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557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十而立,择善而从,四十不惑

五、学习体验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如何改进?

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

试谈谈。

六、作业。

教学后记: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方词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4.复述课文

可由四人小组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

三、疏通课文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四、练习与探究

1.“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怎么样的人?

如果说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暴躁、易怒

2.元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你是如何评价元方的。

(1)不过分。

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

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

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 

3、你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

你对“守信”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

4、讨论:

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

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乘船》

一.诵读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得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语句记录下来。

2、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3、复述课文

(1)学生表演性复述

(2)教师复述

三.探究性学习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前后各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2.《乘船》与《期行》都涉及到守信这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守信”的?

3.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板书:

华歆王朗

难之幸尚宽

携拯如初对比欲舍所携人

救人救到底轻诺寡信

23、伤仲永

王安石

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

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三、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

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

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

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

曾经。

“父异焉”焉:

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

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

自己。

为:

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从。

是:

这。

就:

完成。

“或以钱币丐之”或:

有的人。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从先人还家”从:

跟从。

“父利其然也”利:

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然:

这样。

“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

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

最终。

“且为众人”且:

况且。

“固众人”固:

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

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5、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

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

受于人者不至也"

气。

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6、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

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板书设计: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

不能称

才能丧尽:

泯然众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24.木兰诗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情景导入

问: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

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

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可汗”,读kè

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1)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

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交流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呢?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

《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巾

木果敢坚强   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雄

25.诗五首

教学目标

理解每首诗所写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背诵五首诗。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学习王维《杂诗》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王维《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理解注释。

     来日:

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

镂花的窗。

     著花未:

开花没有。

君:

朋友。

     自: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

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三、学习《夜雨寄北》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

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

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

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

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四、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3.内容分析

一、二句:

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

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

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

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

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