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7072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Word下载.docx

  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九、住宅和社区建设

  十、城市交通

  十一、对外交通

  十二、城市能源

  十三、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十四、城市通信和广播

  十五、城市环境和绿化

  十六、城市防灾

  十七、近期建设

  十八、实施措施

  1.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2.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

  

(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4.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首先风尚和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

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到2010年,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产业和城镇体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调整,城市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1世纪中叶把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

  5.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的建设,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要为首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方便的条件。

  要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作为首都,要积极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并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质的要求。

  6.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

力争在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

  8.集中力量发展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办好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丰台和昌平科技园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时,带动各区、县经济技术开发事业的发展。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

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

同时把建设成第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

  10.工业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进行调整,广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造,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

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积极治理污染,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

  逐步改变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

20年在防止污染转移和产生新污染的条件下,基本完成市区污染扰民工厂和车间的改造或迁移。

进一步调整改造通惠河两岸、铁匠营、宋家庄等工业区,腾出部分用地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各县(区)的工业区,集中建设建制镇或乡的乡镇工业小区,努力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

  1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结构和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首都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国际市场。

  积极开发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加强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造林绿化,把山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

因地制宜发展林牧副业、旅游业和符合山区特点的乡镇企业,尽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12.利用首都的科技、人才优势,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和加强与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13.的社会发展要与首都的地位和加快改革开放的形势相适应,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14.进一步发挥首都的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攻关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

发展科普事业,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博物馆。

加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技术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一些科技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

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调整与建设的步伐,为全国培养、输送高级人才。

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

  16.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

在市区重要地段,逐步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艺术宫、青少年宫及各类博物馆等国家级和市级大型文化设施,为开展国际、国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场所,增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

在区、县和街道、镇(乡),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完善大中型体育设施网络,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努力发展基层体育场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7.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继续建设各级医疗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和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展休养、疗养事业。

  18.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改变“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发展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各种新兴服务行业。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19.今后50年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40年前后,常住户籍人口(简称常住人口,下同)将出现1400万左右的高峰,流动人口将达300万左右。

  20.对的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尤其要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

  

(1)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管理,使自然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平均9‰逐步下降到2‰至4‰。

  

(2)人口的迁移增长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经济手段严格进行管理,逐步实行总量控制。

  (3)适应郊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市区人口迁往郊区城镇。

  21.今后20年市的人口控制规模为:

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32万增至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从127万增至200万左右;

2010年常住人口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

全市的常住城市人口,2000年从1990年的640万增至750万左右,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520万控制到600万左右;

2010年全市为850万左右,其中市区控制在650万左右。

  22.城市用地规模要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贯彻紧凑发展、节约土地的方针。

根据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估算,200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至75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420多平方公里,增至2000年的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的610平方公里左右。

这是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达到的上限。

  23.今后20年,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仍将维持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共新建房屋约2亿平方米。

除去每年拆除的房屋,城市拥有的建筑量(不含农村建筑)将从1990年的1.9亿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2.8亿平方米,2010年的3.6亿平方米。

随着市区产业的疏散和远郊城镇的开发,远郊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占全市新建房屋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逐步增加到40%。

  24.城市规划区即市行政辖区,包括规划市区和远郊地区,总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市区的围,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圆1040平方公里。

市区中心地区的围大体在四环路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25.城市总布局的基本方针是:

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情况,从现在起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

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26.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以市区为中心,沿京包、京榆、京津塘、京石以及京承、京开等对外交通干线两侧的城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要根据各县(区)的地理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向东有高速公路、铁路通向新港、港、港和黄骅港等出,向南又有主要铁路、公路干线通向广大中原腹地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优越条件,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发展轴。

  27.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含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

  

(1)市区是城市的主体,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项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方,是按“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由市区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清河10个边缘集团所组成,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左右。

2000年,规划常住城市人口为600万(其中中心地区460万,边缘集团140万),2010年为650万(其中中心地区450万,边缘集团200万)。

旧城区的常住城市人口要逐步向外疏散,将从1990年的175万降至2000年的160万,2010年的150万以下。

到21世纪中叶,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散,市区人口将逐步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将大量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

  

(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确定14个卫星城,即:

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埝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

  2000年卫星城规划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8万增至16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从80万增至12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从1990年的155平方公里增至200平方公里左右。

2010年规划常住人口增加到20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16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

21世纪中叶,卫星城的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00万人以上。

  (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现已设有建制镇77个,今后20年规划增加到140个。

其中除卫星城外,根据各建制镇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水源和土地资源以及对于周围乡、镇的辐射作用,选择30个左右建制镇确定为中心镇,平均每县(区)2至3个,其他为一般建制镇。

2000年中心镇的常住人口共约20万人,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

2010年共约30万至40至人,建设用地45至60平方公里。

21世纪中叶,中心镇可能发展到50个左右,人口达到100万左右。

  (4)建制镇以下的乡、村为农村地区,也将容纳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

  28.各县(区)要在城市总布局的指导下,按照立足全市、充分发挥本县(区)优势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县(区)域规划,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

  县(区)域规划要确定各城镇的性质和功能,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以及城乡人口、产业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

  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一带,发展工业要防止污染城市水源。

在各风景名胜区开矿、发展建材工业,要防止破坏自然景观。

  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中公路、铁路、航空港、电力、电信、广播、煤气、供水、污水处理、河湖水系、引水和排水渠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场、站用地。

  29.卫星城的建设要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

2010年以前各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至25万人左右。

从长远看,保留发展为15万至40万人的可能,有条件的卫星城规模还可以更大一些。

  每个中心镇的人口规模视具体条件为1万至5万人。

  30.今后20年,各卫星城都将有较大的发展。

确定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榆、京津塘、京开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的通州镇、亦庄和黄村,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要加大综合开发的力度,其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

  31.卫星城及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调动市、县(区)、镇(乡)各级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

  

(1)要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方投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各项市政公用设施,使卫星城与市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有良好的环境和企业发展条件。

  (3)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要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城镇功能,安排好住宅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32.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从以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旧区调整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

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调整土地使用,改建危旧房屋,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环境。

新区开发的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边缘集团。

  33.继续完成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两侧的改建,主要安排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适量安排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城市东西轴线。

  34.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两侧,主要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用地。

中轴北延长线两侧及其北端,除已安排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要慎重选择合适容,建设能代表21世纪中国首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

中轴南延长线两侧的工业、仓库区,部分调整为公共建筑用地。

东、西二环路两侧,主要安排大型公共建筑。

  35.在建国门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要广开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

  36.加快调整改造王府井、西单、前门外原有的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成高水平、高档次、现代化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按照多中心格局建设门外、公主坟、海淀、木樨园、马甸等新的市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在旧城的鼓楼前、西四、新街口、北新桥、东四、东单、花市、珠市口、菜市口,以及在旧城以外的北太平庄、五道口、甘家口、三里河、酒仙桥、望京、六里屯、定福庄、南磨房、方庄、西罗园、丰台、古城、鲁谷等合适地点,通过调整用地,成街成片地建设70个左右地区级中型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或商业街区,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

  37.进一步完善位于海淀区的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立科技贸结合的科技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在上地、丰台以及石景山、望京等地安排科技园区。

  38.实行危旧房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与房地产经营相结合、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0年完成旧城及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改变落后面貌,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

继续进行新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

  39.中心地区的工厂不再增加用地,通过调整改造走涵发展的道路。

把不适合在中心地区发展的工厂、仓库和施工基地等设施有计划地迁移出去,腾出用地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公共设施。

  40.加强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现代化水平。

通过调整土地使用功能,增加公共绿地和停车场地,提高环境质量。

  41.注意地下空间的开发,特别是城市繁华地区要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建筑容量,疏散地面人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边缘集团是市区的组成部分,要分别不同情况逐步进行综合开发,安排一定的住宅和配套设施以及部分产业,分散中心地区建设的压力。

在酒仙桥集团的望京新区沿机场路一侧,安排部分驻华使馆等涉外设施用地。

  43.依据乡域规划,调整市区围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

  

(1)划定绿色空间地带(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菜地、粮田、果园、水面等)。

在公路一环以,各乡的绿色空间地带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60%;

四季青、花乡和公路一环以外各乡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70%。

在规划绿化隔离带,尤其是中心地区与各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要以植树绿化为主,适当安排公园、游乐等设施,加快建设步伐。

  

(2)大力节约用地。

乡镇企业要逐步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把分散的厂、点集中起来,建设各乡的工业小区。

农村居民点要相对集中,逐步由无规划的分散建房过渡到各乡、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

提倡建农村楼房住宅,修建必要的市政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新农村。

  (3)保证城市规划确定的各项交通、市政设施场站的用地,确保城市对外交通干道的畅通,以及城市干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水源保护区的实施。

  (4)乡镇企业要积极治理三废污染,纳入全市环境保护统一管理的轨道。

  (5)适时改变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及时撤并一些实际已无耕地的乡、队,由农村建制改为城镇建制。

  44.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地区珍贵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

对于新的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使新旧建筑、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融为一体,形成当代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区特别是旧城的调整改造,要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使的发展和建设,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

  45.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容。

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万里长城、故宫、店猿人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加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进一步加强对地面和地下文物古迹的调查、发掘与鉴定,公布新的保护单位;

继续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及其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对地下埋藏区的建设,坚持无勘探发掘、后进行施工的原则。

  46.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设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已确定的国子监街、南锣鼓巷、西四北、什刹海、陟山门街、牛街、琉璃厂、大栅栏、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西街、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东交民巷等25处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要逐个划定围,具体确定其保护和整治目标。

保护区新建筑的形式和色彩,要与该区原有风貌协调一致,与之不协调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加以改造。

  要继续在旧城区和广大郊区增划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的分散的好四合院,在进行城市改建时也要尽量保留,合理利用。

  47.要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尤其要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

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

继续保持天安门广场在轴线上的中心地位,要在扩建改建中增加绿地、完善设施。

鼓楼前街和前门大街要建设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

  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

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阔的绿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与终结,突出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注意保持明、清城“凸”字形城廓平面。

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

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

  (3)保护与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长河、护城河、六海等。

  (4)旧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5)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

保持皇城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

  (6)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

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数,建筑高度除规定的皇城以传统风貌保护区外,分别控制在9米、12米和18米以下。

长安街、前三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设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

旧城以外,一般不超过60米。

  从生态环境考虑,由市区西北部风景名胜区至东南部,应留出一条“通风走廊”,以保持中心地区良好的大气环境,建筑高度低于相邻地区。

市区南部的中轴南延长线两侧,是从景山南望故宫,显示古都传统天际轮廓线的重要背景,建筑高度相对低一些。

  市区的东部、北部的适当地段,可按城市设计要求建设个别较高的建筑物,丰富城市轮廓线。

  (7)保护城市重要景观线。

保护“银锭观山”和从市中心区往西的几条干道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线,以及景山万春亭、白塔、妙应寺白塔、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天坛祈年殿、门城楼和箭楼各景点之间几条主要的传统景观线。

景观线保护围新建筑的高度,应按测试高度控制,严禁插建高层建筑。

  (8)保护街道对景。

对于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前景和背景的建筑高度。

对有可能形成新的对景的建筑,要通过城市设计,对其前景和背景建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