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新儒学是宋代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希望确立民族自信,用夏变夷,进而力图夷不乱华,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
B.宋朝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的内涵,这和北方民族政权一再威胁到宋朝存亡断绝的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C.民族主义影响到了宋朝的外交,宋朝向外族求和,因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所以不再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D.与宋朝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形成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混合的主体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宋朝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一些表现,并引用了一些资料作为论据。
B.文章第二段从文化领域论述宋朝民族主义的表现,指出民族大义成为宋朝全民共识。
C.文章认为,民族主义在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中同样存在,并引用有关史料加强论证。
D.文章从大宋史视野的角度论述民族关系中的民族主义,着重论述了民族平等的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根据历史条件去评判大宋史时段民族战争各方的是非,也应从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角度去评判这些民族战争。
B.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关系复杂,肯定一方不等于否定另一方,因此,我们肯定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不应否定宋朝长期而顽强的抵抗。
C.如果没有宋朝对元朝的抵抗,就无法保卫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也不能减轻大统一进程中的破坏力度,文天祥和忽必烈也就没有现在的历史地位。
D.在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的长久的历史中,宋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相关政权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起主导作用。
【答案】1.B2.D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用夏变夷,进而力图夷不乱华”不正确,原文是“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
C项,“因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所以不再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宁可接受交纳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是选择关系。
D项,“也形成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混合的主体意识”不正确,应是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各自有其独立的民族主体意识。
故此题答案为B项。
【2题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
D项
“着重论述了民族平等的价值观”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重点不在于论述民族平等的价值观,而是“民族主义”和民族关系。
故此题答案为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C项,“文天祥和忽必烈也就没有现在的历史地位”这一说法不正确,C项前面的信息只能判定文天祥的历史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忽必烈的历史地位是通过成就统一大业而形成的,因此,由前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忽必烈的历史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
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记住一棵树
非鱼
跑,继续跑。
那时你还叫刘秀。
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
没有别的选择,身后是嘶喊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没日没夜的追杀,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
远远的,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似乎嗅到了小米粥甜糯的味道,你使劲咽了口唾沫。
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
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凉的风吹拂着你的衣衫,汗慢慢落了,但肚子却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
仰头,遮蔽荫凉的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
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
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不能充饥,不能解渴。
“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
”你扔掉手里的棠梨,环顾四野,长叹一声。
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
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的出现?
妇人微微一笑,问你:
“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
”
你点点头:
“可是……”
妇人说:
“我知道。
你看见妇人敏捷地把陶罐放置在土块之上,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
不一会儿,罐里居然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热气氤氲中,传来阵阵清香。
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
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
“吃吧。
暂且可充饥。
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
那一刹那,你忘记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深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
你仰天长啸:
“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
此刻的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
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
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
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
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
“拿下去。
”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
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
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
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
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
“村里没有此人。
”派了更多的人,再找,依然是没有这个人。
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
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
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
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
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
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
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起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
“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
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
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
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
B.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
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
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D.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经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
5.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6.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②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度过了困境,因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
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6.①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②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
③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不正确,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而且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
故此题答案为A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查小说中某个意象的意蕴,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该意象本身特征、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
从意象本身的特征来看,棠梨是树上的果实,是可以用来充饥止渴的食物,小说中刘秀被追赶走投无路,因为有棠梨果腹才保住性命,在当时的刘秀眼中,煮棠梨就是一切。
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写刘秀回到棠梨树下,看到“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子民安居乐业”,并给小村赐名为“罐煮梨村”,可见棠梨象征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刘秀成为皇帝却没有忘记棠梨,意味着他没有忘记当年的艰苦岁月,给小村赐名免赋税也表明刘秀懂得感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叙述角度、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
本文通篇以“你”的视角展开,采用的是第二人称叙的方式,其好处是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从情节安排来看,“跑,继续跑”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并且串联起了小说前半部的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而且刘秀喝了煮棠梨前后“跑”的心情和状态是不同的,展现出刘秀从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对主人公刘秀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形式,心理描写如“没有别的选择”“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等,语言描写主要是对话描写,如刘秀与煮棠梨妇人的对话等,这样的安排使人物心理展示得更准确,也使小说去掉了许多对故事及人物进行交代的叙述语言,使叙事更加集中。
【点睛】第1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
(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
2016年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考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
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万)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9.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图表来源:
国家汉办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
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摘编自《南方网》)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
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
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摘编自《中新网》)
7.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B.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C.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D.“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9.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答案】7.B8.D
9.①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多。
②汉语受到国家层面重视,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呈现低龄态势。
③汉语教学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④“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令许多国家华文教育迅速升温。
⑤汉语热冷热不均,学习汉语的人主要集中在上层,普通民众对中文应用较少,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不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不正确,由材料二图表可知,6.6%是其汉语学习人数的全球占比。
【8题详解】
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A项,“略逊一筹”不正确,四则材料虽各有侧重但都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不存在哪一则材料“略逊一筹”的情况。
B项,“材料四夹叙夹议……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不正确,材料四客观地分析了汉语热冷热不均的现状。
C项,“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扩大范围,不正确。
材料一原文为“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9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一说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汉语在美国、日本等国已经上升为第二外语,在其他许多国家外语教学中排位提高,且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材料二说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材料三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材料四指出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并用数据表明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并不高,学习汉语的人多集中在中上阶层,普通老百姓对中文的应用较少。
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
父莫豆干,以贵着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
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
“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正光末,破六汗拔陵①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
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
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遨截,贵每奋击,辄破之。
除武骑常侍。
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
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寔繁,围久不解。
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
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加别将。
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
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
除郢州刺史。
师还。
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②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
贵一发而中。
帝笑曰:
“由基③之妙,正当尔耳。
”进开府仪同三司。
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盖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
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
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
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
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朝廷授任宇文贵都督益州潼州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
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