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62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和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合集Word格式.docx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2)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

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描述事件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新课

3、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

疏导撤离5~13;

桥塌殉职14~23;

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

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

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

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交流句子带给学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大。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课件5】

(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á

oxià

oshēnyí

nliú

tǎnɡshāyǎ

()()()()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  ()地喊

  ()的脸   ()的人们

  沙哑地()  痛苦地()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________着,像一群________的野马,从山谷里________,________。

  2.老汉________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________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3.村庄惊醒了。

人们________,却一脚踩进________。

是谁________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_______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________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答案】

一、咆哮呻吟流淌沙哑

二、(受惊)的野马  (惊慌)地喊

(清瘦)的脸   (乱哄哄)的人们

沙哑地(喊话)  痛苦地(呻吟)

三、1.咆哮受惊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清瘦乱哄哄

3.翻身下床水里惊慌你拥我挤洪水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多媒体课件

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课件7】

1、咆哮流淌呻吟揪出沙哑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

重要!

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

【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4、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1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

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

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

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

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在凸显人物精神的环节设计读一读、说一说的步骤,旨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升华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重回题目,挖掘题目的深意,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欣赏到题目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语言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品质。

让学生找出除语言和环境描写之外的描写方法,就是想让学生注意到描写人物时要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

【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

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

看,云也低垂着。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

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

内容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辨字组词。

咆()淌()呻()舔()废()

泡()倘()伸()添()泼()

2、缩写下面的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3.瓢泼似的雨水淌在老汉那清瘦的脸上。

三、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从这句话中的“蹿、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___ 

一句中体会出来。

2.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请你仔细读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

(1)当老汉看到一名党员没有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时,他会想:

(2)当老汉把儿子推上木桥时,他可能会想:

3.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当桥轰然倒塌时,老汉要喊什么?

请你写下来。

4.读文章,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 

1、咆哮气泡流淌倘若呻吟伸手舔手增添废物泼水

二、1.死亡逼近。

2.人跑。

3.雨水淌在脸上。

三、1.洪水的凶猛、肆虐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

(1)怎么能这样,不配做党员!

(2)快上去吧,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

3.儿子啊,是我对不起你,可我们是党员,党员的责任就是保护老百姓……4.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穷人 

1.正确读写“溅、熄”等15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穷人)

【出示课件1:

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

【出示课件2】

列夫·

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

【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

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3.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

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

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

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

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

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桑娜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

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温暖而舒适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

(心惊肉跳)

释:

“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

“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

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

(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

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

沉思:

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

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焦急。

“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

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

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这样一项训练,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念,第一课时安排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娜()贱()息()林()

挪()溅()熄()淋()

遭()掀()虚()傲()

糟()锨()虑()熬()

2、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1.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 平静

3.老师说:

“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 与其……不如…… 

5.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6.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缩句)

2.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改为陈述句)

3.桑娜的家里很穷。

桑娜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1、小娜挪动低贱飞溅休息熄灭树林淋湿遭遇糟糕掀开铁锨虚心考虑骄傲煎熬

二、1.埋怨2.抱怨3.安静4.平静5.宁可……也……6.与其……不如……

三、1.孩子睡着。

2.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

3.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与上节课的教学衔接,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去。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

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

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

你感动于什么?

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