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476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

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3.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据此可知,万民法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并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4.某一时期,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建筑,于是“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

据此可知,当时的意大利

A.复古思想盛行

B.宗教观念淡化

C.人性得到复苏

D.生活方式单调

【解析】根据“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的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上帝的禁欲主义,宣扬人文主义精神,使人性得到复苏,C正确;

A只是文艺复兴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

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意大利人对于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倦,便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建筑”,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特点分析解答。

5.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基准时间被视为临界点,用于判定更为长期宏观历史变革的出现。

一等基准时间是指那些可以代表宏观历史变革中主要进程的事件集中期。

二等基准时间是指一些次等的重要变革集中期,其影响力较为局部。

按此可知,下列可作为“一等基准时间”的是

A.1500年

B.1777年

C.1871年

D.1931年

【答案】A

【解析】根据“一等基准时间是指那些可以代表宏观历史变革中主要进程的事件集中期”,结合所学,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可以代表宏观历史变革中主要进程的事件集中期,故A正确;

1777年美国发生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影响力较为局部,属于二等基准时间,排除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并通过1871年宪法,是德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其影响力较为局部,属于二等基准时间,排除C;

1931年中国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其影响力较为局部,属于二等基准时间,排除D。

6.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

这一现象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C.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解析】根据“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可知,英国政府支持英国的海上劫掠行为,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正确;

十七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的爆发,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航路开辟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信息无关,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D。

抓住关键信息“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结合所学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分析解答。

7.某思想家指出,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在圣经里不过是被称为“执事”“仆人”“管家”,其实他们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的,将基督的信仰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

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解析】根据“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的,将基督的信仰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可知,该思想家否定教皇、主教、神父的权威,符合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的思想,故C正确;

古希腊没有教皇、主教、神父,排除A;

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是文艺复兴时期,没有否定教皇、主教、神父的权威,排除B;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主要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排除D。

抓住关键信息“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的,将基督的信仰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结合所学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8.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

“我相信,如果他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伯克口中的“他”

A.发展了人民主权学说

B.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C.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

D.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

【解析】根据“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把革命推向了高潮,故A正确;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限制君主专制,保障政治民主,不符合“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排除B;

英国人洛克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不符合“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排除C;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D不符合题意,排除。

9.1790年1月,在了解各州具体的财政情况的基础上,汉密尔顿提出了清偿国债的报告,包括州的债务和巨额的外债。

他认为解决美国的内、外债“是获得自由的代价,美国的信誉曾一再作为它的保证”。

这表明,汉密尔顿主张

A.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B.强化新政府的信用

C.废除美国邦联体制

D.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根据“解决美国的内、外债‘是获得自由的代价,美国的信誉曾一再作为它的保证’”可知,汉密尔顿主张解决美国的内、外债,增强新政府的信用,故B正确;

材料反映解决美国的内、外债,增强新政府的信用,并非推行财政赤字政策,A错误;

1790年美国已经建立联邦制,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自由放任政策,D错误。

紧扣关键信息“解决美国的内、外债‘是获得自由的代价,美国的信誉曾一再作为它的保证’”分析解答即可。

10.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解析】根据“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

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

《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

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分析解答。

11.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D正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A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B错误;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

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排除A;

材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与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无关,排除B;

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D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的时间,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美国1787年宪法”,紧扣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分析解答。

13.下图为英国画家德·

卢戴尔布格(1740~1812年)的绘画《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

该画描绘出当地的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

该绘画反映了

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B.印象派的艺术风格

C.冶铁工业推动交通运输发展

D.化学工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根据“英国画家德·

卢戴尔布格(1740~1812年)的绘画”“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结合所学,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促进工业革命进程,故A正确;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艺术风格,不符合画家德·

卢戴尔布格的生活时间,B错误;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钢铁工业不属于化学工业,D错误。

14.19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音乐会成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之一,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理性休闲方式逐步兴起

B.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

C.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

D.休闲活动呈现商业化特征

【解析】根据“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看出,当时英国流行以营利为目的休闲活动,体现出休闲活动商业化特征,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休闲方式”,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社会事业,排除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5.下表1871~1891年法、美、德、英四国生铁、钢、煤产量变化表

据下表可知

A.大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B.老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C.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动

D.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能力丧失

【解析】根据1871~1891年法、美、德、英四国生铁、钢、煤产量变化表格数据看出,1871年英国的生铁、钢、煤产量远远超过法、美、德,1891年美国、德国的生铁、钢产量大幅增长,英、法生铁、钢产量增长相对缓慢,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动,故C正确;

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逐渐超过英国,A错误;

材料数据表明老牌强国英、法发展相对缓慢,也有明显增长,B错误;

材料反映法、美、德、英生铁、钢、煤产量变化情况,无法体现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能力丧失,D错误。

16.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解析】根据“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修改或完善,故D正确;

材料反映马克思、恩格斯不断补充、修改或完善《共产党宣言》序言,没有体现基本原则变化,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述太绝对,B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C错误。

17.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

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

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

A.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

C.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

D.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

【解析】根据“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可知,巴黎公社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众事务,人们群众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群众的态度,排除C;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8.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三八妇女节那天,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

“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面包!

”的口号。

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

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

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解析】根据“打倒沙皇!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了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正确;

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错误;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错误;

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错误。

19.1922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列宁把共产党员能否学会做生意提到关系党和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强调。

这是

A.发展俄国市场经济的需要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需要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根据“1922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列宁把共产党员能否学会做生意提到关系党和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强调”,结合所学,1921年,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故C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非发展市场经济,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推行新经济政策,B错误;

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D时间不符合“1922年3月”,排除D。

20.下图是苏联某时期创作的一幅名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的漫画。

该漫画意在

A.讽刺美国垄断资本大肆巧取豪夺

B.号召西欧国家联合摆脱美国控制

C.揭露美国扶植和控制西欧的本质

D.批评苏联应对美国全球扩张不力

【解析】漫画中巨人身上“钱”的标识指美国,注释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主要涉及西欧国家,这表明它讽刺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故C正确;

材料反映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以达到扶植和控制西欧的目的,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垄断资本大肆巧取豪夺”,A错误;

B不是该漫画的主要目的,排除B;

该漫画主要是揭露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960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出口的机械产品中,有40%是所谓的“国际性综合商品”(即全部或部分由外国制造的零部件装配的商品)。

197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8%。

这表明

A.美英法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B.国际形势的缓和有利于经济发展

C.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衰落

D.新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

22.下表美国1973~1978年支付给工人及职员的工资变化表

A.美国逐步摆脱了“滞涨”危机

B.美国工人的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C.美元的实际价值保持长期稳定

D.美国全球扩张导致本国经济恶化

【解析】根据美国1973~1978年支付给工人及职员的工资变化表看出,支付工人及职员的工资和薪金增长幅度不大,而零售价格指数有较大增长,说明美国工人的实际收入增长有限,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逐步摆脱了“滞涨”危机,排除A;

C不符合史实,排除;

美国支付给工人及职员的工资变化无法体现美国全球扩张导致本国经济恶化,D错误。

23.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

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

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

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解析】根据“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

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可知,好莱坞影视宣传美国的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排除A;

材料反映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无法体现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运作模式的变化,D错误。

24.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解析】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是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

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材料无法体现“历史观点”,排除AB;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属于历史事实,不是历史结论,C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

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

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

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

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

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

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3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背景: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共同:

国家高度重视;

立法保障;

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

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差异:

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

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原因:

苏联:

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

严重不足;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