根据我们农村生活特色及以往的教训,我们在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做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开拓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道路。

1、欣赏家乡美景,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田地,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

我们的家乡洋溪在太湖之滨,是鱼米之乡,自古又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还有渎上”的美誉,人杰地灵,物华景秀,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多少诗人曾经挥毫赞美这锦绣河山。

因此,我们学校教师重视启发、引导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去亲吻这青山绿水,欣赏家乡的菜园、绿野、果林。

这样,大量习作素材将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和强烈的习作兴趣。

春天,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广阔的田野,领略“千里江南绿映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春光;夏天,带领孩子们观赏校园的池塘,太湖边的鱼塘,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彩虹飞架别有天”的奇丽景观;秋天,带领孩子走出校门,涉及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

面对那美丽如画的景观,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古代诗人的《江南好》《咏柳》等千古传诵的诗句。

面对浩瀚的太湖,就会不约而同地唱起《太湖美》。

那青山绿水就会激发学生的情趣,《横塘河》《竺山下的湖田》《太湖堤坝》等许多习作让人耳目一新。

五年级学生游赏了太湖之后,写下了《江南明珠——太湖》的习作,由于亲眼目睹,所以自然而然地在文中赞美了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描绘了“碧波荡漾的太湖、渔人撒网、野鸭腾飞、芦花飘扬”的美景,抒发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体验田间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汽车乘得少,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更不用说都市的生活了。

反之,田园、菜园、果园,他们去得多,板车推得多,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都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活。

因此,他们最熟悉的都是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

于是,我们老师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走进菜园,钻进大棚,用眼去看,用手去动,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去发现,在充实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趣味盎然,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

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

五年级学生有一篇习作《拔稗草》文中这样写道: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认识了稗草的特点:

远看稗草,比稻苗略高;走到近处,拨开稻苗,发现稗草的茎呈白色,而稻苗的茎是绿色的;摸一摸,稻苗的茎是毛乎乎的,而稗草的茎是光滑的;拔一拔,稻苗的根是连在一起的,而稗草的根全都是单独的。

”拔稗草多有意思,简单的现象,深刻的道理,这是爸爸的经验啊!

许多同学由于亲身经历,亲手实践,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

3、深入开展实践,加深体验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活泼的个性得以发挥,又可以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激发起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情感,为学生开创了动手动脑的新天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对许多事物增长了感性认识,成为习作的典型题材,容易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灵感和激情。

我们学校统一要求,分别指导,开展了“家乡环保”、“家乡习俗调查”、“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等调查活动;也开展了“寻找春天”、“放风筝”、“种蔬菜”、“包粽子”等动手实践活动;还开展了“给老人送温暖”、“我当清洁工”等社会服务活动。

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思想教育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趣味盎然。

活动以后的交流汇报,叽叽呱呱、热闹非凡、学生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意。

学生的习作题材五花八门,语言热情洋溢。

许多习作精彩动人:

《百头养猪场》《包粽子》等习作既写出了活动过程,又充满童趣,有的还揭示了较为深刻的道理。

五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炭”月亮“》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

“小刚掏出打火机,‘啪’,点着了小屋的门,麦秆着火了,芦苇燃烧起来了,火苗往上窜,熊熊燃烧,整个‘亮月’小屋被围困在冲天的大海中,火光映红了整个村头,映得孩子们的脸红红的,孩子们笑着,叫着,这时芦苇噼噼啪啪的爆炸声、鞭炮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人们的嬉笑声、叫喊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习作范围,准备了丰富的习作内容,激发了浓浓的习作情趣,产生了欢乐的童趣、活泼的语言。

(二)营造书香校园,促进积累运用。

古人说得好:

“博览群书,长袖善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知道,多读书,读好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学校统一部署,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从而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促进积累运用。

1、激励广泛阅读,奖励故事明星。

读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发动学生搜集、交流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文化名人的故事和成长道路,提高学生的认识。

为有效地推动读书活动,学校再次增添图书,充实图书室,各班举办图书角,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段介绍、推荐书目,指导学生拟定读书计划,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就自觉阅读,各班每周评比出读书明星,学校每周升旗仪式上推派代表交流读书体会。

全校学生每人有一份读书卡,记录书名。

上学期,我们通过笔试、面试已经颁发一级读书证书,本学期我们将举行第二轮考绩、颁发二级证书,通过多种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烈的读书气氛,激励学生开展广泛阅读,高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各种书刊。

现在早晨走进校门,走上二楼、三楼,可以看到中高年级各班学生均在自觉地安静地阅读,全校读书活动蔚然成风,成为学生的追求,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两次活动。

一是在班内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自己阅读的书刊内容和精彩部分;二是组织故事会,学生演讲故事,评故事明星。

这两项活动既可以感染学生,吸引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演讲、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各班均评出不少故事明星。

五年级学生陈静演讲武松打虎,比划一招一式活灵活现。

四年级胡心远演讲寓言故事,眼睛眨巴眨巴,活现了智慧的化身。

六年级顾育津演讲江姐的故事,再现坚贞不屈的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绘声绘色,英雄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

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活动和动作也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积累习惯

在全校掀起一浪又一浪的读书高潮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同学偏面追求故事情节,对故事紧张有趣的书刊看得较多;另一方面忽略文章细节描写。

为调正学生读书心态和阅读方法,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阅读笔记,把记录中一些描写优美环境的语句和精彩故事的细节描写展示出来。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正确记载。

通过每周五红领巾电视台,交流读书方法,使学生懂得精读、精摘,高年级学生每人备有读书记载本,许多学生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分门别类作好记录,培养了学生积累的习惯,为写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鼓励读写结合,充实习作“活水”。

读、讲、写结合起来,反复进行,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我们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再现英雄形象,领略优美情景,写自己阅读的体会,写自己所想、所感,评出优秀的读后感,出刊在班内板报和少先大队部出刊的画廊中,我们还在《百合花》作文月刊上专门出刊了一期读书心得。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互间学习读书的方法,互相激励启发,以达到以读促写的良好效果。

引导学生从书中吸收营养,从阅读中感悟,从练习中增长文化底蕴,提高联想、想象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蒋玲在读了西汉《蔡文姬》一文后,撰写了《听音断音》的读后感,从蔡文姬高超的弹奏技巧,听琴辨音中,领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注的学习态度,从而得出“全神贯注”是通往成功的桥梁的结论。

(三)开放评价体系,激发习作情趣。

过去,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总是从“中心突出”、“选材典型”、“结构合理”、“描写具体”、“语言优美”诸方面去着眼。

这样,难免要求过高、过严、过全,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捉不住自己的成功之处,逐渐产生畏难情绪。

我们认为,兴趣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只有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所以,必须开放评价体系,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

1、赞美习作特色,诱发习作个性。

在作文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新的评价目标,即努力倡导新的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出学生的习作兴趣、“评”出学生的习作特色和个性,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对学生习作改变过去的高、严、全的要求,在批阅过程中,发现学生习作中反映个性特色的题材、语言和写法、以红圈标出、给予评价、赞扬。

通过队板报、红领巾广播展示出来。

在作文评价课上,评价其特色。

学生的习作,一旦得到赞扬,就会兴趣盎然。

改变作文态度,甚至改变他们的作文道路。

四年级学生胡心远在一篇题为《我跟我的妈妈》的习作中写到:

“妈妈常跟奶奶吵闹,气得奶奶要上吊,妈妈没日没夜搓麻将,爸爸换下来的衣服浸在水池里几天也没洗……”结尾写到:

“妈妈,我恨你,我更爱你,我希望你放弃你的爱好,改变你的偏见,做一个我心中的好妈妈。

”老师在课堂上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习作,敢于向妈妈提出批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揭露农村家庭生活的广泛现象,张扬了个性。

学生本来担心没有写正面的事,没有写赞扬,会招来否定。

没料到老师肯定并赞美了习作的特色,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增长,也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同学,诱发了学生习作的个性。

2、鼓励大胆创造,提高自我品位。

以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大都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范围狭隘、题材偏窄,学生的创作思维不能得到发挥。

学生习作中所选事例平淡无味,写人的文章,反映人物特点的,总是“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写爸爸妈妈的文章总是“妈妈送我去医院”,写事的文章常常是“我为妈妈洗衣服”、“学烧菜”之类,缺乏新意,习作水平也难以提高。

在个性化习作教学研究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走出课本、打开思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发挥。

我们鼓励学生踊跃投稿,从而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品位,老师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地方特色、分别指导学生大胆习作,从试点班开始,四年级学生周仲杰的习作《剥蚕豆》在《红领巾报》上发表,我们及时印发到各班评价其特色,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以后各级学生撰写投稿,《家乡的萝卜》、《妈妈的琴》、《春日桃花红》等一百多篇习作先后在《缤纷校园》《红领巾报》等报刊上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3、举办习作小报,培养习作兴趣

学校举办了《乡土报》作文周刊,开始由各班推荐优秀习作,出版后学生人手一份。

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在校刊上发表,兴致勃勃,在社会、家长中也造成了良好的信誉和影响。

在选编过程中,老师不仅注重反映个性特点,突出农村生活的文章,尤其注意进步学生的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和鼓励。

五年级学生张伟,一直怕作文,为提高他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他写一篇题为《妈妈的手》在《乡土》周刊上发表以后,老师又组织全班评价、学习。

特别是其中写妈妈收拾饭桌一段:

面对杯盘狼藉的残局,我束手无策,妈妈一边系着围裙一边笑着说:

“我来。

”只见妈妈先把残汤剩菜倒入一只空盘,接着把空碗空碟叠在一起,然后两手各端一只菜盆,夹起空碗空盆进入厨房,一转身拿来抹布,在桌上洒上几滴酒、上下左右抹了几下,再用干抹布通桌擦了擦,顿时,饭桌干静铮亮。

然后听到“叮叮当当”、“哗啦哗啦”一阵锅碗瓢盆交响乐,我悄悄走进厨房,妈妈已经“三下五除二”,盆、碗、筷早已各就各位,短短几分钟,就把杂乱无章的在“战场”打扫得一干二净。

老师和同学们高度评价了习作,从普通的生活中选取了典型的事例,评价了文章中妈妈一连串动作的连贯和动词的准确,生动地反映了妈妈灵巧的手和能干的人物形象。

这位学生从此爱上了作文,不断进步。

至今,本校《乡土报》作文周刊已出刊2期,共计发表学生习作30多篇,学生拓展了视野,从各种角度,选取各种题材、多种题材撰写文章,踊跃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各种文章应运而生。

六、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验,我们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将研究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仅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使学生的习作水平、语文教师的各项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了大量书刊,课外知识丰富了,积累的素材、语言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提高了习作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写作当成是一件苦差事,而是把习作当成了一件乐事。

每周一期的《乡土》作文报,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舞台。

这一篇篇习作抒写着童真,洋溢着童趣,充满个性,充满灵性。

教师方面:

提高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

自从有了“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这个课题后,我们语文老师一刻也不闲着。

大家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交流自己班级的做法,提供大家相互参考借鉴,同时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更好的方案。

你看,“个性化习作课例”的设计,提高了每位语文老师的积极性。

而每学期一次的赛课比赛更是精彩。

大家精心准备,从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上课的环节,甚至说的每一句话都思前想后,考虑非常周到。

每学期一次的“如何实施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论坛,那更是让人无法忘记,至今每一位教师演讲的风采,一举手一投足都历历在目。

这种在教师中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真是举不胜举。

每搞一次活动,虽然让我们害怕,却真真切切地锻炼了每一位教师。

在这一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不断地成长。

从不会评课,到能说出理念新、评价贴切的语言;从演讲时的稚嫩,到作讲座时的滔滔不绝;从害怕写论文,到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无不记录着每一位教师进步的足迹。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

1、至诚学校规模小,语文教师的力量不够,同时,本身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不多,在研究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客观上的困难,影响了研究的进度和效度。

2、在习作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但农村化的生活素材需要教师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寻找、挖掘,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