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8973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Word文件下载.docx

-11

 

111

4.5

550

118

43

425

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

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

其中,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一、火灾的预防

有效的防范才是对待事故最积极的态度。

为预防火灾,应切实遵守以下各点:

①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当用明火加热易燃有机溶剂时,必须要有蒸气冷凝装置或合适的尾气排放装置。

②废溶剂严禁倒入污物缸,量少时可用水冲入下水道,量大时应倒入回收瓶内再集中处理。

燃着的或阴燃的火柴梗不得乱丢,应放在表面皿中,实验结束后一并投入废物缸。

③金属钠严禁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销毁。

④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⑤使用氧气钢瓶时,不得让氧气大量溢入室内。

在含氧量约25%的大气中,物质燃烧所需的温度要比在空气中低得多,且燃烧剧烈,不易扑灭。

二、消防灭火 

万一不慎失火,切莫慌惊失措,应冷静,沉着处理。

只要掌握必要的消防知识,一般可以迅速灭火。

1、常用消防器材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

这是因为水能和一些药品(如钠)发生剧烈反应,用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

下面介绍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几种灭火器材。

(a)沙箱将干燥沙子贮于容器中备用,灭火时,将沙子撒在着火处。

干沙对扑火金属起火特别安全有效。

平时经常保持沙箱干燥,切勿将火柴梗、玻璃管、纸屑等杂物随手丢入其中。

(b)灭火毯通常用大块石棉布作为灭火毯,灭火时包盖住火焰即成。

近年来已确证石棉有致癌性,故应改用玻璃纤维布。

沙子和灭火毯经常用来扑灭局部小火,必须妥善安放在固定位置,不得随意挪作他用,使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c)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化学实验室最常使用、也是最安全的一种灭火器。

其钢瓶内贮有CO2气体。

使用时,一手提灭火器,一手握在喷CO2的喇叭筒的把手上,打开开关,即有CO2喷出。

应注意,喇叭筒上的温度会随着喷出的CO2气压的骤降而骤降,故手不能握在喇叭筒上,否则手会严重冻伤。

CO2无毒害,使用后干净无污染。

特别适用于油脂和电器起火,但不能用于扑灭金属着火。

(d)泡沫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灭火时泡沫把燃烧物质包住,与空气隔绝而灭火。

因泡沫能导电,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着火。

且灭火后的污染严重,使火场清理工作麻烦,故一般非大火时不用它。

过去常用的四氯化碳灭火器,因其毒性大,灭火时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光气,目前已被淘汰。

2、灭火方法 

一旦失火,首先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应立即熄灭附近所有火源(如煤气灯),切断电源,移开易燃易爆物品。

并视火势大小,采取不同的扑灭方法。

(a)对在容器中(如烧杯、烧瓶,热水漏斗等)发生的局部小火,可用石棉网、表面皿或木块等盖灭。

(b)有机溶剂在桌面或地面上蔓延燃烧时,不得用水冲,可撒上细沙或用灭火毯扑灭。

(c)对钠、钾等金属着火,通常用干燥的细沙覆盖。

严禁用水和CCl4灭火器,否则会导致猛烈的爆炸,也不能用CO2灭火器。

(d)若衣服着火,切勿慌张奔跑,以免风助火势。

化纤织物最好立即脱除。

一般小火可用湿抹布,灭火毯等包裹使火熄灭。

若火势较大,可就近用水龙头浇灭。

必要时可就地卧倒打滚,一方面防止火焰烧向头部,另外在地上压住着火处,使其熄火。

(e)在反应过程中,若因冲料、渗漏、油浴着火等引起反应体系着火时,情况比较危险,处理不当会加重火势。

扑救时必须谨防冷水溅在着火处的玻璃仪器上,必须谨防灭火器材击破玻璃仪器,造成严重的泄漏而扩大火势。

有效的扑灭方法是用几层灭火毯包住着火部位,隔绝空气使其熄灭,必要时在灭火毯上撒些细沙。

若仍不奏效,必须使用灭火器,由火场的周围逐渐向中心处扑灭。

2、防爆 

  

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大致如下:

(1)随便混合化学药品。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混合物在受热、摩擦或撞击时会发生爆炸。

表2中列出的混合物都发生过意外的爆炸事故。

加热时发生爆炸的混合示例

镁粉-重铬酸铵

有机化合物

镁粉-硝酸银

(遇水产生剧烈爆炸)

还原剂-硝酸铅

氯化亚锡-硝酸铋

镁粉-硫磺

浓硫酸-高锰酸钾

锌粉-硫磺

三氯甲烷-丙酮

铝粉-氧化铅

铝粉-氧化铜

(2)在密闭体系中进行蒸馏、回流等加热操作。

(3)在加压或减压实验中使用不耐压的玻璃仪器,气体钢瓶减压阀失灵。

(4)反应过于激烈而失去控制。

(5)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乙炔等气体烃类、煤气和有机蒸气等大量逸入空气,引起爆燃。

(6)一些本身容易爆炸的化合物,如硝酸盐类,硝酸酯类,三碘化氮、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乙炔及其重金属盐、重氮盐、叠氮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乙醚和过氧酸)等,受热或被敲击时会爆炸。

强氧化剂与一些有机化合物接触,如乙醇和浓硝酸混合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反应。

 

爆炸的毁坏力极大,必须严格加以防范。

凡有爆炸危险的实验,在教材中必有具体的安全指导,应严格执行。

此外,平时应该遵守以下各点:

①取出的试剂药品不得随便倒回贮备瓶中,也不能随手倾入污物缸。

②在做高压或减压实验时,应使用防护屏或戴防护面罩。

③不得让气体钢瓶在地上滚动,不得撞击钢瓶表头,更不得随意调换表头。

搬运钢瓶时应使用钢瓶车。

④在使用和制备易燃、易爆气体时,如氢气、乙炔等,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并不得在其附近点火。

⑤煤气灯用完后或中途煤气供应中断时,应立即关闭煤气龙头。

若遇煤气泄漏,必须停止实验,立即报告教师检修。

3、防中毒和化学灼伤

1、化学药品的毒性

化学药品的危险性除了易燃易爆外,还在于它们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对人体的毒性,特别是致癌性。

使用不慎会造成中毒或化学灼伤事故。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绝大多数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

2、化学中毒和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

化学中毒主要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①由呼吸道吸入有毒物质的蒸气。

②有毒药品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③吃进被有毒物质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品尝或误食有毒药品。

化学灼伤则是因为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引起的局部外伤。

预防措施如下:

①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

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②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③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

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④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⑤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

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⑥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种做法反而增加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⑦实验室里禁止吸烟进食,禁止赤膊穿拖鞋。

3、中毒和化学灼伤的急救 

①眼睛灼伤或掉进异物一旦眼内溅入任何化学药品,立即用大量水缓缓彻底冲洗。

实验室内应备有专用洗眼水龙头。

洗眼时要保持眼皮张开,可由他人帮助翻开眼睑,持续冲洗15分钟。

忌用稀酸中和溅入眼内的碱性物质,反之亦然。

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它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玻璃屑进入眼睛内是比较危险的。

这时要尽量保持平静,绝不可用手揉擦,也不要试图让别人取出碎屑,尽量不要转动眼球,可任其流泪,有时碎屑会随泪水流出。

用纱布,轻轻包住眼睛后,将伤者急送医院处理。

若系木屑、尘粒等异物,可由他人翻开眼睑,用消毒棉签轻轻取出异物,或任其流泪,待异物排出后,再滴入几滴鱼肝油。

②皮肤灼伤 

(a)酸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以免深度受伤,再用稀NaHCO3溶液或稀氨水浸洗,最后用水洗。

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

皮肤若被灼烧后,应先用大量水冲洗20分钟以上,再用冰冷的饱和硫酸镁溶液或70%酒精浸洗30分钟以上,或用大量水冲洗后,用肥皂水或2~5%NaHCO3溶液冲洗,用5%NaHCO3溶液湿敷。

局部外用可的松软膏或紫草油软膏及硫酸镁糊剂。

(b)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硼酸或2%HAe溶液浸洗,最后用水洗。

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

③中毒急救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心悸头虽等症状时,则可能系中毒所致。

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a)固体或液体毒物中毒有毒物质尚在嘴里的立即吐掉,用大量水漱口。

误食碱者,先饮大量水再喝些牛奶。

误食酸者,先喝水,再服Mg(OH)2乳剂,最后饮些牛奶。

不要用催吐药,也不要服用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

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

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b)吸入气体或蒸气中毒者立即转移至室外,解开衣领和钮扣,呼吸新鲜空气。

对休克者应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对口法。

立即送医院急救。

④烫伤、割伤等外伤在烧熔和加工玻璃物品时最容易被烫伤,在切割玻管或向木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肘最容易发生割伤。

玻璃质脆易碎,对任何玻璃制品都不得用力挤压或造成张力。

在将玻管、温度计插入塞中时,塞上的孔径与玻管的粗细要吻合。

玻管的锋利切口必须在火中烧圆,管壁上用几滴水或甘油润湿后,用布包住用力部位轻轻旋入,切不可用猛力强行连接。

外伤急救方法如下:

(a)割伤先取出伤口处的玻璃碎屑等异物,用水洗净伤口,挤出一点血,涂上红汞水后用消毒纱布包扎。

也可在洗净的伤口上贴上“创口贴”,可立即止血,且易愈合。

若严重割伤大量出血时,应先止血,让伤者平卧,抬高出血部位,压住附近动脉,或用绷带盖住伤口直接施压,若绷带被血浸透,不要换掉,再盖上一块施压,即送医院治疗。

(b)烫伤一旦被火焰、蒸气、红热的玻璃、铁器等烫伤时,立即将伤处用大量水冲淋或浸泡,以迅速降温避免深度烧伤。

若起水泡不宜挑破,用纱布包扎后送医院治疗。

对轻微烫伤,可在伤处涂些鱼肝油或烫伤油膏或万花油后包扎。

实验室医药箱

医药箱内一般有下列急救药品和器具。

①医用酒精、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止血粉,创口贴、烫伤油膏(或万花油)、鱼肝油,1%硼酸溶液或2%醋酸溶液,1%碳酸氢钠溶液、20%硫代硫酸钠溶液等。

②医用镊子、剪刀,纱布,药棉、棉签,绷带等。

医药箱专供急救用,不允许随便挪动,平时不得动用其中器具。

4、安全用电

在化学实验室,经常使用电学仪表、仪器,应用交流电源进行实验。

本节简单介绍使用交流电源的基本常识,以利安全用电。

1、保险丝 

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单相220V、50ffz的交流电,有时也用到三相电。

任何导线或电器设备都有规定的额定电流值(即允许长期通过而不致过度发热的最大电流值),当负荷过大或发生短路时,通过电流超过了额定电流,则会发热过度,致使电器设备绝缘损坏和设备烧坏,甚至引起电着火。

为了安全用电,从外电路引入电源时,必须先经过能耐一定电流的适当型号的保险丝。

保险丝是一种自动熔断器,串联在电路中,当通过电流过大时,则会发热过度而烧断,自动切断电路,达到保护电线、电器设备的目的。

普通保险丝是指铅(75%)锡(25%)合金丝,各种直径不同的保险丝额定电流值不同。

保险丝应接在相线引入处,在接保险丝时应把电闸拉开。

更换保险丝时应换上同型号的,不能用型号比其小的代替(型号小的保险丝粗,额定电流值大),更不能用铜丝代替,否则就失去了保险丝的作用,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2、安全用电

人体若通过50Hz25mA以上的交流电时会发生呼吸困难,100mA以上则会致死。

因此,安全用电非常重要,在实验室用电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的操作规程。

①防止触电 

(a)不能用潮湿的手接触电器。

(b)所有电源的裸露部分都应有绝缘装置。

(c)已损坏的接头、插座、插头或绝缘不良的电线应及时更换。

(d)必须先接好线路再插上电源,实验结束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e)如遇人触电,应切断电源后再行处理。

②防止着火 

(a)保险丝型号与实验室允许的电流量必须相配。

(b)负荷大的电器应接较粗的电线。

(c)生锈的仪器或接触不良处,应及时处理,以免产生电火花。

(d)如遇电线走火,切勿用水或导电的酸碱泡沫灭火器灭火。

应立即切断电源,用沙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③防止短路电路中各接点要牢固,电路元件二端接头不能直接接触,以免烧坏仪器或产生触电、着火等事故。

④实验开始以前,应先由教师检查线路,经同意后,方可插上电源。

⑤若仪器有漏电现象,则可将仪器外壳接上地线,仪器即可安全使用。

但应注意,若仪器内部和外壳形成短路而造成严重漏电者(可以用万用电表测量仪器外壳的对地电压),应立即检查修理。

此时如接上地线使用仪器,则会产生很大的电流而烧坏保险丝或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

实验室常用有毒试剂自我防护常识

碘化汞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致死。

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汞及其化合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口腔炎,高浓度引起肾损害。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

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灭火剂:

砂土、雾状水。

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属无机剧毒品。

毒性及防护:

致死量(经口入)60mg。

慢性中毒能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周期性结肠炎、慢性肝炎,重者可肝硬变。

对黏膜、皮肤、神经系统、肾和心脏有损害。

粉尘中毒时,首先看到黏膜、眼和皮肤的改变。

急性经口中毒时,采用催吐、洗胃,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措施。

吸入、食入。

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

口服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有时混有血液,四肢痛性痉挛,少尿,无尿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

可在急性中毒的1-3周内发生周围神经病。

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肝炎。

大量吸入亦可引起急性中毒,但消化道症状轻,指(趾)甲上出现m氏纹。

慢性中毒:

消化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可致肺癌、皮肤癌。

急救措施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催吐。

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

干粉、水、砂土。

氰化钾

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

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体。

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水解。

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

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潮解,有氰化氢气味(苦杏仁气味)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

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

可引起皮疹。

[4]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

高毒类。

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危险特性:

不燃。

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

水溶液为碱性腐蚀液体。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或5%硫代硫酸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

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硫酸汞

硫酸汞有剧毒,对环境有危害。

急性中毒一般起病急,有头痛、头晕、低热、口腔炎、皮疹、呼吸道刺激症状、肺炎、肾损害。

慢性汞中毒表现有:

神经衰弱,震颤,口腔炎,齿龈有汞线等。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有毒。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饮足量温水,催吐。

消防措施

本身不能燃烧。

遇高热分解释出高毒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硫、汞。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废弃处置方法:

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在能利用的地方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量小时,溶解在水或适当的酸溶液中,或用适当氧化剂将其转变成水溶液。

用硫化物沉淀,调节PH至7完成沉淀。

滤出固体硫化物回收或做掩埋处置。

用次氯酸钠中和过量的硫化物,然后冲入下水道。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又称四氯甲烷,为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

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

无色澄清重质不燃液体。

有特殊气味。

蒸气比空气重。

有湿气存在时逐渐分解成有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

对实验动物有潜在致癌作用。

毒性

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

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

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

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

在160~200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

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0min方出现轻度中毒。

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

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

对人类有致癌可能"

一类的化学物。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的报道较为少见。

长期反复接触四氯化碳,可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和腹痛等。

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

严重者可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

少数患者发生球后视神经炎,出现视野缩小,视力减退。

此外,国外还有报道可引起听力障碍、耳蜗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因脱脂而出现干燥、脱屑和皲裂等。

保存方法

CCl4易挥发,常常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但夏天温度较高其挥发仍较快。

经实验发现用水液封保存四氯化碳不易挥发,能长久贮存。

向CCl4中加入少量水,水浮在上层形成一层与CCl4同样无色的液封。

现象证明水液封CCl4保存效果十分明显。

CCl4上层水封,不能与空气接触,不能溶于水中,比水密度大,所以难挥发蒸发到空气中,这是此方法成功的关键。

当然其颜色与水都为无色又是其不足之处,我们取用时只需用移液管取即可。

小量泄露: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紧急处理

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误食: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

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三氯甲烷:

无色透明液体。

味甜。

高折光,不燃,质重,易挥发。

纯品对光敏感,遇光照会与空气中的氧作用,逐渐分解而生成剧毒的光气(碳酰氯)和氯化氢。

麻醉性。

有致癌可能性。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惰性材料吸收。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急救

使吸入蒸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