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342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时训练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细菌会促使动物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最终消失掉。

夏天,鲜肉容易腐烂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

细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细菌对于人类有百害无一利。

7、选择

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腐生细菌B、致病菌C、病毒

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

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

下列细菌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甲烷菌B、乳酸菌C、软腐病细菌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环境下,分裂一次只需()

A、2~3分钟B、2~3小时C、20~30分钟

下列不是单细胞生物个体的是()

A、草履虫B、病毒C、细菌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1、食物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2、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3、真菌的种类很多,如:

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

4、判断

霉菌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真菌。

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

将馒头放入冰箱就不会霉变。

真菌对人类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们。

衣物上的“毛”、灵芝、蘑菇都是真菌。

5、虽然有些真菌能使人或其它生物患病,但是也有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如:

人们利用酵母菌和曲霉菌制作酱油、面包、豆腐乳、葡萄酒;

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等。

第四课食用菌

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进行腐生生活的。

2、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很多,如(看颜色)(看形状)(看分泌物)(闻气味).

3、()()()()()()()()都属于食用菌。

4、蘑菇生活在()()的环境中。

5、蘑菇结构图()()()()()()。

蘑菇是一种真菌。

蘑菇颜色越鲜艳,味道越鲜美。

雨后的清晨更容易采到蘑菇。

无毒蘑菇的分泌物通常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

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蘑菇是一类个体比较大的()

A、细菌B、霉菌C、真菌

在蘑菇的组成结构中,生有孢子的结构是()

A、菌盖B、菌柄C、菌褶

8、如何是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像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2、根据物体的变化方式进行分类

A、捏橡皮泥B、弯折铁丝C、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D、划着火柴E、打碎玻璃F、纸燃烧G、糖融化H、布制成衣服I、折叠纸玩具K铁生锈

分类标准

分类选项

形态发生了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

3、判断

A、蜡烛燃烧,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B、木块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产生新的物质。

C、泥塑或面塑,只是改变了泥后面的形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D、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E、干燥的麦粒被煮熟后,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选择

下列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

A、纸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C、面塑

下列变化中,只有物质形态发生变化的是()

A、铁生锈B、制作成纸杯C、水泥做成地砖

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金属热胀冷缩B、煤炭燃烧C、纸折叠

5、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物质————烟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1、

可逆变化

物体变化根据能否恢复原状可分为不可逆变化

2、食盐、白糖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可以通过蒸发水分,使其恢复到原状,这类变化叫做(可逆变化)

3、玻璃等物质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水泥等物质在发生变化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4、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变化)

5、判断

A、把食盐放在水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见了。

B、在一定的温度下,谁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

C、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6、实验:

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器材:

食盐、水、火柴、小勺、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蒸发皿中,放在三脚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蒸发皿内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

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7、可逆变化:

玻璃的变化、水的变化、捏橡皮泥、吹气球、纸折作品、食盐的变化

8、不可逆变化:

土壤烧制成砖、木材制作成家具、大豆榨成豆油、种子发芽的变化、水泥的变化、西瓜榨成西瓜汁。

第七课铁生锈

1、铁生锈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在(有水)、(有空气)、(有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3、生活中很多方法多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抹油)、(涂油漆)

A、铁放时间长了就会生锈。

B、水是容易使铁生锈的物质之一。

C、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

D、铁用盐水浸泡之后就不会生锈。

实验一:

铁所在的环境

水中

一半水一半空气

空气中

一周后生锈的情况

不生锈

生锈

结论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实验二:

醋中

盐水中

.......

........

在有酸碱盐的环境中铁容易生锈

5、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例子?

给轴承涂油

脸盆加瓷

车圈镀铬

铅笔盒涂油漆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

1、牛奶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水)。

2、判断

A、牛奶的营养很丰富,早上起床后不用吃饭,只要喝杯牛奶就可以了。

B、牛奶不宜和酸的东西一块吃。

C、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物质。

D、牛奶煮的时间越长越好。

E、牛奶中含有淀粉等多种营养成分。

F、和牛奶相比,酸奶中的营养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3、生活小常识

A、不要喝生奶,喝鲜奶要加热消毒,以防止病从口入。

B、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空腹吃东西,肠蠕动快,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尚来不及消化、吸收,就排到大肠,无形中造成浪费。

最好喝牛奶前先吃点东西或边吃食物边饮用。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

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从宏观上讲,自然界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因此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5、坐在向前进的船上,你会看到岸上的柳树向(后)运动,这是以(船)参照物。

6、正在行驶的车内,以(大路)为参照物,(车内的人)在运动,以(汽车)为参照物,(车内的人)静止的。

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只子弹。

下面的观点正确的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的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差不多。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一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觉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甲船B、乙船C、一定的运动D、都有可能

8、解释下列现象

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

下降电梯上的人,以正在下降的电梯为参照物,则墙是向上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飞舞的蝴蝶、奔驰的骏马、家住在绿茵场上的足球健儿,它们都在运动。

请你思考:

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公寓、树木、桥梁、山岭等,它们是否也在运动?

选择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就不同。

坐在行驶的火车上,我是静止的,路边的树也是静止的,为什么感觉却是我在前进,树在飞快地后退呢?

以前进的火车为参照物,则坐车人相对于火车来说是静止的,路边的树是飞快的后退。

第10课距离和时间

1、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距离长,速度(快),走过的距离短,速度(慢)。

2、运动员从相同的起点、在同一时间起跑,(用的时间少的)速度快。

3、当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沿直线运动时,时间越长,经过的距离越(长),时间越短,经过的距离越(短)。

4、如果从家到学校,以10分钟走1000米的速度共走了5分钟,则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5、选择

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汽车的速度约为(),飞机的速度约为(),子弹的初速度约为()。

A、20千米/小时B、1000千米/小时C、110千米/小时

D、3000千米/小时

一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

A、确定的B、相对的

6、科学与生活

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怎样比较谁跑的快?

答案一:

从相同的起点、在同一时间起跑,看相同的时间内谁跑的距离远。

答案二:

从相同的起点、在同一时间起跑,看谁先跑到终点。

物体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怎样?

当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沿直线运动时,时间越长,经过的距离越长,时间越短,经过的距离越短。

第11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2、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选择

下列关于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它们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

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子弹受到了惯力作用。

C、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将落在()

A、车厢原地B、原地前C、原地后

飞机投弹时,为能命中目标应当()

A、飞到目标正上方投弹B提前投弹

一列由西向东前进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块小石头,让其自由下落,则()

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

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

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科学与生活

当我们把盛满水的盆子沿水平方向快速移动时,水容易泼出去吗?

水容易泼出去。

因为盆子移动时,从静止状态转向运动状态。

由于水是液体,与盆子连接不牢,水本身有惯性,不能及时随盆子向前运动,自然水就泼出去了。

汽车突然开动、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斜?

汽车开动时,乘客向后仰;

汽车刹车时,乘客回向前倾。

用铁锹铲起一锹干土,把它甩出去。

停止铁锹时,土会怎样运动?

停住铁锹时,由于惯性作用,土会继续飞出去。

第12课物体运动的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3、人或物体沿直线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方式叫(直线运动)。

在研究这种运动方式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特点,就是路线是(直线),方向是一个方向。

4、摆动是物体沿着弧线来回做(圆弧)运动,轨迹是(圆)的一部分。

但与旋转运动的区别在于方向是(来回)的。

5、滚动里面有(转动)和(移动)。

A、火车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和滚动等。

B、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和转动等。

C、小风车上的各点可以围绕中心转动。

D、把尺子的一段用手按在桌子上,用另一只手弹拨尺子的另一端,尺子表现出的运动方式是振动。

7、科学与生活

行驶的火车有哪些运动方式?

有轮子的滚动,车厢的移动,发动机的转动。

第13课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名称

运动方式

麻雀

跳和飞

鸽子

走和飞

走和短距离的飞

蜗牛

爬行

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蜗牛的运动方式是(爬行),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

A、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只有爬行。

B、鸡、鸭、鹅只会在地上走,不会飞。

C、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蜗牛的腹足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4、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5、(游泳)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6、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7、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

8、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快慢)。

1、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连一连。

 

第14课

1、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

()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2、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这一学说又叫()。

3、哥白尼所著的《》的主要内容是:

()是宇宙的中心。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围绕()运行。

4、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地球()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自转的方向是自()的。

二、判断

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就有了白天和黑夜。

3、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有了白天和黑夜。

4、地球绕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5、早晨,我们看到太阳在东方。

下午看到太阳在西方,所以太阳是围绕地球自东向西旋转的。

三、认真选一选

1、“日心说”认为()宇宙的中心。

A、地球B、月亮C、太阳

2、《天体运行论》一书的作者是()

A、希腊学者托勒密B、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3、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公转C、太阳围绕地球转

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

5、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移动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的。

6、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窗外的树木房屋是()运动的。

A、向前B、向后

四、昼夜现象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地球仪、大头针(插在某个位置坐标杆)、手电筒

步骤:

1、手电筒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

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

思考:

哪边是白天?

哪边是黑夜?

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

同一个地方(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晨、正午和晚上?

3、

实验记录

步骤

现象

1

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

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当这个地方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

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

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结论:

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15课昼夜与生物

一、填一填

1、昼夜的变化是有()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昼夜变化也呈现出()的变化。

2、18世纪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的。

他还发现,同一地区的同类植物往往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

3、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

4、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就会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动物。

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被称为()动物。

5、根据昼性行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的特点,养鸡场在秋天光线逐渐变暗淡时,会打开鸡舍的电灯制造(),以提高鸡产蛋的数量。

二、当好小法官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没有影响。

2、“花钟”是指每一个钟点用一种花代替,拔开花的时间表示在一个钟面形的花坛上。

3、水中美丽的睡莲,白天开放,夜晚闭合。

4、紫茉莉要挨到傍晚才开放。

5、蝙蝠和蜜蜂常常相遇。

三、选择

1、有的动物适合白天生活如(),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

A、蝙蝠、猫头鹰B、蜜蜂、蜻蜓

2、()是昼性行动物,()是夜行性动物。

A、獾B、狐狸C、猩猩D、刺猬

3、白天,人的活动比较活跃,心跳、呼吸会(),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规律。

A、加快B、下降C、不变

第16课四季更替

一、我来填一填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的,而且()保持不变。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节气,并编写了《》。

二、当好小法官

1、地球公转会带来四季的变化。

2、地球公转是太阳围绕地球运动。

3、我们看不见地球的运动,是因为我们和地球一起运动着,如果我们观察空中的星星的移动,就可推知地球是在运动的。

4、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一年B、一天C、一个月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节气。

A、12B、24C、不固定

4、四季更替的原因与()。

A、天气有密切关系B、太阳围绕地球转有关系C、地球围绕太阳转有关系

四、简答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我们主要根据什么来判断四季的变化?

3、一年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第17课弯弯的月亮

1、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

2、月球是地球的(),它自西向东围绕()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

3、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才发光。

4、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绕()转。

1、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

2、月相是由于月球接受太阳光的面积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3、月球同地球一样,朝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明亮的。

4、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而发生的。

5、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月相变化周期是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6、在每一天的傍晚,月亮都会出现在天空的东方。

7、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朝着太阳的那一面时大时小的缘故。

1、月相变化是月球在()过程中发生的。

A、自转B、公转

2、月球公转的方向是()

3、月球公转是指月球围绕()转动。

A、地球B、太阳C、自身

4、农历十五的傍晚,月亮总是出现在()。

A、东方B、中天C、西方

5、在同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看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

A、没有规律B、固定不变C、逐日东移D、逐日西移

6、月相变化是()的。

A、周期性B、没有周期性C、有季节性D、没有季节性

7、农历初三、四的傍晚,月亮总是出现在()。

四、月相是怎样产生的?

答: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

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绕太阳转。

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

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五、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电灯、皮球

实验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