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004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体健康评估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ADL

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在康复医学中指日常生活能力,反应了人们在家庭(或医疗机构内)和在社区中最基本的能力,因而在康复医学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ADL是在童年期逐步形成获得,并随着实践而发展,最终趋于完善。

这些活动对健康人来说是简单易行的,但对于病、伤、残者来说,则可能变得相当困难和复杂。

残疾人若无力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就可能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进而又会加重生活能力的丧失。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受挫,常可损害个体形象,影响患者与他人的联系,亦可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自理,构成了康复工作的重要领域。

要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首先就必须进行ADL的评定。

定义

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进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

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范围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等。

运动方面有:

床上运动、轮椅上运动和转移、室内或室外行走、公共或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自理方面有:

更衣、进食、入厕、洗漱、修饰(梳头、刮脸、化妆)等。

交流方面有打电话、阅读、书写、使用电脑、识别环境标志等。

家务劳动方面有:

购物、备餐、洗衣、使用家具及环境控制器(电源开关、水龙头、钥匙等)。

评定目的

ADL的评定对确定患者能否独立及独力的程度、判定预后、制定和修订治疗计划、评定治疗效果、安排返家或就业都十分重要。

分类

(一)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基本或躯体ADL(basicorphysicalADL,BADLorPADL)是指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

(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工具性ADL(instrumentalADL,IADL)是指人们在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的关键性的较高级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购、骑车或驾车、处理个人事务等,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

评定方法

ADL提出至今已出现了大量的评定方法。

常用的标准化的PADL评定方法有Barthel指数、Katz指数、PULSES、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等。

常用的LADL评定有功能活动问卷(thefunctionalactivitiesquestionary,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apiddisabilityratingscale,RDRS)等.

(一)标准化的PADL评定量表

1、Barthel指数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theBarthelindexofADL)由美国FlorenceMahoney和DorothyBarthel设计并应用于临床,是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的方法。

Barthel指数评定简单,可信度高,灵敏度也高,使用广泛,而且可用于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预后。

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及记分法

ADL项目自理稍依赖较大依赖完全依赖

进食10500

洗澡5000

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5000

穿衣(包括系带)10500

控制大便10500

控制小便10500

上厕所10500

床椅转移151050

行走(平地45m)151050

上下楼梯10500

特别提示: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正常总分100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

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

40-2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

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二)IADL评定量表(略)

评定的实施及注意事项

(一)直接观察

ADL的评定可让患者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评定人员观察患者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动作情况,以评定其能力。

也可以在ADL专项评定中进行,评定活动地点在ADL功能评定训练室,在此环境中指令患者完成动作,较其他环境更易取得准确结果。

且评定后也可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在此环境中进行训练。

(二)间接评定

有些不便完成或不易完成的动作,可以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的方式取得结果。

如患者的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管理等。

(三)注意事项

评定前应与患者交谈,让患者明确评定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评定前还必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等,还应考虑到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反应性、依赖性等。

重复进行评定时应尽量在同一条件或环境下进行。

在分析评定结果时应考虑有关的影响因素,如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职业、社会环境、评定时的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等。

肌张力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基本概述

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腱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分级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 轻度

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 中度

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

正常肌张力.

1级

肌张力略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

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加:

被动活动困难.

4级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病因和机理

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

小儿急性偏瘫时在瘫痪早期可有肌张力低下,数日或数周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狭倒症、癫痫失张力性发作出现阵发性或间隙性肌张低下。

锥体系疾病出现肌张力增高。

锥体外系、底节病变肌张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时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低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

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肌张力增高

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

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指由于肌张力的改变引起的持续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不随意运动。

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

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aSyndrome)。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引起原因不明,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

⒈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ndeformans)。

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

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⒉痉挛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

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

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Meigesyndrome)由法国HeuryMeige(1910)首先描述,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为1:

2~3,30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又称指划运动、易变性痉挛(Mobilespasm),它是一个综合征,为多种神经系统疾患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由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复合在一起的一种异常运动,临床以肌强直和手足发生缓慢不规则的徐动为特征表现。

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偏侧性和双侧性。

鉴别诊断

(一)肌原性疾病

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musculardystrophy):

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

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

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

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

⒉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

(二)神经原性疾病

⒈周围神经病变:

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力减低有平等关系。

由于肌张力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大,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

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骨前肌麻痹最明显,肌张力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足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血、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力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力占优势,因而掌握背屈。

挠神经高位损伤时,因肱三头肌瘫痪和张力减低而出现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征,并因肱挠肌力弱和张力减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

⒉后根后索病变:

脊髓后根、后索病变时肌张力减低是突出症状之一,以脊髓旁(tabesdorsalis)为代表有静止性肌张力减低,同时也伴有姿势性与运动性肌张力异常。

患者仰卧位时胫骨甚至可贴床面,站立时膝关节部张力低,不能保持膝关节固定而出现“反张膝”,下肢肌张力低下较上肢明显。

⒊脊髓疾患 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gotrophiclateralsclerosis)多见于40岁以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

上肢有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和腱反射亢进。

颈膨大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此时上肢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被动运动肢体时动幅增大。

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

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现肌萎缩,晚期肌萎缩可扩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两侧对称。

在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

③急性脊髓前角炎:

于肌萎缩部位肌张力减低,由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瘫痪与肌萎缩的范围较小,故萎缩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张力占优势,因而经常伴有异常体位,如马蹄内翻足、足下垂等。

受累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呈过度屈伸姿势。

⒋小脑性疾患:

肌张力减低是小脑病变的常见症状,由于肌张力减低,使肢体产生姿势异常,如处于过伸过屈位,除了静止时肌张力表现低下之外,被动运动时也可见到明显的肌张减低,主运动开始与终止时缓慢,自觉无力,容易疲劳,由于肌张减低,腱反射也减低或消失,可见到钟摆动样腱反射。

亦因肌张力减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现“反击征”。

⒌锥体疾患:

锥体束损害的急性期由于产生锥体束体克,在锥体束休克期内肌张减低,瘫痪的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无阻抗感。

(一)锥体束病变 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

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

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

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

(二)锥体外系疾患

⒈Parkinson病:

本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叫肌硬直。

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感到均匀的阻力而呈“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屈伸肢体时感到均匀阻力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即:

“齿轮样强直”。

颜面表情肌肌僵直则呈无表情的“面具脸”,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动作而流涎,眼肌肌强直表现眼球运动减慢,出现注视运动“粘稠”现象。

颈肌和躯干肌肌强直形成屈曲状态,即头与躯干前变,上肌轻度外旋,肘关节屈曲,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度内收,膝关节屈曲。

旋颈和旋体动作缓慢。

⒉Huntington舞蹈病:

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出现以Porkinson病样的肌僵直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徽或完全缺少。

此型最后呈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两下肢伸直。

这种肌僵直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

⒊扭转痉挛(torsionspasm):

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mdefoumans)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病变。

在临床上以肌张力增高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自主的扭转为特征。

⒋药物性肌张力异常:

⑴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dystonia):

发病急,用药后不久即出现,多见于青年人,以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

主要是颈、头部肌肉受累,最常见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随意痉挛,以致咀嚼肌紧张地收缩,嘴张不开,讲话、吞咽困难,面部作怪相,或伴发痉挛性斜颈,这种反应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应用抗震颤麻痹药、抗组织胺类药或巴比妥类药物有效。

⑵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kinesia):

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

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

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

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脑疾患 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僵直状态。

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结构损害。

(四)脑干疾患 脑干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以中脑最为明显,中脑病损时表现肌僵直,属于去大脑强直的一种,四肢的近端明显,苦苦在伸肌群。

上肢伸直,腕屈曲并内收。

下肢伸直,内旋内收,称之为去中脑强直。

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与去中脑强直的区别点在于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现完全与去中脑强直相同,称之为“去皮质强直”。

(五)周围神经疾患 周围神经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

但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面肌肌张力增高,即表现为面肌痉挛。

此外周围神经的附近炎症、肿瘤等病变,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现象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这种肌张力增高大多属于防御性肌张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变 肌肉疾患虽可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减低,绝不出现腱反射亢进。

⒈先天性肌强直症(congenitalparamyotonia):

又称Eulenberg病。

本病仅在运动情况下出现肌张力增高,静止时肌张力正常。

此病的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收缩见于运动之初,当反复运动后即恢复正常。

触诊时肌肉有特殊硬韧感,似胶皮样硬,于机械刺激后肌肉强直收缩时益为明显。

⒉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

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痫性痉挛。

颈肌、躯干、背骨、腹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外界刺激时疼痛。

叩击、声光、精神紧张等可诱发而加重,常见四肢近端开始向身发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

睡眠时僵硬症状消失。

(七)其他

⒈破伤风(tetanus):

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是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颈肌强直,继之面肌痉挛;

口角向外牵引,鼻翼上缩,眼裂大呈所谓“猥笑颜貌”。

随病情的发展引起全身性肌张力增高。

如躯干伸张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角弓反张,屈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前弓反张,患者的体位似胎儿的宫内位:

头前屈、膝与腭紧贴,踵靠近臀部。

躯干一侧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身体呈现侧方弯曲,谓之侧弓反张:

头肩向一侧倾斜,该侧肩下垂,身体弯向月牙形。

⒉手足搐搦症(tetany):

血钙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肌张力增高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偶可波及到躯干。

有的学者将手足搐搦症分为三型:

⑴良性型:

主要在四肢远端出现强直发作,拇指强烈内收及半屈贡状态,与其他诸指并拢,手指的中指指节屈曲明显,手的尺侧缘与挠侧缘相近贴,有时末指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显,末指常折入其余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内,即呈所谓“助产士手”。

下肢是趾屈曲,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感。

⑵中度型:

早期上肢先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断之扩延到躯干、面肌与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现强直发作。

当面肌出现肌强直时,呈现特殊的面容:

眼外斜或内斜,牙关紧闭,舌僵,构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可发生呼吸困难与窒息。

⑶重症型:

短时间内反复的发作,表现全身肌强直,伴有喉肌痉挛。

关节活动度(ROM)

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运最大弧度。

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关节活动范围分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

主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被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定方法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的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

确定是否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

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

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判定可能康复的程度;

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

客观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进展情况,以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

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等。

临床症状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

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

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

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

关节内游离体;

关节结构异常;

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

运动控制障碍等。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

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即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1]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对疑似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就特别重要。

家人可以对老年人用一些简易量表进行初步的测定,以便被怀疑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断、防治。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或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由Folstein(1975)等人编制,是最具影响的标准化智力状态检查工具之一,其作为认知障碍检查方法,可以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简单易行。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每项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

不适合计9分,拒绝回答或不理解计8分。

在合计总分时,8分和9分均按0分计算。

最高分为30分。

划分是否痴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因此如果老年人是文盲又小于17分、小学又小于20分、中学以上又小于24分,则为痴呆。

痴呆评分参考:

27-30:

正常

21-26:

轻度

10-20:

中度

0-9:

重度

注意事项

只许主试者讲1遍;

不要求受试者按物品次序回答;

若第1遍有错误,则先记分;

然后告诉病人错误所在,并再请他回忆;

直至正确;

但最多只能“学习”5次。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定向力

分数

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