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7105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8

D.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6.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7.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粒子研究中心宣布原子序数为112号的元素符号为Cn,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7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

C.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微观解释

A

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

分子的体积变小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一滴水中含有约1.67×

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A.AB.BC.CD.D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本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A.m的值为0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丙可能是单质

二、选择填充题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______)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

D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A.空气B.氧气C.水D.___________,

13.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中有(____)

A6个中子

B8个质子

C6个电子

D______

14.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图示的物质中存在两种单质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上图中共存在_____种分子

15.下列鉴别物质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用闻气味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看颜色区分氮气和氧气

C用燃烧产物鉴别H2、CO、CH4

D用_填药品名称)可以区别H2O和H2O2

三、推断题

16.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含有相同的元素,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

(1)若A、B、C三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且常温下B为液体C为单质,则:

①A的化学式为_____;

②B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若A、B、C三种物质含有碳元素,且B常用作气体肥料,则:

①写出A的一种用途_____;

②B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

四、实验题

17.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小鸣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和_____(填字母)进行组装。

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_____后_____

(3)小红同学要制取并收集CO2应选择____和_(填字母)进行组装

五、科学探究题

18.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

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剂作用呢?

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称量值

步骤⑦现象

结论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_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

(3)步骤④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烧杯、_____。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化学方程式为_。

19.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_,天平失去平衡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保持平衡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

不相等;

猜想2:

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

得到启示: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_(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已知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六、计算题

20.现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6.5g,待反应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剩余固体16.9g。

求:

(1)制取氧气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各为多少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都不会对环境有污染,但火力发电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危害环境的物质。

选C。

考点:

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点评: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环境能源危机,又能避免环境污染。

本题属于识记内容,难度不大。

2.C

【详解】

A、用洗碗布洗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活性炭为冰箱除异味,是将异味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食醋除去水壶里的水垢,醋酸和水垢的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了,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把洗干净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是水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

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B

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0.03%;

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故选B。

5.B

A、维生素C是纯净物,故A错误;

B、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可知,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

C、维生素C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

(16×

6)=3:

4,故C错误;

D、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6.B

A、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电子而达稳定结构,选项错误;

B、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已达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稳定,选项正确;

C、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电子而达稳定结构,选项错误;

D、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电子而达稳定结构,选项错误,故选B。

7.D

【分析】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2;

故A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2;

故B错误;

C、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277-112=165;

故C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知识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的应用。

8.A

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汽油的体积变小,密度增大,不是分子体积变小,符合题意;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花香四溢,不符合题意;

C、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跑到了对方的间隔中去,不符合题意;

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

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

A、铁丝在氧气中周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液体小液滴形成的。

10.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0+15+2=m+29+0+8,m=1,此选项错误;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不能确定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丙的质量减少,丙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多,乙是生成物,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多,丁是生成物,该反应是:

丙→乙+丁,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

D、该反应是丙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和丁,丙不可能是单质,此选项错误。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1.C焦炭用于冶金等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其升华吸收热量,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去除异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焦炭用于冶金等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

12.C二氧化碳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单质,故选C

13.C8个中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和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由图可知,该原子中有8个中子,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该原子中有6个质子,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该原子中有6个电子,选项正确;

故选C;

D、由图可知,该原子中有8个中子。

14.B四

A、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反应物是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氮气,图示的物质中存在一种单质,此选项错误;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此选项正确;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D、上图中共存在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氮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四种分子。

故选B,填充:

四。

15.C二氧化锰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无法用闻气味法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氧气都是无色的,无法看颜色区分氮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生成水,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将烧杯立刻倒过来,倒上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燃烧产物鉴别,符合题意;

D、用二氧化锰可以区别水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产生气泡,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不反应。

故选C,填:

二氧化锰。

16.H2O2

作燃料

(1)A、B、C三种物质含有的相同元素为氧元素,常温下B为液体,则B为水,B能转化为C,则C为氧气,A能生成水和氧气,则A为过氧化氢。

(2)A、B、C三种物质含有的相同元素为碳元素,则A为碳,B和C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①根据分析,A为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

②B是水,C是氧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①根据分析,A为碳,碳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

②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17.铁架台长颈漏斗AD棉花

将导管从水槽中抽出熄灭酒精灯BC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

铁架台;

仪器②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应选D,故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D进行组装;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5)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B,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应选择B和C进行组装。

18.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0.2Ⅲ对比试验(与③进行对比)玻璃棒

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步骤⑥称量值为0.2g。

在实验过程中,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只是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故猜想Ⅲ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与③进行对比,验证加入氧化铜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了。

(3)步骤④是过滤,过滤中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化学方程式为:

19.产生大量气泡

密闭体系BA:

气球膨胀后产生浮力影响试验结果/C:

反应生成气体导致锥形瓶内气压增大可能会冲开橡胶塞

实验探究: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会观察到:

产生大量气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与氯化氢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因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故反应后总质量比反应前总质量减少,观察到天平不平衡;

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优化装置:

最佳装置是B,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被吸收,瓶中的压强不会增大。

A同学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

C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瓶内压强增大,橡皮塞易弹出。

20.

(1)9.6g

(2)KCl、14.9g二氧化锰、2g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受热分解可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因为已说明不再有气体生成,所以反应后总质量的减少量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再根据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利用氧气的质量求出氯化钾的质量,进而求出二氧化锰的质量。

(1)由题意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6.5g-16.9=9.6g;

(2)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x。

x=14.9g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16.9g-14.9g=2g

答:

(1)反应后生成氧气9.6g;

(2)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化钾的质量为14.9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