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502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

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隔离治疗。

对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

对9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治疗。

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

3)专业消毒。

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对患者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

4)封锁疫区。

在动物鼠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彻底灭鼠灭蚤;

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9天。

5)远离疫源。

鼠疫杆菌也会感染其他动物。

不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的皮、肉,不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霍乱

其传播途径为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等,其中水最为典型。

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大便稀黄、无粪臭、呈淘米水样,排便次数不多,但量大;

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

(3)预防/预警

1)饮食卫生。

提倡喝开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严防“病从口入”;

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厅、摊点进食。

2)饮水安全。

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

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3)流水洗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流水洗手。

4)环境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4)应急要点

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

2)立即就医。

出现疑似霍乱症状,立即就医。

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3)隔离治疗。

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两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4)追踪疫源。

确诊患者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等信息,以便追踪疫源。

5)严格消毒。

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随时消毒;

当染菌者被送到隔离病房或治愈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严格检疫。

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

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两天。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

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起病急,传染性极强。

1)发热畏寒。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

2)咳嗽少痰。

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

3)呼吸急促。

症状较重者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

1)保持通风。

注意生活、工作场所通风。

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15分钟;

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尤其应注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注意卫生。

禁止随地吐痰;

打喷嚏、咳嗽时要捂住口鼻;

勤洗手勤消毒,用肥皂、流水洗手;

不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

3)增强体质。

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休息充分,适当户外锻炼,保持乐观情绪。

出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后,按甲类传染病对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谨慎外出。

“非典”流行期间,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必须出门时,应戴上口罩。

外出回来,应洗手、洗脸、消毒。

3)严格消毒。

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停留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严格消毒;

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也要及时消毒处理。

4)自测体温。

经过疫区或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应定时测量自己的体温,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5)隔离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一人一室,戴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

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

室内应当具备洗漱、排泄条件。

6)不得探视。

严格探视制度,不陪护,不探视。

4.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2~10年。

1)性传播。

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分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男性同性恋者危险性更大。

社会成员应洁身自好,反对性乱交。

提倡使用安全套。

2)血液传播。

非法卖血、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输注被污染的血液及其制品等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接受来历不明的血液。

3)母婴传播。

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分娩、哺乳时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

1)淋巴结肿大。

多发生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领下等,至少有两处以上,有的多达十几处。

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

2)全身症状。

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

疲倦无力、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

体重减轻(10%以上);

头痛、抑郁、焦虑;

四分之三的患者脾肿大。

3)各种感染与继发肿瘤。

常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球菌肺炎、结核、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隐抱子虫病、弓形体病、溃疡、乙肝、脑炎。

常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1)拒绝“污染”。

拒绝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具,不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避免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到艾滋病病毒。

2)洁身自爱。

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3)远离毒品。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

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4)谨慎注射。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5)孕产干预。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1)主动检查。

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主动到医院检查。

及早发现感染者和患者,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2)积极治疗。

虽然目前尚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病情的方法,即“鸡尾酒”疗法。

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5.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位。

1)饮食传播。

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贝类等,都可引起甲、戊型肝炎的暴发和流行。

2)母婴传播。

包括经胎盘、分娩、产后密切接触(包括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

此种方式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总数的三分之一,应引起高度注意。

3)“两液”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体液、血液传播,同时乙肝还要注意防止通过性接触传染。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感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

随后出现黄疽、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肝脾肿大等现象;

患者体温升高,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症状。

1)不喝生水。

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2)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3)食物安全。

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生吃瓜果蔬菜须洗净;

食用水产品如毛蚶、牡蛎、螃蟹等须加工至熟透。

4)用具消毒。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

服务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

5)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所有新生儿出牛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接种针疫苗,在出生后l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一次。

全程接种可大大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未接种者应补种。

甲肝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1)隔离治疗。

急性肝炎早期患者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同时注意休息。

2)及时消毒。

肝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生活物品要消毒,餐具应在沸水中煮15分钟以上;

若与肝炎患者共用一个厕所,要及时用消毒液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3)饮食清淡。

患急性肝炎后食欲不振者,应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6.登革热/疟疾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病情发作,传播媒介为按蚊。

登革热的潜伏期2~15天,通常3~5天。

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

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

疟疾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

反复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

1)洪灾防控早。

洪灾之后,蚊虫大量繁殖,可导致登革热、疟疾的传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灭蚊、防蚊。

2)清理孳生地。

“翻盆倒罐”,填堵树洞、竹洞,以清除利于蚊子繁殖的积水。

3)喷药灭成蚊。

居住区周围保持干净整洁,在下水道经常喷杀虫药等;

室内成蚊可用灭蚊剂等喷洒消灭。

4)住地安纱门。

住房安设纱门、纱窗,夏季居民露宿要挂蚊帐。

5)喷抹防蚊液。

需要到疫区的人员喷抹防蚊液,外出时穿明亮色系的衣物。

登革热

1)卧床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宜过早下地活动。

2)隔离防蚊。

发病最初5天应特别注意防蚊叮咬,以免疾病传播。

3)物理降温。

患者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拭。

4)紧急就医。

病情凶险,紧急就医。

若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

5)监测疫情。

做好疫区疫情的监测工作。

疟疾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现代医疗技术已能有效治疗疟疾。

出现症状后顾时就医。

7.肺结核

肺结核中痰涂片呈阳性的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带菌飞沫漂浮在空气中,或痰液干燥后病菌随尘埃漂浮被他人吸入,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病人若不及时被发现和彻底治疗,会产生耐药性,变成慢性患者,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咳嗽、咳痰、咯血为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如果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应怀疑得了肺结核。

长期午后低热,体温在38℃以下,全身疲乏、失眠盗汗、体重减轻、虚弱、食欲减退、胸痛等为肺结核一般症状。

1)接种疫苗。

预防儿童发生较严重肺结核病的卡介苗已纳入计划免疫,应及时接种。

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定期体检。

应定期体检,对患者特别是痰中结核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4)增强抵抗力。

加强锻炼,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注意营养、保持健康心理,增强抵抗力。

1)隔离就医,卧床休息。

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应立即隔离,尽快送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就医。

患者配合医生进行规律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

2)接触密切,检查教育。

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同事、同学和老师等,如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立即送到专业防治机构检查;

如没有相关症状,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3)咳嗽剧烈,保持镇定。

对咳嗽剧烈、少量咯血的患者,应注意让其保持安静,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服用适量镇定剂及止咳剂。

4)老弱咯血,谨慎镇咳。

对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咯血时慎用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枢,导致血块不能咳出而窒息。

5)咯血较多,侧卧咳血。

对咯血较多者,应让患者采取侧卧位,轻轻将气管内存留的积血咳出。

6)大量咯血,紧急就医。

对大量咯血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活,紧急就医。

7)预防治疗,减少发病。

对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和5岁以内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险治疗,可减少发病几率。

8.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患者或患畜粪便中的血吸虫活卵,入水孵化成毛蚴,寄生于打螺,发育成尾蚴后,逸至水中,当人畜体接触疫水后,尾蚴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畜体内。

该病具有地域性,只发生在有打螺的地区。

1)急性血吸虫病。

高烧(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神志迟钝、昏睡、相对脉缓等;

同时伴腹泻、乏力及消瘦等症状。

2)慢性血吸虫病。

慢性腹泻、黏液血便;

消瘦、乏力;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劳动能力减弱等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

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殖能力。

1)消灭钉螺。

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

土埋、翻耕、垦植和蓄水养殖都是比较常用的灭螺手段,还可使用药物灭螺。

2)管理粪便。

禁止在河边洗刷马桶、随地大便,禁止在河边建粪坑、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等,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3)管理水源。

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4)水中防护。

疫水中作业,应进行防护,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涂擦防护药物等。

5)疫区禁泳。

禁止在疫区游泳洗澡、下水捕鱼捉蟹,不要在疫水中洗衣、洗菜、淘米,也不要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

6)圈猪查牛。

疫区的生猪必须圈养;

在钉螺分布地点放牧的牛,每年11月前后必须普遍治疗一次。

1)疫区下水,应检查。

到过疫区且下过水,不管有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都应当考虑被感染的可能,须及时检查。

2)现疫情,早报告。

人畜出现血吸虫病相关症状,立即向当地疾病防控部门报告,及时治疗。

9.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具有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等特点,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一般发生在冬季,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1)症状

畏寒,少数患者伴有寒战;

发烧,体温迅速升至38℃~40℃;

头痛,全身无力;

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

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

少数患者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

(2)预防/预警

1)流水洗手。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开窗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手掩飞沫。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避免接触。

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

流行期间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去;

不得已必须去时,须戴口罩。

流感易发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3)应急要点

1)及时治疗。

流感患者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严重患者需住院隔离治疗。

2)隔离休息。

3)多喝开水。

尽量多喝水,最好喝白开水。

4)分餐“分居”。

应与家人分室居住。

5)隔断“毒源”。

流感患者的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不随意乱扔;

在家或外出时应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10.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故称“手足口病”。

婴幼儿为该病主要患者,病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

传播方式以粪便或呼吸道飞沫为主,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该病传播。

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托儿所集体感染及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1)常见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疤内液体较少;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重症病例。

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状。

1)勤清洗。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拒生冷。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不接触。

该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保通风。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居室保持通风,勤晒衣被。

该病流行季节,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要特别注意保持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通风。

2)严格消毒。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注意防护。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是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正确洗手。

老师和工作人员要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坚持晨检。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及时送诊;

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1)及时就诊。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疗机构就诊。

2)立即报告。

患儿增多时,要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适时放假。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等措施。

4)避免传染。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是指在较大人群范围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具有传染性的严重疾病。

虽然其发病原因不明,一时难以诊断、治愈,但只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被感染,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应急要点

(1)自我隔离。

若发现自己出现原因不明的疾病,且具有传染性,应做好自我隔离。

(2)及时报告。

发现患者与疑似患者,都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上门接诊。

由医务人员上门接诊,可避免自行就医途中,感染他人。

(4)追踪疫源。

患者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追踪疫源,做好调查研究。

(5)彻底消毒。

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出入的场所应彻底消毒。

二、中毒事故事件应对

1.食物中毒

食用了有毒或变质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