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始末,特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2)矛盾、危害: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前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后者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小农破产,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3)社会后果:
一是使农民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根据,或沦为流民,或转为盗贼,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是大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后,往往隐瞒土地实际占有数目,使封建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产生财政危机,从而削弱封建政府的自身统治力量。
三是到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使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使国内市场狭小;
地主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
(4)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①运用政权力量,调整土地占有状况,以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
②通过均田制、屯田制等形式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既保证一定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也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③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制度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财政收入,如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中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明中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
但封建政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特点或目的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满足政府、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
投放市场,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仅一小部分在市场上流通
地位
长期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明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作为农户的副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
(5)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Ⅰ、赋税制度的变化,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劳动力;
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市场、原料和资金。
(2)标志:
雇佣与被雇佣剥削关系的形成。
出现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水平低,整体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冲击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意志未取代自然经济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5)发展缓慢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
首先(上层建筑),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Ⅰ、残酷剥削农民,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Ⅱ、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Ⅲ、设立众多关卡,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
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交流。
其次(经济基础),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给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是一种限制力量。
再次(思想观念),“重利轻义”的儒家思想、“安土重迁”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很少投资于手工业和扩大再生产;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
其他(文化科技),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科技文化的条件。
(6)影响:
Ⅰ、政治上,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衰落,瓦解着封建制度;
Ⅱ、经济上,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冲击和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
Ⅲ、思想上,出现了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7)认识:
A、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
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8)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相同点
原因
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地区
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
影响
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开始衰落解体;
不同点
发展程度
中国只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
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既有城市手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也有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还有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社会环境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欧洲封建制度相对薄弱
结局影响
中国止步不前,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欧推动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扩张,冲击着东方落后制度,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
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走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等。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商人群体活跃。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6)商人地位低下。
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3.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政局。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4)古代金融货币变化。
(5)国家对商品交换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
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6)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一、进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明清时期:
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主要原因:
(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主要的)。
(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5)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6)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7)都城的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到南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南移过程完成,这主要体现在人口分布、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等方面。
(1)首先,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
(2)南方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六、地理、政治角度: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
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
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③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
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
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④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与变动趋势
(1)基本类型:
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
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
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
农民无以为生;
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
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
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
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民的南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两晋之际
中唐
两宋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少数民族内迁;
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
安史之乱爆发
靖康之乱
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北方人口南迁;
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
南方经济实力提高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民南迁的共同原因:
北方战乱
2、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5)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评价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
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用新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前,世界分为亚、非、欧、美等区域文明,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区域文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原有孤立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实现了亚、非、美和欧洲文明的全球性交融。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
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
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内容是贡赐贸易;
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
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方式是以无力掠夺为主。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贡赐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的原因
(1)政治优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要求。
(2)经济优势: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贩卖黑奴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军事优势: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
(4)地理优势: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冒险;
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5)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
条件:
政治前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资本:
大机器生产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劳动力、对工人的培训、教育;
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科研之风及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直接推动力);
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广阔也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美、德、日、意等国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影响:
A、经济上: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②极大的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③使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基本完成,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现代化、后工业经济时代。
推动了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④经济结构:
推进了一些老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冶金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
B、政治上:
①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度;
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都基本定型;
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都走向成熟。
C、殖民方面:
①帝国主义要求在经济上输出资本,在政治上瓜分世界,使帝国主义各国掀起瓜分全球的狂潮;
②19世纪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③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加剧。
D、国际关系:
①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
③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加剧,成为一战的深刻根源。
E、民族解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东方扩展,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F、社会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产业工人壮大,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发展。
第一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
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政策
背景
目的
特点
结果
商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尚需要依赖封建国家的力量,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
而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大量增加国库收入。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制造出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
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以暴力为基础,赤裸裸地残酷掠夺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工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工业革命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的政策结构、经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强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运用炮舰和廉价商品开辟海外市场,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使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垄断资本的殖民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对外殖民政策亦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了重大的调整,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瓜分世界,并利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