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984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交流当代版二Word格式.docx

 

窗体顶端

最想带回家的图书馆——纽约图书馆,真的是太棒了!

在纽约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心境也随之越来越平和,很喜欢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

纽约是个很有魅力的城市,住得越久就会越喜欢它。

纽约是个很方便的城市,虽然人人都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可在纽约你却可以不买车,公共交通很方便,几乎能带你到城市的任何角落。

这也是我喜欢纽约的地方,出门不用开车。

现在我更多的时候是步行出门,去逛街、去图书馆,平日里最经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

在我家附近步行15分钟范围内有两个公共图书馆,近的走路只有六、七分钟,稍远一点的也就十几分钟路程。

近处的图书馆要小一些,可是书很经典,每次都能找到一些令我满意的书或CD、DVD。

远处的在第五大道上,里面有很多中文书,每次去都会坐下来读些片段,只是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个读书人,草草读过。

不象某些有学问的人,边读书边批注,此处标点有问题,此处用词不恰当,把图书馆的书当成了学生作业,到处圈圈点点,也不知是哪方来的神仙,就是德性差了些。

纽约的公共图书馆是世界著名图书馆之一,这里就是一座知识的殿堂,坐在里面读书让人有神圣感。

图书馆的建筑也是纽约著名建筑物之一,每天有来自世界各地人的前来参观。

纽约公共图书馆有几十个分馆分布在曼哈顿岛,除了这个最大的公共图书馆藏书一律不外借之外,其余馆的书都能外借。

我经常在图书馆内浏览最新的期刊杂志,有时也翻阅一下各类的图册。

几乎每周来一趟图书馆,有时是经朋友或其它来源推荐的书或电影,提前在网上预定,预定的资料准备好后,图书馆会电话通知来取书。

有时也是漫无目的地穿行于书架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DVD。

学海无涯,所以书也会越读越多,随之就越来越离不开这图书馆。

图书馆内也有许多学生参考书,如SAT、TOEFL考试等参考书。

女儿申请大学时,我在图书馆内阅读了很多有关大学介绍的相关书籍,为我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为我节省了不少开支。

图书馆内有很多CD与DVD,电影DVD每年更新的较快,基本是电影上映一年以后,就能在图书馆内找到DVD。

当然也有些经典电影的DVD,虽然历经多少年,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最爱。

曾经预定过一盘电影《卡萨布兰卡》,二十多人预定,我约排在二十三位左右,等了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可惜我临时回国没法去取,结果还是错过了。

电影《欲望都市》里Carrie要在这个装着所有爱情故事的图书馆内举行婚礼。

当时拍这场戏时,正好看到了男、女主角。

萨拉-杰西卡本人脸很小,两腮塌得厉害,并不是太好看,MRBIG本人倒是和电影中的一模一样。

图书馆内也有许多中文书,繁体、简体的书都能找到。

经典书不少,现代流行的年轻作家的书里面都能找到。

在读书的时候,时常会幻想,自己将来是否也能写一本书?

纽约的图书馆在我的纽约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我深深得益于它,很想能将它带回北京、带回家。

窗体底端

国人和美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AA+A发表时间:

2011-03-2303:

37 发表评论

朋友常常对我说“来吧来吧,尽情欢笑,随我来吧,跟着节奏一起摇摆,随着音乐一起开怀。

因为这里有

自由、这里有民主,这里是,自由、民主、独立的王国USA。

曾经有过许多美国朋友问我:

“你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我说:

“我们吃熟食,你们吃生的;

我们保守,你们开放;

我们在小事上团结大事上分歧,而你们,无论

大小事都拧成一条绳。

你们不怕别人关注,唯恐别人不在乎。

你们有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我们,工

作兢兢业业,上班按时按点规规矩矩……”美国朋友点头称是。

在一个国家生活久了,不说入乡随俗但至少会感染一些气息,看人家的说话、办事风格,学习人家值得学

习的、优秀的地方。

以下数条,为日常生活中种种见闻,不说全面却都是亲身经历,也许还有未收录到的。

一、问候

国人打招呼,一般都是“吃了吗?

”“瘦了啊!

”“最近在哪发财呢?

”比较的虚情假意一类。

美国人,

比较现实,遇到了,相互微笑一下就走了。

要么,就停下来拥抱一下,问问最近的身体,有家庭的问问孩

子怎么样一类的,反正不会超过一分钟。

二、量杯

美国人用量杯,中国人不用。

刚来的时候,自己还是租房子住,有一次病了,房东太太给我一瓶感冒药(

就液体那种),一个量杯,她让我照着说明去使用。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过,一直以为,量杯是

药剂师的事。

后来,自己买了房子,自己烧水、煮饭、做菜,虽然还在分期付款,但只要是病了,只要吃药,就会常常

想起那个好心的美国老太太,想起她,教我用量杯的轶事。

三、显少

中国人一般都显少,男人50看上去也就30出头,女人30看上去也就十七、八九。

美国朋友常常问我“你怎

么看上去才像二十出头?

”而问我的她,比我还小了好几岁。

我说“中国人会保养,没听说‘龙颜大悦’

么?

”我这么一忽悠,她还真不懂。

中国人看字是字,美国人看字是谜。

四、吃食

美国人从不吃什么诸如风爪、猪蹄、鱼头、排骨类的东西,就算有个别的吃,也是很少。

中国人爱吃,喜

欢吃,讲究吃。

风爪味道好,猪蹄养颜、护肤、促进S型美观,排骨就更了不得了,生筋利骨还能补钙。

美国朋友来我家,看我做的红烧猪蹄、清炖排骨、蘑菇烧鸡,吃了后,啧啧称赞。

味道好吖味道好!

可让

他们去买了自己做?

不干。

五、车饰

中国人的车子内一般都比较传统,比如:

中国结、红绳子、小可爱、公仔娃之类的装饰物。

美国人的车内

,比较的OPENMIND,酷点的是骷髅、枪弹,含蓄点的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珠子,挂的越多,说明你在那个

地方嗨皮得越爽,也说明你露的次数越多,所以你得到的珠串才多。

美国人,以张扬自我为骄傲;

中国人

,以保守谦虚而自豪。

六、洗浴

美国人,一般都是早上洗澡。

洗个澡,神清气爽去上班;

中国人,一般都是晚上洗澡。

洗个澡,干干净净

的睡觉。

刚来的时候,我还是晚上洗澡。

日子久了,我早上也洗,晚上也洗。

电话回家一报告,妈妈说:

别洗多了

,洗掉了元气还脱皮!

这么一吓,不敢多洗了,可还是早晚各一,改不过来了……

七、遥控器

中国人很爱惜东西,爱惜物件。

比如电视机的遥控器,发现,真的只有中国人才在自家的遥控器外面还包

着塑料舍不得拆掉。

美国朋友来我家,问“你的遥控器怎么还包着?

”我说“因为可以保护。

”他不说话

,径直给我拆了,说“这样不是更好用?

那个没用了是废物,扔掉好了。

”无语。

从此后,我家的遥控器不再包塑料了。

认识新的移民熟悉后去到他们家,我也告诉他们“那个不用了,没

有用。

有的听有的不听。

有的,还要补充一句“你,被美国化了吧?

八、安全带

我从来都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那让我感觉特不舒服。

特别是,它斜斜的系过来,还紧紧的绷着胸部。

我的美国朋友的车,头一件事就是嘱咐我“系好安全带了吗?

”而我,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系好,然后,

还要补充一句“死不了。

再然后,朋友就开始向我灌输已经倾倒了N次的美国交通法典,还有安全系数,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当然我自己开车的时候还是比较老实会系好的,因为加州的法律,被发现了是要开罚单的。

为了省银子,

只好认了。

九、剔牙

有一次,一个美国朋友问我,他说“我能问你一件事吗?

我“你说。

“为什么我在餐馆总是看到有的中国人在吃完饭后剔牙时用手遮着嘴?

我们都是大大方方的剔牙。

“……”

“怎么了?

“因为那不雅观,中国人剔牙总是这么挡着的。

“哦,我还以为他们总是牙痛才捂着呢。

“……”我没说,心里憋着,这个郁闷,下次应该把话题移开。

十、容器

刚来的时候,我比较的节省,留了很多空瓶子。

果酱瓶、饮料瓶、红酒瓶、鸡精罐、黄油罐之类的,我看

着好看的,比较大方、能盛东西的,我一概留着,我装水用。

中国人,很喜欢把别的什么容器的,改造成

水杯。

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天才。

美国朋友来我家,看到了,问我“你晒着这些空瓶子都做什么用哪?

”我“它们都是干净的,我都洗了,

等他们干了我装水或者其他。

”他二话没说就给我全扔垃圾箱了,还教育我“这些东西,都是废物了,你

用完了就该扔掉,就算二次回收,那也得由专门的工厂来处理。

你这么做,是极不卫生的行为!

”心疼啊

那些我攒了又攒的“宝贝”们……

开心一刻大学生论文答辩后的真诚感言(图)

2011-03-1502:

59 发表评论

1、首先感谢冯·

诺依曼先生。

是他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计算机,将我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救了

出来,我们只要一敲键盘,我们就能方便快捷地搞定所需的一切。

2、感谢比尔·

盖茨先生。

他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

他发明了Windows

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

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

富翔实的论文、资料。

可以说,比尔·

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几百万大学生的毕业。

3、感谢XX。

它们的搜索功能庞大、快捷又免费。

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

位不曾借助过它们。

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

更感谢你们增设了翻译

功能,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

4、感谢那些免费的论文网站。

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

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

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论文网站,

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变收费为免费,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5、感谢我的导师。

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

他告诉我如何收集

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

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

6、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

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什

么吗?

知道。

参考文献都看了么?

看了。

之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

7、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

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相互扶持,互通有无,以免出现论文

撞车事件。

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

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

不抄过不了

看看美国的市长

2011-03-1902:

03 读者评论3条

美国有多座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费城和波士顿等,但实际与美国人生活最有直

接关系的却是无数个人口数千到数万的中小城市,有些比我国的大型乡镇规模还小,很多小城市可能仅相

当于我国大城市中的超大型居民小区。

也许是语言翻译的原因,美国人把大大小小的城镇都称为市,行政

首长则称为市长。

老友的家住在东北部一个五万多人口的小城里。

市长是位颇富有也很忙碌的石油机械商人,自愿报名申请

并通过激烈竞选担任了一城之长。

他的市政府在一座极普通的五层写字楼的第三层,包括接待室只有三间

办公室,其余各层的房间则是该市完全以商业模式操作的各种公司,如供电、煤气、自来水、通讯、交通

、市政、环保等,还有部分企业的办公室。

警察、税务、法庭、邮政、民政等部门倒有自己的办公处,但

规模均十分小,甚至有点寒碜。

因为银行、商业、工厂、文化传媒和土地基本为私有,政府除教育、卫生

和市政等公益事业外也不存在直接参与市场的职能,因此州市政府均不设管理经济、金融、商贸、土地资

源和工业的机构部门,更没有什么文化局、广电局、招生办、招商局、烟草局或城管局之类的政府机构,

质检、审计、交易监督、信用资质认证,甚至连中考高考之类的事务都由权威的民间或非政府组织负责实

施。

市政府由市长和他的三个部下组成,一个助理兼秘书,一个接待员兼办事员,还有一个办事员兼打字员。

没有副市长、办公室主任、处科室领导,甚至没有司机,每人都自己驾车,规格气派比我国城市的街道办

事处乡镇政府要逊色许多。

市民有事可随时去市政府面见市长或向他秘书预约接待时间。

市长及市政府严格按市民会议(因城市较小未建市议会)作出的决议办事,遇有重大事项、花大钱事项或特

殊事项,立即会召开市民会议讨论表决。

市长本人的薪酬、办公费用也由市民会议确定(市长薪酬还不及

他在本人企业收入的零头,揩油贪腐好像都毫无必要);

市长(包括全美任何级别的官员)的薪酬可在网络上

随意查得。

市长和几位手下永远忙忙碌碌,但好像永远没有怨气,永远不会发火。

十几年前通讯不及如今

发达时,小城为了增加4名警察,市政府工作人员加上警察(也有志愿者)还得挨家挨户登门,把邀请市民

出席“讨论增加警察会议”的通知送达本人或塞入居民家门内。

美国的市长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他除了市议会或市民会议外,完全不存在上级领导,市长和州长均由市

和州各自的议会在选民选出的人选中任命,因此市长和州长,州长和总统都不存在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

罢免撤换或弹劾他们必须由当地议会来办(从它处“派遣委任州市长”肯定是一件让美国人笑掉牙的奇闻

异事)。

市政府包括州政府处理本地社会公共事务,完全不需对中央(联邦)政府的任何相关部委负责,仅

需对本地议会和选民负责,而本地议会的一切活动则严格受制于早已根据联邦法律精神制定的地方法律法

规。

美国的城市不存在什么行政级别(城市大小都一样高度自治,该拨付给地方的钞票完全按法律规定发

放;

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州市政府则有自己驻国会的参众议员在依法博弈争取),市长在执行公务时,与州长

甚至部长总统基本不相干,因此他心中只会有他的市民。

因为市长只能按市议会(或市民会议)通过的规定把有限的资金分配给同样有限的职能机构,只能严格按明

确的法律授权行使“治权”,因此美国人完全不需要巴结讨好市长,更不可能有什么“跑市钱进”的新鲜

事发生。

美国城市的开支基本取之本地企业与个人的营业税及财产性税收,仅教育卫生开支和跨州交通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有联邦政府拨付的部分经费,税率调整增减则需提前报市议会(或市民会议)审查表决批准,

而税收用途必须详尽公示并由议会委托独立第三方认真审计,因此政府若不量入为出或开支浪费过大则会

入不敷出,轻则逼迫市长下台政府改选,重则导致城市(包括州)破产。

去年一则“中国沿海某地级市市长

做客美国时邀请他们的市长访华,美国市长明确表示经费困难而谢绝,中国市长则明确表示愿提供旅行经

费”报道,足以反映出美国和中国市长在权力方面的天上地下之别。

看,美国的市长就是这样工作的,美国各级政府之间、官民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的泾渭分明,锱铢计较。

上海变暖升温率高过全球

2011-03-2311:

40 发表评论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上海市气象局公布135年以来的气温监测报告,显示1873年到2007年,上海年均升温

率是每百年上升摄氏1.43度,是全球升温率的近2倍。

资料显示,全球升温率是每百年上升摄氏0.74度。

上海气象局的报告说,不同时期的升温率差别很大。

1905年到1945年和1980年到2007年两个时段的温度升

高最明显,特别是1994年以来,上海连续14年气温高于135年的平均气温。

报告显示,20世纪以来,上海气温经历4个阶段,包括1930年代中期以前为低温期,1930年代中期到1950

年代后期为高温期,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后期为低温期,1980年代后期起为新一轮高温期。

上海气象局指出,上海最热的是1934年7月12日,气温高达摄氏40.2度;

最冷的是1893年1月19日,气温最

低摄氏零下12.1度。

上海最热的1年是2007年,平均气温摄氏20.76度;

最冷的1年是1917年,平均气温摄

氏14.5度。

上海市气象局统计,上海的冬、夏长,春、秋短,从1971年到2000年,上海春季平均持续69天,夏季平均

117天最长,秋季平均62天,冬季平均长115天;

夏季和冬季都平均长达近4个月。

另据不完全统计,上海2009年到2010年的冬季平均长达126天,平了1995年的记录,是近15年来最长。

2007年、2008年上海夏季分别长达149天和144天,这两年的夏季都近5个月,也是历史罕见。

记录也显示,上海2009年的春季仅51天,是2000年到2009年中最短的春天。

报告指出,上海降雨最多的是1999年,降雨量1794毫米;

降雨最少的是1892年的709毫米。

日照时数最长

的是1967年,长达2277小时;

日照时数最短的是2002年的824小时。

上海气象局表示,上海近50年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从1990年代以来有增加趋势,主

要是气候变暖及都市热岛效应所致,也意味著抗灾灭灾需付出更大的代价。

另据统计,上海市区年平均暴雨约38天。

报告说,近50年来,长三角都市地区气温也在升高,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后,气温变暖更明显;

1990年代

年平均气温比1950年代上升摄氏0.9度,又以冬季气温升高最显著。

华东地区近57年来升温率每百年摄氏

1.4度,近30年来升温率每百年摄氏5.49度。

发表时间:

2011-03-1310:

32 读者评论3条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日本。

他们大多选择公共住宅(由地方公共团体建造、面向低收入者出

租的住宅,类似中国的廉租房)为居所。

只要在他们的居住小区内转一转,就能感觉到那里仿佛成了“中

国街”。

从新干线就京叶线稻毛海岸车站下车,步行约3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高层住宅小区。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由当地公共团体开发的住宅小区,名叫“高洲团地”,这里有6000多套出租屋。

在其周

围已建起一个有大型超市和商品房的新城区。

听说这个小区的中国人急剧增加,一天下午,我到那里看了看。

刚到小区内,就看见两名中国女性谈笑着

走出来。

我上前与她们搭话,才知道她们住在这里是因为“租金便宜而且方便”。

她们还说:

“在小区居

住的中国人很多,過年时还会举办只有中国家庭参加的聚会。

” 我沿着小区的人行道继续走,又看见3

名女性并排骑着自行车。

仔细听了一下,她们说的是汉语,又是中国人。

另外,我还听到有人拿着手机用

汉语通话。

我逛了大约半小时,竟然没见到一个日本人。

终于,在与一位正在取地下水的居民说话时,发现她是日本人。

这位60多岁的女性说,附近的商品房价格

太高,似乎没有中国人居住,而这里的中国人却一个劲地增加。

目前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外国人

这里与民间出租屋不同,它无需保证人、保证金和礼金,很容易租到。

据这个小区其他日本老人说,近

10年来,中国人不断增加,估计人数占所有居民的一成以上。

几位正在聊天的居民说,在小区300米外有一家中国土产店,那是“只有中国人才去的商店”。

这家土产

店旁还有一家中餐馆。

尽管已过了午餐时间,但中餐馆内还有两位中国人一边吃饭一边谈话。

据当地居民

说,这家中餐馆的中国食客有时闹到深夜,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好几次他们只好报警叫来巡逻车。

事实上,这种“中国街化的公共住宅”已扩大至全日本。

《周刊现代》对外国人较多的公共住宅小区进行

的调查显示,千叶县船桥市的小区“行田团地”约有1500套出租屋,中国家庭就占了300多套;

埼玉县川

口市的“芝园团地”近4成是中国家庭。

中国人大量涌入日本,也引发了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

“垃圾处理”问题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人较

多的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