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929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基本要求Word文档格式.docx

“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

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

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

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

只是漏掉方位词。

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

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

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

其实不然。

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

“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

何谓虚?

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

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

他、其、谁、孰、何……等,动词:

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

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

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

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

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

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

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

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

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

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

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

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

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

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

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

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

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

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

余可类推,不再列举。

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

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

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

(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

(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

(2)具体名词:

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

(3)抽象名词:

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

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

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

“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

“金山、林里、马识途”。

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

朱熹世家中堂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

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

“险夷不变应尝胆;

道义争担敢息肩”。

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

动词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

(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著对留是动词。

(2)徽州戏台联:

“声为律吕身为度;

云想衣裳花想容”。

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

(3)南昌滕王阁联: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

例如,

(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

“挺身登峻岭;

举目点遥空”。

“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

(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

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

(3)汉阳鹦鹉洲联:

“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

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

“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

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

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肆、代词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

如:

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

(1)峨嵋山报国寺联:

“我奉雪山为赠品;

君收云海作诗声”。

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

(2)左宗棠题酒泉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伍、数词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

(1)扬州濯清堂联: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花莲叶七里香。

”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字相对。

(2)无锡梅园联:

“七十二峰青未断;

万八千树芳不孤”。

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陆、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

(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句对年是量词。

(2)兰州神河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道对层是量词。

柒、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

相、很、甚、即、必、未、岂、请……。

(1)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2)成都杜甫草堂联: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捌、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

古名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玖、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

讽刺曹锟贿选总统

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

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拾、助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

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

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

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拾壹、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

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

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

“唉!

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

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

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

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

“秦皇安在哉?

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

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

“鹈鴂悲啼血;

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

又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

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

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一、春联:

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

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

“谐趣园中相谐趣;

瞩新楼上更瞩新。

”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

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

“得子不忘政策好;

过年喜迎丰盛年。

”“装金装银装饱暖;

有谷有米有力量。

”“知识蕴藏力量;

科学促进生产。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

二、门联:

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

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

“虽属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

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

“支授农业,巩固团防。

”商业可用:

“生意如同春意美;

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三、堂室联:

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

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

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

“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

陆游题书巢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四、婚联:

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

“座上漫谈同志爱;

堂前合庆自由婚。

”“建国创开新局面;

成家缔定好姻缘。

”“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

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

”皆合时可用。

五、新居联:

主要思想内容为称羡堂屋华美,调度得宜,党国恩惠,勤劳所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等。

“大厦连云,放眼喜看新世界;

高楼映日,移居好建两文明。

”“美奂美仑,欢庆升平盛世;

肯堂肯构,喜珍勤劳发家。

”“仁里莺迁祟四美;

新居燕喜仗双包。

”“新住房,新生活,一派新气象;

谢戚友,谢亲朋,万年谢党恩。

”第一、二联可作贺联。

六、名胜古迹联:

思想内容主要是在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前提下,歌颂当地的清秀山水,优美风光,凭景抒情,感慨往迹,评述古人等。

例如庐山仙人洞御碑亭联: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被誉为描写仙人洞风景的佳联。

济南大明湖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寥寥十四字就把湖和城的景色特点一笔勾画清楚,殊觉可爱。

七、寿联:

主要思想内容是赞扬寿者对社会的功绩,硕德美行,健康快乐,福大寿长,子肖孙贤等。

例如周总理贺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联:

“不屈不淫真气性;

敢言敢怒见精神”,是对马老的硕德美行的高度赞扬。

八、交际联:

在交际场中互相馈赠用,主要内容是称羡和表彰对方,互道深情厚谊;

或寄慨抒怀,互相勉励;

或称羡有德于己,表示谢意等。

例如鲁迅书赠瞿秋白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赞誉他们在革命的共同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情同手足。

鄂比赠曹雪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慢友,因财失义世间多。

”上联是称羡曹的情怀,下联是鞭挞当时社会交往的恶劣风气。

九、挽联:

主要思想内容为表彰死者的社会贡献,美德懿行,追述与悼者关系,表示哀悼吊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伟业善行等。

例如贺龙聂荣臻挽叶挺联:

“忆赣水南昌,并辔驰驱犹昨日;

哭大河兴县,共承热泪创明朝。

”挽联先追忆战斗友情,戎马征战,恍在眼前,后写化悲痛为力量,开创胜利的明天,写得情真意切。

又如一九四六年重庆新华日报幼儿园娃娃们挽王若飞、叶挺等“四·

八”烈士联:

“你们竟死了,我们娃娃弟弟都悲哀,纯真的悲哀,因为你们反对独裁,前功烈烈无伦比;

我们就长大,诸位公公伯伯且安息,放心的安息,对于承继人民事业,后代绵绵有我们。

”写得亲切沉痛,不离扬功吊慰,继承伟业的内容,且属口语体,堪备一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论作什么对联,上下联的思想内容一定要互相关联,才成对联。

其他种类可以触类旁通不多举例了。

至于内容相反,不应理解为一面是道贺,另一面是哀挽;

一面是伤心流泪,另一面是开颜大笑。

应该理解为在思想内容相关的前提下,从反面,对立面的意境来描写,使得充分抒发思想感情。

(1)香港木屋区一联:

“世界极难捞,永远居木屋;

大亨多发达,怎怪住洋楼。

”这是以住屋的相关内容,用对比反衬手法描写,以突出香港贫富悬殊的主题。

(2)一九三四年湖南一副讽刺地主豪绅联:

“大老爷显圣:

钱也收,米也收,肉也收,菜也收,受用无穷,享福不浅;

小百姓何辜?

干个死,累个死,急个死,饿个死,身家难保,有谁见怜?

”这联是以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利益尖锐对立的事实,展开思路,铺陈直写,堪称一针见血的佳联。

对联以内容相关的作法最多,因易于解决题材。

内容相反的作法则较少,但在题材许可的情况下,以内容相反来对,则主题更突出,效果也更佳。

(四)平仄相间和相反

对联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

声即平仄,是汉语声调最低的概括。

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但它没有象律诗那样固定位置。

能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给人以美感,得人喜爱。

因此。

对联的声律是不能缺少的。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怎样划分,那些字属平,那些字属仄的问题。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

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

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

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

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

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

(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

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

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

(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

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

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

(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

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等字的区别。

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

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

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其次,说说对联平仄的排列。

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

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

“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

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

其中要注意两点:

(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

(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

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

长沙岳麓书院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

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

主要有

(1)同字相对。

(2)专有名词相对。

(3)文言虚词相对。

(4)成语、熟句相对。

(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

例如五·

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

“学生一日不释;

商店一日不开”。

中三字相同。

另举一人名谐联: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谈孤平和拗句的补救问题。

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

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

“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

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

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

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

补救办法:

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

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

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

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

这种办法叫拗救。

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对联之趣,盖在卖弄。

仆虽不善于此,然心好之不能罢。

尝游弋于诗联网上,见有佳上句而心大喜,搜索枯肠以应对之。

拙手偶得,辄欣然数日,把玩不已。

观夫诗联网之出句、对句,常犯联之禁忌。

雅俗之士,亦屡有心羡不明之叹。

小子不敏,敢呈陋学,道对联之基本。

冀以广增同好,亦以得高人指摘。

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

一先说音韵。

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