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4079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九章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31

第一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31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2

第三节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34

第十章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36

第一节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37

第二节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业……………………38

第三节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39

第四节发展现代房地产业………………………40

第五节加快发展现代公共与社区服务业………40

第十一章构建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41

第一节积极发挥核心城镇带动作用……………42

第二节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44

第三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45

第十二章夯实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46

第一节加快便捷交通路网建设…………………46

第二节加快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建设…………47

第三节加快能源保障工程建设…………………48

第四节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8

第十三章注重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50

第一节强化资源集约利用………………………50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1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1

第十四章实施科教兴县,提升创新能力……………52

第一节提高教育发展水平………………………52

第二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3

第三节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54

第十五章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合作水平………56

第一节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56

第二节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57

第三节创新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57

第四节提高开放合作水平………………………58

第五节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58

第十六章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59

第一节增强全社会精神动力……………………58

第二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9

第三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60

第四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60

第十七章着力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幸福指数………61

第一节继续实施民生工程………………………62

第二节扩大城乡居民就业………………………62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2

第四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63

第五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64

第六节积极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64

第七节增强社会管理能力………………………65

第四篇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67

第十八章规划实施……………………………………67

第一节构建完善的实施方案……………………67

第二节建立综合的评估机制……………………67

第十九章保障措施……………………………………68

第一节构建政策保障机制…………………………68

第二节构建人才保障机制…………………………68

第三节构建资金保障机制…………………………69

第四节构建环境保障机制…………………………70

第五节构建监督保障机制…………………………70

第二十章统筹兼顾,科学编制专项规划……………70

根据《中共定远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定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全县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定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东向发展三大战略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提前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一节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壮大

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市前列。

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递增12.1%,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五年。

财政收入达到5.1亿元,年均递增27.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3.9%提高到6.1%。

固定资产投资达82亿元,年均递增56.8%,五年累计突破21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8倍,夯实了追赶跨越、加速崛起的基础。

第二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油、肉产量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的位次,200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0年粮食总产达23.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130.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60.2%以上;

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90家。

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强化。

预计到“十一五”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40.3亿元,年均增长14.4%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4家,千亿盐化产业基地核心产业已经形成,化工、非金属矿开采加工、粮油食品加工业等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机械电子、光电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更加凸显。

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5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4%。

第三节城镇建设成就显著,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全县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的28%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9%,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市建设保持了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力推进政务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园区扩容,鲁肃大道十里商业街初具雏形,完成戚继光大道、曲阳路等一批市政改造工程,拉大了城市框架,推动了城市扩张与功能提升并进,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8.2平方公里,绿化道路199公里。

建成以定远大剧院、汉画像石馆、星级宾馆、大型超市等表征城市功能的配套设施,中等城市的雏形已然显现。

集镇建设开创新局面。

集镇规划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炉桥、张桥等中心集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集镇总面积扩大20平方公里。

新农村建设呈现新面貌。

加强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建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近600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了“进村入户”建设任务,初步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得到国家水利部的肯定;

广泛开展生态家园、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美丽乡村,田园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更多的农民群众分享到公共财政投入成果,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第四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661.2公里,是“十五”末的1.9倍;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达到1243.4公里。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水利建设投资7.4亿元,是历史上水利投入最大的时期;

完成5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各类水利工程1724处,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市评比中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

电网建设快速推进。

建成110千伏为支撑、35千伏为网架、10千伏延伸全区域的现代化电网结构。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G网络信号实现县域全覆盖。

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万人拥有移动电话4360部,互联网用户达2.2万户。

112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数字电视开通播放。

第五节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园区规模明显扩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50%,淮北矿业、晋煤集团、雨润集团和南京医药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成功落户。

先后建设2个省级开发园区,县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成为县域经济新的支撑点。

盐化工业园获省政府批准筹建,7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快速推进,千亿盐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完成重点中心集镇工业集中区22.3平方公里规划,镇域经济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板块。

园区合作共建取得初步成果,涌现出体育服装、光电光伏、家具板材、粮油食品等园中园产业发展模式。

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六节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有效开展节能减排。

加大风险排查力度,未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实施马桥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点环保减排项目,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设项目环评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共下降2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6%和12.8%。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十一五”末全县森林面积达86万多亩,比“十五”末增加了近2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19.9%,比“十五”末提高4.4个百分点。

城市绿化建设不断加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通过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第七节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体制创新实现突破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定远模式和定远现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初步建立了集中管理、统一执法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

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建成21个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

启动了1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精简行政事业审批项目,建立了基建审批“一表制”、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平台,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0项,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文化、卫生、人口等社会事业改革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整合资源,在全市率先完成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任务,成立了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文化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基层医改成效显著。

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创造性的开展人事、保障、分配、管理等制度改革,初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药品价格总体降幅达50.6%,改革成果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的充分肯定。

创立了人口计生“一体两翼”工作机制,完成了覆盖全县的标准化乡所村室建设;

建成了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的县人口计生服务站。

社会抚养费征管体制改革创新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初见成效,流转土地16.8万亩。

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盘活不良资产12亿元,化解债务12.5亿元。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展顺利,完成了农林“四场”的改革。

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体制。

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将园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划归园区管理,县规划、土地、建设等机关部门县级行政事权依法授权,委托园区行使,大大提高了园区的办事效率。

第八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7099元,年均递增2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70元,年均递增18.1%;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较2005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23.6%。

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投入16.3亿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新增就业近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近25万人。

教育资源质量和布局明显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定远中学、定远三中成功创建省示范高中,定远职教中心成功创建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

科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连续四年通过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五年获得国家专利110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238项。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成为全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唯一试点县。

组建了县总医院,构建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并在全国推广。

文化事业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显著。

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物价监管、“双拥”工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接待、外事侨务、残疾人事业,人防、消防、气象、地方志、民族宗教、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等其它社会事业取得积极成果。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巨大改变的五年,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长得实惠的五年。

经过五年努力,我县经济总量迈上了崭新平台,经济结构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迈入了厚积薄发的新阶段,谱写了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十二五”瞄准更高目标,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十一五”期间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计划目标

2010年

预期

“十一五”年均递增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8.9

68.5

84

12.1%

工业增加值

6.9

30.8

21

24.9%

三产比重

45:

21.1:

33.9

20:

35

39.8:

28.4:

31.8

财政收入

1.53

3.5

5.11

27.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96

61

82

56.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6

18.7

25.3

16.8%

城镇化率(%)

28

39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9960

18765

27099

2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336

3763

5370

18.1%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进入了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新阶段,肩负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使命。

第一节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县迎来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承接融入不断深化。

国际、沿海尤其是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助于我县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高铁经济”加速到来,有助于我县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融入泛长三角。

政策机遇前所未有。

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助于我县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泛消费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加快发展。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助于我县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创新承接机制,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外部环境持续向好。

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我县加快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进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我县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外需有望恢复平稳增长,有助于我县扩大对外贸易合作。

第二节自身优势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经过多年积累,我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同时投资强劲增长,以大型盐化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县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日益优化,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大增强。

区位条件明显改善。

我县毗邻长三角,随着京沪高铁(在建)、京台高速、宁淮高速(拟建)等快速通道的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条件将大幅提升,区域“同城化”效应将日益显现,有助于推动我县深度参与南京都市圈及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与分工,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附录一)。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随着城市框架的构建和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商贸流通及商务服务档次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我县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我县的干部队伍经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复杂环境的锻炼和考验,领导能力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交通、产业、科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组合优势进一步显现,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重要平台。

第三节压力挑战

结构升级更加困难。

我县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扩大规模,更亟待优化结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区域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的现有格局。

皖江地区发展如火如荼,合肥城市圈迅速壮大,沿江、沿淮城市群加速崛起,全省各地区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我县区位优势不强,发展环境不优,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

要素制约更加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节能减排任务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制约开始显现,科技和人才力量薄弱环节更加不适应,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园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县将迎来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承接转移的加速期,高铁经济的奠基期,区域突破的攻坚期,政策叠加的释放期。

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我县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把握得好,就可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呈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城市更加亮丽、生活更加殷实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发展构想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奋力追赶、加快崛起为主调,以省内争先进位、对标追赶盱眙为主目标,以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为主动力,以富民强县和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贸兴县、开放活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五大战略,聚力主攻千亿盐化产业和现代中等城市,着力把定远打造成白色盐化之都、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

到201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30位、力争进入前20位,努力实现追赶跨越、加速崛起、富民强县目标。

第四章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强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以工业化为重中之重,立足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壮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为重点,紧紧围绕“一带、两园、四点、五业、千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竞争力强、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

——坚持商贸兴县,走内需拉动之路。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按照规模化、连锁化、股份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小型企业加盟、联合,集中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管理规范、实力雄厚、信用坚挺的有规模、有特色的大中型商贸企业集团。

巩固县城核心商贸市场,发展特色产业专业市场,规范农村消费服务市场,努力构建规范运行的市场体系,健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开放活县,走区域合作化之路。

大规模、高起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抢抓高铁机遇,发挥资源、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东进南接,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城市圈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形成互利共赢、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大承接推动大发展,加快步入与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的发展新阶段,争做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坚持城镇带动,走城乡一体化之路。

以构筑城镇核心产业、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综合考虑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等因素,围绕定城-副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五级结构体系,不断加强定城及中心城镇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走可持续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劳动就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努力在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环境保护提升到显要位置,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生态建设,建立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

第五章战略定位

围绕“工业强县、商贸兴县、开放活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通过“强工、富商、稳农”的途径,在“十二五”期间,把我县定位为“白色盐化之都、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

塑造循环理念的“白色盐化之都”。

以“工业强县”为目标,依据盐化工基地及产业发展规划,实行产业链招商,做长做强产业链条。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强化同周边城市的对接与产业协作,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辐射拉动能力,全力建设国家级盐化工生产基地,努力把我县建成“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生态和谐、效益彰显”的“白色盐化之都”。

打造开放理念的“红色旅游胜地”。

依托我县底蕴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与管理为动力,以区域联动为理念,实施“五个1工程”[①],使我县旅游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得到统筹发展,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一个以红色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