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469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乡镇申论真题Word格式.docx

缺乏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意识,没有掌握必须的环保知识和科技生产技术,依然沿用旧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及时学习使用推广先进文明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取不了生产收益,也加剧了自身环境的污染,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青山绿水”,自己也在浑不知晓中喝了超标水、吃了超标菜、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既当了环境污染的帮凶,也成了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相关部门(农村的县、镇级政府、农技、科技、环保、工业)等相关部门没有负起应有的管理引导作用,通过知识讨论、科技推广、示范带动等方式,加大对先进环保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科技素养,也没有依法清理生资市场,特别是加大对农药剂市场的清理,导致一大批超标化肥、农药、激素流入农村的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经营流域,加剧了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污染。

生资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

没有认识到走绿色环保型生产之路的好处,不依法生产经营,置国家的环保法律于顾,非法上马一项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项目,没有经过环评与生产标准检测,就草草上马,特别是利用一些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心理,不断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重工业项目向农村转移,既可逃避监管处罚漏洞,亦可起到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目的(可以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给农村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美名其曰实现了“双赢”,实际上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依然陈旧落后,能耗污染依旧,只不过是把污染从城市转到了绿色的农村,带给农村毁灭性的打击。

一些农资生产企业,置国家环保相关法律和农资生产标准于不顾,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与国际对接,依然沿用旧有的配方与工艺,生产含磷及重金属超标的农药,而不是顺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之思路,主动转变生产思路与发展模式,大力研发绿色环保型农药与农资,靠研发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无害型农药农资占领市场,还是在搞老一套的价格战,以低价值残的烈性农药和污染性强的农资(农用薄膜,不可降解)占领市场,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农民:

缺乏现代生产文明意识和低碳意识,贪图便宜,思想因循守旧,不愿主动改变一些旧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如,蹲厕---沼气、生态养猪法,太阳能,觉得付出代价太高,回收期慢,思想上不接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和超前发展思维,一步慢导致十步慢。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制度、资金、奖励等有效手段予以刺激引导。

国家:

相关法律和生产标准的不健全。

对农村发展高效农业、推广使用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度资金引导。

特别是要加强资金补贴力度,引导农民逐步接受和自觉推广使用先进生产生活方式。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农业生产监管体系,是否健全?

不健全,否则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农村环境事故、海南毒豇豆事件的发生和出现了。

舆论、媒体原因:

必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农校讲座等有效手段加大对低碳经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自觉倡树文明生活方式、推广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做新型农民,共同打造和谐新农村。

而现在的媒体,对如何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如何打造在农村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如何倡树现代文化生活方式,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没有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引导,除了中央10套与山东农科频道,其他的媒体上根本上见不到类似的专栏或知识讲座。

群众看到只是一些超女、快男、垃圾新闻,而缺乏类似绿色农业生产讲座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栏目,农民想改变生活方式,想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有时却如老鼠啃天,无处下口。

广大的媒体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引导教育功能。

如以前没有沼气池补助,现在有了,农民就会欣然接受。

如果,加大对太阳能、绿色农资补贴、建筑材料补贴,农民会不会接受?

肯定会接受。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

乡镇政府:

政绩观不健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重工轻农,原因是发展工业能带来滚滚财源与就业岗位,而对一些项目不加选择与环保,先上车后买票,盲目引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与企业,而全然不顾其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开绿灯、协助企业办假证,逃避环保监管,从源头上就敞开了农村污染的口子。

一些环保、发改、工业管理等部门没有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与督查,负责应有教育、管理、执法职责,听从于政府领导的命令,为企业和项目的上马、生产一路大打“环保免检”绿灯,个别不法官员甚至还与非法生产企业沆瀣一气,与黑心业主称兄道弟,为他们出谋划策,如何逃避监管,如何消除污染痕迹,他们的职业道德、依法行政意识和善良人性,在位子与票子面前,荡然无存。

黑心企业为何愿意下乡?

无知村民是否依法维权过?

对相关污染事故和责任人的司法惩处和舆论曝光力度是否到位?

相关链接:

污染企业“转战”农业“路线图”?

污染企业为何涌入农村?

是如何突破层层防线在农村“落户”的?

对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村发展构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何还能站得住脚?

原因分析: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

在此起彼伏的“崛起”、“率先”之声中,在“我们不怕污染”、“宁可呛死,不能饿死”、“只要温饱,不要环保”这样招商引资口号的激荡下,环保一再被边缘化。

在某些地方领导眼中,一体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障碍。

调查中可以发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无工不富”思想的指引下,几乎每个地方都在提“工业强市”、“工业富县”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干部的重要指挥棒。

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一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乡镇也纷纷上马“工业园”、“工业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长驱直入。

污染企业转移农村的另一个主因是,农村对污染企业具有诸多“诱惑”。

一是农村资源丰富,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

二是使用农村劳动力成本很低,像“小钢铁”、“小造纸”这样一些污染企业,落户农村以后,一般都以附近村民为主要用工对象,一个人每月给几百元工钱就行,吃住都在家,福利、社保一概不问,这简直乐坏了企业主。

再次,相关部门给污染大开绿灯,也是污染企业横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要上建设项目,必须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

对违规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上述规定,污染企业很难进驻农村,但实际上,污染企业还是能够纷纷扎根农村。

一是有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

在拉动GDP增长、完成考核任务等实际问题面前,地方政府不愿用环保“门槛”把这些“财神爷”拒之门外。

也正是因为这一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污染企业才一路通关,“带病”下村。

其次,相关部门源头把关不严,使得污染下乡畅通无阻。

目前,虽然各级环保部门都在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越权审批、降级审批和监管缺失,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督、重环评轻“三同时”、重微观办理轻宏观分析等问题。

再次,“一把手”项目成为污染企业进入农村的通衢大道。

在一些地方,有一把手庇护的招商引资项目,哪怕对环境的污染再厉害,也能一路畅通,在农村顺利“安营扎寨”。

污染大户为何能“边污染边生存”?

污染企业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它们为何能在农村长期生存下去呢?

“循规蹈矩”,是污染企业能够在农村长期生存的第一个“决窍”。

为了生存,污染企业可谓“循规蹈矩”。

该办的手续一定会办,该交的钱一定会交。

有了证照,交了罚款,再加上好好纳税,一切就没有麻烦了。

对村民软硬兼施,是污染企业的第二个谋生“决窍”。

为避免村民的激烈抗议和环保冲突,一些污染企业往往会刻意树立自己的“友善”形象,比如为村民进厂打工提供机会,让村民有钱赚,借以转移后者对自身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

对那些维权意识强烈的村民,污染企业则是拳脚相加,而且每每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

在很多农村环保冲突中,与老百姓打得不可开交的,往往不是企业,而是当地政府。

环保部门执法存在三大软肋:

人手不足,设施陈旧,这是“硬伤”;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这是“外患”;

再就是执法手段有限。

治理农村污染,环保部门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决定权在同级政府。

另外,环保部门目前的排污收费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

对环境违法经济处罚的最高额度仅为10万元,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也只能处罚100万元。

这种处罚力度,对一般企业还能起一定作用,但对于大企业来讲却无关痛痒,它们宁可接受处罚也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治污设施。

行政执法手段有限,处罚难以到位。

这使得一些企业常常公然拒绝、阻挠执法人员的现场检查,甚至屡次出现暴力抗法现象。

在此情况下,“站得住的顶不住,顶不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些基层环保部门领导的真实处境。

于是,那些想要“站得住”的环保官员便往往选择保护地方利益,与污染企业勾勾搭搭。

司法介入环保维权严重不足,这也为下乡污染企业提供了继续存活的机会。

按照国家现行环保法规,污染纠纷中的受害一方,既可以向环保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现实生活,污染受害者绝大多数选择逐级、反复向环保部门投诉,而不是找法院。

而污染企业和有的地方法院却在一边“凉快”。

番禺区:

垃圾燃料发电项目,群众坚决不同意,通过强大的舆论报道抨击,现在经过听证、论证,现在暂缓实施。

善良的农民兄弟姊妹,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与辨别是非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污灌面积由1987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浇灌面积的10%,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已占污灌区面积的64.8%。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

此外,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滞后造成生活污染加剧。

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年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欠缺,大量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堆放,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现在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化”建设,以及在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已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对策:

中央通过政策、配套制度、资金的扶持引导,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农村环境方面的基础设施:

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回收,必须补课。

也可化废为宝:

如利用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集中无公害处理。

一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如何进行?

自己想吧。

如,家里用的纸壳可以压缩为生物质。

剩菜剩饭制成生物肥料。

还有新型生产技术的推广:

如秸杆造肥技术、秸杆、树叶、枯草、玉米芯、花生壳、豆杆压缩为生物质技术,成为新型能源,既减少了污染,又发展了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能源。

这一切:

都需要一种新的废旧物品开发利用生产技术,需要科研部门与相关企业加大投入,积极研究废旧物品及生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

一是立法:

循环经济法、废收物资回收利用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条例等条例,依法加强废物、垃圾等的回收利用。

二是,政策鼓励,产业扶持。

相关部委应制定经济鼓励政策,对从事资源再利用的循环型经济产业或企业,政府部门应给予回收处理企业鼓励扶持政策,如补贴政策、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的发放政策、再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

对资源循环型产业化基地给予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土地规划用地指标等优惠政策。

三是企业:

顺应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走循环经济之路,加大对废物、废渣、废气、废水等的循环利用,利用各种手段变废为宝,同样也可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辟新的产业,提高企业利润。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2008年9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仍局限于局部地区和定性描述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为:

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口将进下步增加,资源开发力度、农产品需求针进一步增长,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薄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监管能力不强,农村环境管理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只有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才能遏止农村环境污染扩大的趋势,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农村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

“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农村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

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县、乡镇政府提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二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环保机构还很不健全,1/3的县不是独立的执法主体,绝大部分乡镇还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三是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

针对农村污染问题,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很大困难。

四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严重不足。

由于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部分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险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新环境的需要。

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农村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已很高,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仍严重滞后,那种“有上水、无下水、室内木地板、室外烂泥路”的现象并不鲜见。

这更说明了新农村必须要有新环境。

农村没有天蓝、水清、村绿、整洁的环境,再富的村也称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2、近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在有的土区,氮肥使用量、磷肥的使用量严重超标,使用化肥的强度也大大超标。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

另外,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由于多数农民不掌握科学施肥技术,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为60%-70%)。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的氮磷肥利用率仅10%的现象。

由于氮肥过量使用,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等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每年若干数量的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或进入地下水,或进入大气。

农业部门去推广科技实肥方式了吗?

测土实肥方式。

去推广生物杀虫技术了吗?

啮齿小蜂治:

天牛、玉米螟,“黑光灯”(待查)诱杀害虫技术。

无公害农药的推广使用。

农家肥的重新使用。

秸杆造肥术的推广使用。

沼气技术:

目前大多数农民对化肥、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准则、特性等缺乏了解,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

在有的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过量使用、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农药施用次数过于频繁。

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地方的农药施用量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

此外,受利益驱动,偷偷使用已被禁用农药的现象仍有存在,同时许多劣质、冒牌农药的使用也加重了这一问题。

农业化肥、农药安全标准制定的不合理、不健全。

国家相关部委:

制定农资产品的生产使用标准。

应克服短视心理与利益驱动心理,主动使用生物技术或无公害技术,坚决不能再用那些禁用农药和廉价劣质化肥了。

应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之路,走品牌农业之路,否则就会被淘汰,也收利获低。

走标准化农业生产之路

品牌农业:

马家沟芹菜、胶白、金口玉芽。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管理,其造成的污染也已成为一个问题。

目前,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在建立之初就缺乏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总体考虑,致使相当一部分畜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

一方面与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一同导致到河流、湖泊、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

另一方面畜禽粪便中的各种病原体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成为引发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原因。

畜禽粪便还污染了周边环境,极易引发疾病流行。

畜禽养殖监管体系的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的推广使用,畜牧部门、科技部门必须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健全监管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督促和引导养殖户推广使用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技术,地方政府亦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对非法排放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的农户,应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规划一定的养殖小区,对于无序在村庄养殖畜禽的农户,应引导农户搬迁至养殖小区实施集中养殖,对污染物实行集中处理,实行产业化养殖,形成规模养殖。

目前由于使用的绝大部分农膜为不可降解塑料,在土壤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以上时间。

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天长日久,农膜、碎片不断积累在土壤中,土壤中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地力下降,必将对作业生长产生直接影响。

以小麦为例,每亩地残留2.5公斤,小麦亩产将减少7%,如果连续使用5年,每亩地将残留12.5公斤,小麦亩产就减少25%。

大量残留地膜难以降解,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将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3、1988年,山东省即墨市环保局就在全市设立了10处乡镇环保所,对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实行属地化、就近管理。

之后,随着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墨市环保局又对环保所的设置进行了几次调整。

目前,即墨市有乡镇环保所7个、分别管辖24个镇域的环保工作,主要负责监督辖区内新建项目履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情况,监察各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受理和查处环境信访案件。

即墨市环保监管体系的健全完善,对农村实行了全方位、无隙缝、全覆盖的环境监管。

环保所的设立提高了环境监管的全面性。

用即墨市环保局局长陈维本的话说,就是做到了“横到边、竖到底,无缝隙、全覆盖”。

即墨全市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企、畜禽养殖业等污染源900多个,能否做到全面监控不遗漏,是保证环保工作绩效的重要前提。

即墨市环保局结合实际,确定了设立乡镇环保所的三个基本原则——“按片设所、突出重点”、“分而不离、直属管理”、“重要事项、科室把关”。

即在地理区位上,按照市政府关于各镇组团发展的功能区划设立环保所,一般一个功能区设一个环保所,污染源比较多的镇,环保所管辖镇的数量适当减少,人员适当增多。

通过这些措施,即墨市的环境管理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环保所管辖的排污单位占到了全市的90.5%,完成的排污收费占到了40.7%,查出的环境违法行为占到了87.4%。

老污染源都做到定期检查,重点污染源基本上做到每周一查,其他污染源也至少一月一查,保证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排污达标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对新建项目全部做到了现场勘查和施工期跟踪检查,确保了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到位,确保没有埋设暗管,为其投产后依法、达标排放提供了保障。

监管体系,监管制度,监管职责的落实到位。

责任书: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建立横到边、竖到底,无隙缝、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对农村污染源实行全覆盖的监管。

及时发现污染行为,督促污染项目与污染企业依法整改,确保依法生产、达标排放。

4.北京市延庆县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在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环保局的支持下,重点实施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示范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面源污染检测评价系统工程等多项工程。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户用生物质气化炉推广工程、桔梗加工利用工程、玉米青贮工程等。

自工程实施到2005年,年桔梗综合利用能力达到17多万吨,占全县桔梗生产量的68%。

二是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示范工程。

通过建立蔬菜、果树、玉米核心示范区及辐射区,推广应用42万亩次,减少肥料用量4200吨,化学肥料氮素利用率由原来不足30%提高到50%。

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

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测预报体系,对作物病虫害发病规律做出准确预测。

建立了无公害农药连锁配送和检测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严格审核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传授安全合理施药、科学高效防治技术,有效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应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如赤眼蜂、性引诱剂、高压杀虫灯等,并辅之以生物低毒农药,使农药用量减少了46%,提高了蔬菜、水果的产量与品质。

四是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建设大中型沼气站、户用沼气池、有机肥厂及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厂。

通过实施这一工程,不仅防止了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充分利用了资源,年总产沼气100余万立方米,处理污水56000多吨。

五是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为了防止大气扬尘的产生,自2002年以来,在主要作物种植区实施了生态覆盖工程。

推广了中草药、牧草、小黑麦——青贮玉米轮作栽培模式等生物覆盖面积2万亩,种草、育草7000亩,玉米留茬免耕面积30万亩,保护性耕作5万亩,降低了农田冬季裸露面积,有效抑制了冬季扬尘。

六是面源污染检测评价系统工程。

为了解环境动态变化、正确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