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版交易者成长之路文档格式.docx
《论语版交易者成长之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版交易者成长之路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光是交易,甚至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都是这样。
无论你分析得多么的全面,同样的原因也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难道我能说服他放弃他使用了一生的线性思维方式,而改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吗?
我深知他会面临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阶段,认为学习更多的交易之术就能让他立于不败。
我深知,不让他尝试所有方法的失败,他是不会接受那些他必须接受的东西(亏损与失败)、他是不会学会保持弹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其次,他认为交易是光明的、是公正的!
就像一个初恋者那样,他们认为爱情是美好的;
真心的付出必然有美好的回报;
爱情是不会说谎的、甚至爱情是不会改变的。
最主要的是,认为两个相爱的人必然会走到一起。
没错,是否相爱是决定两个人是否走到一起的重要因素、但两个人能否走到一起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全部决定的,何况爱情是最难计算的,他是一个变量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初学交易的人而言,他们认为交易是美好的、交易是公正的,甚至会为自己是一个交易者而自豪,认为交易是值得人们羡慕的行业;
真心的付出努力来钻研就必然能够享受巨大的金钱和成就感的回报;
业绩是不会说谎的、甚至业绩是不会改变的。
最主要的是,认为股票能否上涨,完全是由业绩所决定的。
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见过上涨数倍的股票是在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我也见过真正的好股票被市场无情的压抑了数年之久。
问题是业绩同样是一个变量,而我们交易的正是未来这个变量。
当然这些的前提是业绩必须是真实的,而仅仅这一点又有谁能保证呢?
我真的不忍心看着无情的市场、去摧残这既天真又可爱的心灵。
毕竟天真和单纯是美好的代名词。
我真的不忍心告诉他市场的残酷与黑暗。
何况,我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相信呢?
最后,他对盈亏错误的心理认识。
这时的交易者通常都在追求确定性和一定的结果,而不会自己计划好失败的可能、更不用说心理上接受失败的可能与现实。
要求结果一定怎么样,简直就是不成熟的代名词。
无论是恋爱还是交易,只要你奢望结果一定会这么样,那么你几乎必然要经历毁灭性的打击。
我在想,我如何告诉一个正在热恋中的朋友,他将来很有可能要经历失恋呢?
我没有做过统计,但谁都知道恋爱的成功率要远远低于50%。
我说的是事实,但热恋中的人谁又会相信呢?
说实话,我最开心的交易是我第一笔的交易,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失败、更不用说想到怎么保护自己的金钱。
为什么初恋是最美好的呢?
我想是因为那时的人们都会沉浸在美好生活的憧憬中,而不会因为可能的失恋而保护自己!
孙子兵法指出,善败者不亡。
那么根本就不会失败的人,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我突然想起我14岁时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那时虽然我的“大帐”还在亏损,但有一天我获利了两千多元的账面利润。
那天正好开家长会,我记得还没有下课的时候,我老妈已经来到学校,在窗外开着我。
那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快下课的时候我站起来对着窗外的老妈连比划、带说的告诉他:
“涨了一块四呀!
!
”现在想想真的很可笑,但我却记得很清楚。
未来的几年内,我的亏损连十四万都打不住。
那时我认为交易是一种不劳而获的事情,一天赚了大人几个月的工资,并且(当时认为)没有任何成本,我能不兴奋吗?
这就是初学者对待盈利的真实心灵感受。
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心理状态能够做到放长盈利吗?
现在我能够明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我为了利润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只不过同样的原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而碰巧那天不是风险释放的日子。
如果说,你还能够为盈利而感到兴奋,那么我肯定你还没有成熟。
我现在两天获利6位数,一个月获利几十万我都不会感到丝毫的兴奋。
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应得的、甚至我应该得到的更多!
为什么?
从努力上我的付出远远对得起我的利润。
从资金上来说,财富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甚至这一次的利润和我的水平关系都不大。
我是说,我是靠承担可能的亏损、甚至是靠前期风险兑现堆积起来的利润。
我现在不得不承认:
任何美好、兴奋、激情都是来自于对现实不真实的认识!
至少你还没有看到这个事物的全部。
如果当你看到事物的一面是那么的光明与美好,那么请你翻过来看看事物的另一面。
不用说,他一定脏的可怕!
上面说的是交易“正”的一面,如果你不打算看看反面是什么也没有关系。
现实会主动地告诉你什么是“反”的一面。
好的时光总是太快的过去,无论你是否愿意,你都会感受到市场最残酷的一面。
说实话,我进入市场后基本上立刻就开始了漫长的亏损过程。
我“正”的这个阶段确实存在,但只停留在心理上而不是现实中、或者说只停留在微观上而不是宏观上(只有某股获利,而大帐一直在亏损。
)我曾经在想,上帝为什么对我这么惨酷?
就不能让我在充满憧憬和美好的正面多停留一会儿吗?
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上帝对我的恩宠。
他没有让我尝试用错误的方法获利,所以我能更容易的接受正确的方法而没有对错误方法的留恋;
他让我一开始就亏损惨重,所以我被迫的把目标定为获取大利润上面,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解套;
他让我上来就亏损的很惨,然后继续让我亏损的很惨很惨,这其实是帮助我在加快成熟的速度。
我是说,如果用针扎我都不能让我感觉到痛得受不了的话,那么就用刀子剁我吧。
因为我明白这些,所以我并没有为我那位朋友设计一套对他保护更好的方案。
我本打算让他不要交易股票,而是交易基金。
道理很简单,在政府扶植的前提下,基金能够不可思议的长期跑赢大盘。
这倒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使买入指数基金也是能够有很多好处的。
第一,解决选股问题。
股票本来就是少数大大强于大盘,而多数股票都要弱于大盘。
加上股民本能上选坏股票的本领(主要是买便宜、占便宜的心态),几乎必然会输给大盘。
买入基金可以必定让人尝受股市上涨的喜悦。
第二,即使他学不会失败,那么也不会灭亡。
对于股票而言,跷跷板效应非常明显。
当你套牢在过去的热点中,我几乎肯定你不会在下一轮牛市中解套。
热点总是不停的在大盘与小盘、业绩与题材这些相反的概念中跳跃。
如果你97年按照业绩买入股票,那么你几乎不可能在2000年的题材市中解套。
运气好的话,这轮行情可以解套。
问题是,十年呀!
我们且不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有十年。
就是这十年的变化、业绩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是否就已经能超过差劲股票的生命周期呢?
96年的绩优股大庆联谊、达尔曼已经离开了我们,昔日的神话长虹发展也早已今非昔比。
2000年买入题材股的套牢大军,能否在2010年重获新生呢?
天知道!
所以说,股票绝对不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顶部,但是指数可以!
如果他只交易基金的话,那么他就可以不会失败,但又不会灭亡。
思前想后,我还是没有给他这个必然对他有好处的建议。
因为我不能剥夺上帝可能对他的恩宠!
我可以从策略上很好的保护他,但是我对他保护得越好,他成熟起来的机会也就越小。
毕竟,我创造不了成熟的他,而只能在他现在基础上为他提供他能接受的保护性策略。
孙子兵法说,善败者不亡。
而我要说:
不经历死亡的人是不可能出现脱胎换骨的重生。
由此可见,反的那面不但是是所有交易者必经之路,也同样是成功的交易者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的过程。
金钱的损失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信念的破灭才是最可怕的!
除非你是最近一年才刚开始从事股票交易的,否则我想你一定看到过交易的反面。
如果真的没有经历过,那么想象一下你曾经失恋时的感受吧。
似乎天都要塌下来,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
仇恨、受骗感、失望等等不良情绪在快速的蔓延。
这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都在欺骗了你,现实生活中的“愤怒青年”也许就是真实的写照。
你从天堂直接跌入了地狱,你痛不欲生、你的情绪跌落到相反的一面。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的变化简直太快了。
这时你对股市的评价会变得截然相反:
股市是黑暗的,业绩是虚假的、股市中骗子的密度要比黑手党总部还要大、股市是弱肉强食的场所、股市是不公正的,而我们恰恰属于弱势群体、股市是企业圈钱的场所、股市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长期盈利的大赌场、曾经对政府毫无质疑的信任变成一种不能容忍的欺骗与掠夺。
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但信念的破灭真的是在一夜之间。
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的:
曾经持有一只业绩优良、市盈率很低、净资产很高的股票,但是他却不可思议的在下跌。
起初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不想面对亏损,所以只好说服自己持有业绩优良的股票可以长期投资。
毕竟我是因为价位(相对基本面的业绩)被低估而买入股票,那么我就不可能因为股价被更加低估而卖出股票吧?
突然!
我是说突然!
某日该股公布出巨大的财富丑闻、绩优一下子便为巨亏、奇高的净资产居然变成了负数。
如果说,在你还没有找到下跌理由的时候,你还能够自欺欺人的话。
那么当你找到下跌理由的时刻,你的(业绩)信念会突然崩塌!
你会感觉到市场欺骗了你!
说实话,这样的时刻我经历了两次,而每次都是超过50%的亏损。
这时你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炒股经历,多少懂得了一些东西。
你的努力不是找到获利的方法、抛弃你与生俱来的错误信念、接受现实从新开始。
而是把精力放在埋怨上、职责上。
为什么政府没有****、为什么上市公司居然*****、为什么庄家******。
也许这时你能成为学术上的专家。
指出政府在制定交易规则上如何的不公正。
第一、第二、第三。
你能举例很多很多。
或者这时你正想着如何向上市公司索赔。
也许没有人第一次就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的地方找原因。
我也不例外!
如果大庆联谊没有业绩虚假,那么我将不会失败;
如果没有周小川那篇《大雨过后是晴天》的护盘文章,那么我将完成一次绝佳的逃顶;
如果没有管理层的干预,那么我将大获全胜。
这也是人之常情,也许我们的教育早就给我们灌输了“是非观念”。
黑暗的东西是错误的、我们是对的,黑暗的东西只是偶然的出现,所以下一次我们就会获利。
但你是否想过,如果黑暗的东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甚至有其出现的必然性;
如果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除了有光明的东西还有不可或缺的黑暗;
如果这些黑暗面是我们无法左右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
这时的交易者心理上只有两个字:
恨与怨。
我想用庄子的一句话结束本章,那就是:
如果没有黑暗的衬托,那又何谈光明呢?
我们的教育让我们错误的认识了世界。
黑暗和光明应该是对等的,应该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请看下面一章:
三十而立。
第二部分:
按照于丹教授的说法,三十而立正是所谓“和”的阶段、也是学会“舍”的阶段。
我先不说什么是交易上的“和”与“舍”,而是先说说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交易者都能成长到三十而立的阶段。
我不是做学术研究的,所以我不知道能够活到三十而立的比例有多大。
但是我从别人身上看到了太多其它的结局。
一部分人,最终在解套之时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可怕的市场。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套死的人都能解套出局,所以也有壮士断臂彻底离开市场的人。
也许是因为本能和观念的原因,后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前者。
这类人真的是清醒与理智的人,他们选择逃避自己既左右不了又不能接受的事物。
说实话,能够解套的人,就是继续持股日后能够获大利的人。
97年牛市顶部的套牢盘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在98年熊市中就解套了,另一种结局是2001年牛市大顶也无法解套出局。
同样2001年牛市大顶套牢盘也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在2004年熊市中就解套了,另一种我想在本轮牛市中也无法解套。
当然靠放弃日后利润来逃离这个可怕的市场,从而免受日后折磨的人确实是明智的!
能够解套又能怎么样?
能够获利又能怎么样?
说实话,我是经历了三次毁灭性打击后才能在交易上达到成熟。
能够死一次就能悟出大道重获新生的人简直就是神仙;
两次嘛,也能算得上天才;
而我这样的庸人就要经历三次了。
当然决定与交易永别的人数量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的做得到,才能算第一类人。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得知一位在2003年与股市说再见的朋友又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我现在都怀疑是否真的有第一类人。
事实上更多的人都成为了第二类人,这类人是市场中最可悲的人。
也许他们曾经也发誓离开这个可怕的市场,但他们总是能够好了伤疤忘了疼。
简单的说,这类人总是在原地转圈的“狗咬尾巴”,甚至有一种对自己心灵的自虐倾向。
这类人脑子里想的是追求世界上的一切东西,而不做任何取舍。
一切东西代表所有的利与弊,从而自己在心灵上自欺欺人的把利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把弊推卸给市场、管理层、基本面。
从而给自己一个推卸责任、指着别人的机会。
说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股评的观点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
正常的思维方式应该是考虑到听股评的利与弊。
如果利大于弊那么就接受弊端从而享受利益;
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就不要利益同时也不承担弊端。
而这类人则不这么想,他们相信股评、依赖股评、指责股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把“股评”换成“政府”,或者在技术分析中把“股评”改为“技术指标”也都是一样的。
他们既想要股评的利益,又不想接受股评的弊端。
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崇拜股评和指责股评之间徘徊。
也许这样做可以不去真正的面对市场的现实,而用推卸责任的方法来自欺欺人。
2006年初股市一片恐慌、市场上怨声载道,一片对政府的指责声。
当时我就说现在的市场并不比2245点是更黑暗。
并且我断言,等到牛市到来的以后(我并不知道牛市来的这么快,但我相信牛市早晚会来),那些因为经济增长而为政府歌功颂德的人,正是现在怨声载道、指责政府的人们。
现在大盘将近3000点了,继续职责政府呀!
2006年以前政府只是探讨全流通,而现在全流通在2006年马不停蹄的进行着。
企业仍旧在圈钱、业绩仍旧有虚假的。
事实上,股市中黑暗面并没有消失、并且永远不会消失。
由此可见这些人并不在乎股市是否黑暗,而只是在乎如何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
对于交易技术而言,他们也总是从当时的利益和解释需要出发,从而在基本面与现实走势、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等等的一些列矛盾中“狗咬尾巴”的跳来跳去。
他们不想接受任何弊端、所以他们注定永远无所进展。
他们陷入一种心灵上的怪圈,用保护自己本能让自己用舒服的方法不断亏损,而永远无法自拔。
有意思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本能是否可能是错的呢?
言归正传,什么是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并不代表自己能够在市场上不断的获利,也就是说三十而立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质坐标。
有意思的,三十而立的时候也许正是你资金状况最黑暗的时候,也许亏损还在继续,甚至远远没有停止的迹象。
花朵在盛开之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在经历漫长的成长过程,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种子是在地下发芽成长,所以我们自己根本无法察觉。
明白吗?
三十而立远远不是交易成功的标志、甚至不是开始获利的起点,三十而立只不过是交易的“入门”罢了。
他是在不断挫折之后,开始学会对自己进行残酷的内省。
这时的交易者敢于直面自己的本能,思考那些从娘胎中出来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理念。
从而通过对各种技术的取舍,来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的交易规则。
所谓“立”,就是指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交易哲学和交易规则。
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从对交易之术的追求向对交易之道的追求的转型,最多只能说明那时具有了交易之道的雏形。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主啊,请赐给我力量改变我能够改变的事情;
请赐给我平静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再赐给我智慧了解这二者的区别。
这就是所谓“和”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或者说是走向成熟的起点。
这时的人们已经不在与市场对抗,奢望能够找到圣杯来战胜市场。
而是学会了追随市场,用弹性的方法与市场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这时的人们已经能够接受上帝赐予这个世界必然的“缺陷”,当然同时也能看到上帝赐予这个世界的美好。
他们已经意识到在两种极端情绪间跳来跳去,不如从整体感悟我们的世界。
这时的人们已经不会再以自己为核心,从而要求世界应该如何、必须如何。
而是能够习惯以现实为核心,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现实世界。
这时的人们不光是用眼睛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世界,而是能够用务实的心灵来重新认识世界。
总之,这时的人们能够看到任何事物的两面,从而学会通过取舍来选择自己的方法。
并用这些筛选后的方法砖块来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或者说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
三十而立之前,人们的习惯是不断的作加法,认为拥有更多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功。
而三十而立之后,人们的习惯变为不断的作减法,认为简单才是成功之道。
这一点和于丹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曾经指出:
不成熟的交易者总是在不断的学习技术,而又不断的忽视技术;
而成熟的交易者总是在不断的忽略技术,而又不断的尊重技术。
少则得,多则惑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更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矛盾。
一个人考虑的问题越多,他在事后解释行情就会变得越容易。
而恰恰相反的是,在事前操作中就会产生更多的矛盾。
这时的人们明白取舍的道理,他们对待技术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务实态度。
股评该不该听?
能够为了利益而接受弊端就该听,否则就不该听。
官方言论、基本面等等也都会用这种思维来取舍和筛选。
在谈论感情问题的时候,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
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是你自己想受到伤害。
这句话太经典了,他同样适用于交易。
如果你不听股评、当股评并不存在,那么无论如何股评都不会伤害你。
2004年因为“国九条”而套牢、2006年因为房地产调控而踏空的交易者们,如果能够把政府言论当作不存在,那么政府言论也不会伤害到你。
交易如果只看走势图的话,那么市场上没有人会有特权,你自然也不会受到不公平的伤害。
当你舍弃利益的时候,你自然也将弊端舍弃了。
当你舍弃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弊端也就越少,能够伤害到你东西也就越少。
除非,你有自虐倾向,想受到伤害。
对于交易的技术而言,你也会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兼容性。
市场就是由无数矛盾的对立面所组成,而你在这些矛盾的两极只会选择某一个极端。
从而接受这个极端的所有利与弊,从而组建起自己的系统大厦。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我们总要做出选择。
好在你已经明白这些,不会再奢望能够做趋势并且兼顾做波段(整理行情)。
这时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终于放下了与生俱来的那个沉重的叫做“理所应当”的包袱,你显得异常轻松,从而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但成熟之路还是那么的漫长,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着你。
也许你能够学会保有弹性、能够接受必然会出现的亏损,同时又能心安理得的接受止损的成本。
但我要说未来之路还是非常的坎坷!
也许论语中的这些层次,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或者说不可能从某一天有一个本质的飞跃。
对于我而言,知道与做到还是那么的遥远。
我曾经在大庆联谊上就学会了止损,但真的深信不疑、真的能够做到所花费的时间,要数倍于从不知道到知道的时间。
知道与做到表面上来看只不过是一步之遥,但事实上却远隔千山万水。
对抗本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大庆联谊中知道的“大道”在三年以后我在达尔曼身上从蹈覆辙、五年后我在康赛股份身上继续经受重大打击。
要知道这三次都是产生了50%左右的巨大亏损呀。
我不得不承认,三十而立几乎在现实的资金上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起点。
所以说三十而立应该是交易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里程碑。
只要你有正确的起点的话,即使你的思维迟钝而进步的缓慢、即使你前方的道路会更加坎坷、即使你的理念会在挫折中有几次必然出现的反复。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你必然会走向正确的终点。
三十而立只不过是学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
该做的事情并不等于你一定能够做到,更不用说让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合二为一。
也许正因为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并不相同,所以你开始了漫长的心灵挣扎,同时必须靠规则这条拐棍才能前进。
下面请看,四十而不惑
第三部分:
四十而不惑。
顾名思义,不惑就是对市场上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
如何才能做到不惑呢?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能够不迷惑,第一种人是找到了确定性,能够分析和预测未来的人不会迷惑;
而第二种人是知道不可能找到确定性,并且知道未来是不能够被分析和预测的人不会迷惑。
而只有不断追求确定性,但一直没有找到的人才会感到迷惑。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第一种人。
也许我的话并没有什么说服力,那么请看看二十世纪公认最伟大的三个理论发现对于未来的阐述吧。
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指出:
世界具有绝对的因果性、结果必然是由原因产生,但他同时承认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中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量子论的观点是抛弃了因果关系,认为“有”可以产生于“无”,那么结果并不一定非要有原因不可。
而混沌理论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可以产生“分形”的,他并没有解释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跳过这些本质来探讨现象,至少混沌理论认为失之毫厘将会差之千里。
重大的事件并不需要重大的原因,因为自然界具有封存效应。
如果这些都不能打消人们对确定性乐此不疲的寻找,那么我也无话可说。
寻找确定性并不能让你不迷惑,相反只有在意识到确定性并不存在,从而接受这个现实而停止对确定性的寻找才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并且不再感到迷惑。
四十而不惑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能够认识到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就能做到不再迷惑。
这里我来详细的解释一下前面一再提及的“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吧。
事实上,这种提法并不科学。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那么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同样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任何分析都不会有意义。
我们的分析不就是在通过总结、归纳所谓相同的原因,而寻找具有再现性的结果吗?
所谓预测和分析的含义就是建立在相近的原因产生相似的结果。
但事实上,在资本市场上这并不成立。
那么我所谓的同样的原因,是在对于不同事物进行人为总结和归纳后的相同原因。
这种总结和归纳具有不同的细致程度。
比如我的特性,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进行不同细致程度的归纳和总结。
生物--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人--黄种人--亚洲人--中国人--天津人--和平区的人--某某小区的人---某某楼的人。
最后可以细致归纳到唯一、独一无二的我自己。
这是不同的细致程度归纳下的我的特性,具体选择哪一种归纳程度要取决于我们要分析的问题,并不是归纳的越细致越好。
比如对于预测我的寿命这一命题,我们的归纳程度可以界定为从人类到天津人之间的概括度。
更细致或更粗略的归纳对于这个预测是没有意义。
我想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两个事物必然由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组成。
如果事物没有不同的部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